自序
本書主要是為修習華語文教育學課程的學生編寫的教材,帶領職前教師及初學者一覽語言教育概況,也可供正從事或有興趣從事華語教學者參考。語言教育學這門課,筆者在本書撰寫之前已教授過幾年,語言教育學以諸如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不僅受語言學的影響,更多地受制於教育科學,諸如心理學、教育學,以及學習理論、教學理論、測試理論等。從「華語文教育」的名稱來看,不同於單純的「教材教法」學科,名稱不同也意味著華語文教育學從更宏觀的角度研究華語文教學,不僅研究教什麼、如何教的問題,還研究為什麼教這些、為什麼這樣教的問題;更全面地研究學習規律,研究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如何培養學生語言學習能力,研究學習的策略。
華語文教育是一個獨立的學科,也是一個交叉的學科,涉及語言學理論、漢語語言學、語言教學和語言學習理論、語言教學技能、語言教學方法、語言測試、語言教育技術、語言對比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等不同的分支學科。從學科分布上看,這個學科涉及語言學、教育學、認知科學、心理學等不同的領域,本書即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些不同領域與語文教育的關係。
語言教學的內容是語言,如何教語言必然涉及到人們對人類語言和語言活動本質的認識,首先要弄清語言是什麼,接續則是如何教等課題。本書共分十二章,第一章緒論及第二章語言教育學的基礎理論,首先探討為何教的問題。第二語言教學和第一語言教學都是語言教學,存在著共同的語言學習規律,但由於教學對象、教學環境以及學習者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不同,第二語言教學與第一語言的教學又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何時教之學習面方面,於第三章、第四章探討。影響語言學習的因素,對學生個體而言,這些因素可分為兩大類,包括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內部因素是指認知因素和情感社會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教材、教師、班級集體、社會階層和文化背景。第四章探討語文的發展和學習理論,學習語文的規律,主要目標有兩項,一是要做到知識的聯繫;一是要做到訓練的聯繫,把第一語言(L1)的知識應用在第二語言(L2)及第三語言(L3)的學習上(Goodman, 1965)。學者建議從使用語言中學習語言,有助於母語的學習,也有助於第二語言及第三語言的學習。
第五章語言教學環境理論探討何處教的問題。自然學習主要由教師採用語言的和非語言的多種手段、技巧去幫助學生理解;課堂學習則主要依靠教師的理解、例證、示範、分析、新舊聯繫等活動,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語言知識。兩相比較,在呈現階段、遷移階段,我們應該多採用自然學習的技巧,而在實踐階段則多採用課堂學習的技巧。第六章課程則探討教什麼的問題;課程是教師為達到教育目的,所計畫並指導學生的所有學習經驗。
如何教方面探討所佔篇幅較多。第七章探討語言教學原則與設計,在對外華語教學的實踐活動中,我們既要充分考慮到有效教學的普遍目標,也需遵循這些語言教學原則,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第八章語文教學法,眾多識字教學法,莫不為降低學生學習記憶負荷量,以及引起學生學習動機與興趣為主,不同教學法間亦可並用,端視教學情境及學生需求而安排。第九章第二語言文化教學,說明語言教學必須與文化教學同時進行,只有將語言教學置於文化教學的大背景下,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及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室的管理是今日每一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必須面對的一項重要課題,尤其於海外教學,生手教師最常遇到的問題即是教室管理,第十章班級經營即討論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們經常談論的教室管理主題。第十一章語文評量理論與方法則探討學了什麼?評量是幫教師教學的工具,教師職責不僅只是教授課程、編寫試題、實施考試、評分,更重要的是對測驗的分數進行解釋與價值判斷。
本書即據上所述,斟酌教育應探討的六項基本課題,側重學習者之學習需求,來思考每一章的編寫。本書歸納知識框架,概括性地介紹相關研究成果,讀者可以通過參考文獻,進一步瞭解相關理論及其具體內容。本書對教學過程、教學設計與語言教師發展的探索,主要以問題為開展設計章節,目的是引導職前教師或初學者,儘快瞭解本學科,對於各類相關問題,有個初步認識。配合各章節提出「反思與討論」,結合對外華語教學能力認證考試,對問題的討論力求深入淺出,儘量給學習者留出進一步探索的空間。末章探討語文教師專業發展,每位教師的教學信念,惟有透過教師長期與人互動,並經過省思的過程,方能建構自身的教學信念。
本書盡力廣集資料,惟智識不足,其間疏漏難免,希望通過本書能夠權充華語文教育入門階,帶領職前教師等通覽華語文教育學概況,闕漏處尚祈各界惠賜指正。
彭妮絲 謹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