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序
一本實用的書,它必須能夠讓讀者直接地感覺到可以從中受益,在指導朗讀這個項目上,我大约走了三十年,先是在彰化縣,再是台中縣、南投縣,經常是家長或指導老師帶著選手來到我的研究室,從國小生到高中生都有,若是再加上本系的師範生、中小學教師,幾乎每個星期二、三、四下午到傍晚,我的研究室都是朗讀的聲音,無論文言文、白話文熱鬧極了。
這樣一晃三十年,我在這個領域裡,不停的教、不斷的聽、不斷的思索,甚至一再的觀看競賽錄影帶、嚐試突破教與學的困境,做了這麼長時間的志工,一次次帶著他們反覆的朗讀,不停的糾正發音,詮釋節奏的變化。只為了看到競賽後孩子獲奬時的喜悦,我從不收指導費用,有一次彰化平和國小的一位家長送我禮券,我當下退還,因為來的學生、老師就是「缘」。就像指導「演說」,我會教他們一些基本功,提供全國語文競賽、北部中部甚至到嘉義縣市的競賽考古題庫,要他們寫逐字稿E-mail給我,然後詳細修改,並加上評語及建議,當選手收到修正稿之後,再寄語音檔給我,接下來我用E-mail告訴他我的想法。遠至金門,近至新竹、桃園,日子久了發現付出就是一份自我的肯定,至少自己還存在一份剩餘價值。
朗讀了三十年,我直覺的養成了「讀」書的習慣,例如:九歌出版的各個年度散文集、八百字小語、勵志型散文、純文學散文,只要拿到手,就有一股「朗讀」的衝動,第一次、第二次的念是「讀」,把句子讀通;第三次、第四次的念是「想」,假設自己是作者;第五次、第六次的念是「品味」,揣摩每一段字句的深層語意;第七次、第八次的念是「創造」,想像自己正在文章的裡面,那一片情境、那一份情感、那一段心情、那一些人物、那一句對話。讀完了十次,就能體會我和文章已經融合在一起了,直覺的第一次和第十次在聲音的詮釋上是完全不同的。那是一種美的享受,這就是「朗讀」的魅力。
有些老師會問我該怎麼朗讀,我會建議他們先聽聽别人怎麼讀,首先上網找到每年錄製影音的公司,然後劃撥訂購近三年的DVD,也可以多訂一些不同組别的光牒,聽聽每個選手怎麼詮釋文章,發音、聲調、頻率、節奏、變化,那些都是聲音的藝術,聽多了、聽久了,自然就入門了。其次是自己用心發出聲音來念,每篇至少七、八次,讀出自己的感覺,直到自己閉起眼睛能夠幻想文章的情境。再來是搜尋全國語文競賽專輯裡的講評,檢討一下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缺失。最後蒐集朗讀的文稿,勤念多練,並把每次朗讀的內容錄音,再從聽的過程裡檢討並發現缺失。這就是朗讀練習的基本功夫。
我的這本書進入再版,感謝各位讀者的支持,這本書也是我集結了多年經驗的心得,也許你會問我,評判的標準和我的想法一致嗎?其實憑良心說,朗讀競賽標準的拿揑見仁見智,幾乎是憑臨場的直覺給分,每次聽講評,各個評委不一樣,有時還相互予盾,令指導老師、選手不知所從,甚至有白忙一場的挫折感,試想有哪位評判委員會把文章事先一一念過呢?那只有審題委員吧(我已經做好多年了)!評判委員只是在朗讀選手報完「我要朗讀的是第○號題○○○○」時,才翻到它,那麼他們在事先根本都没碰觸過文稿,怎麼能進入文章的情境呢?評分除了選手犯了錯字、改字、漏字、漏行、斷句的缺失及發音不準確的因素為扣分的依據外,就是靠「直覺」,所以你需要一本如何面對評判在四分鐘裡引起他們注意你的工具書,本書至少將朗讀基本的詮釋方法都談到了。選手們的音色是先天的,但依據基本的功夫來勤練,這本書還是具有參考價值的。至少朗讀是文學作品的欣賞基礎,懂得朗讀技巧的奧妙,把文章大聲地朗讀出來,也是一種心靈的享受。再次感謝各位讀者的支持,並且期盼你們的指教,抑或是提出問題,做一些經驗的分享。
耿志堅 201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