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師資培育」於2018年1月獲得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簡稱IB)訪視官高度評價與推薦,2018年8月「華語文教育」IB國際文憑華語文教師學程認證課程正式啟動,真正實踐了IB認證的華語文教師證照,使華語文教師無國界,完成IB專班的華語文教學研究生將可邁向全球5千所IB國際學校之路,走出更寬廣的全球國際職涯的新里程!
本專書內容主要針對IB 國際文憑教育的理念,研析解說在全球化產生的多語環境現象下,有志於任教海內外國際學校的華語文教師,能了解華語在國際教育中作為全球語言的明確定義,並且基於能得到世界各國官方的認可的重要基礎,關注不斷擴大的母語及非母語者使用的學習人數,在國際教育體系中,闡述華語文成為全球性學習的語言政策裡的主要原則和實施要求。因此,本書的主要論述包括:
一、認識理解國際華語教育的改變
二、建立全球視角的華語教學思維模式
三、能進行以概念為本的課程設計與教學
四、以探究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本書總共分為十四章,說明國際文憑小學(IB-PYP)、中學(IBMYP)及大學預科(IB-DP)等教育項目語言學科的中文教學,綜論作為國際語言教與學的實踐,觀察分析IB 國際文憑語言科目學習方法,並與華語文教學理論融合應用,使有志於前往國際學校任教的華語教師能建立完整的國際華語文教育認知,前瞻因應,具備未來能力而能轉銜到世界各國多語真實的國際學校華語文教育現場。
能順利完成此書,雅薰最要感謝本校宋曜廷副校長對於本校IB國際文憑師資培育研究團隊的引領,感謝學校華語文與科技研究中心對於國際師培的研究經費的支持,同時感謝本校師資培育處劉美慧處長和葉怡芬老師對於所有IB 師培專業培訓申請、認證的規劃與行政的協助,更要感謝華語文教學系上的師長團隊,包括前主任林振興、籃玉如、洪嘉馡、楊秉煌及張瓅勻等師長的全力支援與合作鼓勵,讓系上的IB國際華語文課程從申請認證到啟動專班的順利推展,並能協助本人在大學部和研究所的課程中,引薦國際文憑與中文教學最新的發展和新知,方能完成本書的教學實務應用與實踐研究歷程。
余信賢博士也是這本書的另一位作者,感謝余博士和雅薰一起努力撰寫此書。並且經過我們多次的討論與修正,才能完成此書。同時我要感謝新學林范琇茹主編的專業編輯,以及撰寫過程的校稿督導,協助本書的出版印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系
蔡雅薰 教授
作者序二
世界各國的全球教育近年來發展迅速,回顧近十年來,臺灣也沒有缺席:2019年明道中學取得國際文憑中學課程認證;2019年臺北市公立高中首次開辦國際文憑課程,無縫接軌國外大學;2018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獲得認證成為臺灣首所國際文憑師培機構;2016年臺北奎山實驗高級中學開設國際文憑DP、MYP、PYP完整課程;2015年維多利亞實驗中學與康橋國際學校成立DP課程;2015年高雄美國學校先後成立DP及MYP課程;2012義守國際高級中學率先通過國際文憑DP、MYP、PYP課程;2002年臺北美國學校與臺北歐洲學校更早已成立DP課程。未來,臺灣的教育勢必逐步朝向全球化,而國際文憑教育體系將成為臺灣培育世界公民的最佳搖籃。
近來常聽到學生誤將國際文憑教育當作一種語言教學法,苦尋其目標及原則卻無法與其他語言教學法同框比較。國際文憑組織所追求的是一套完善的全球教育系統,也是一種培育未來公民的全人教育精神。將此精神落實於語言教學中,則語言的學習將不再拘泥於單一形式、不再為單一聽說讀寫技能而進行乏味的練習、更不必再為陳舊的評量標準扼殺了文字、語音、影像的無限創意。
研究國際文憑教育與華語教學期間,時常反覆思考一個問題:這種高度靈活的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學生能接受嗎?胡適先生說:「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若想在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社會以及變化萬千的華人社會時,從容以對,那就不應該在學習時有所排斥,畫地自限。同時,這也衍生另一個疑問:建立符合國際文憑的教學規範與課程規劃,臺灣的華語教師是否能做得到?〈師說〉提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然而,在全球一家的今日,群己關係的「道」已是錯綜複雜、學問知識的「業」也早已無盡無窮、未來必須面對的「惑」更是五花八門。作為一位國際華語教師,應該與時俱進、自我充實,放眼國際、深耕腳下。讓華人文化及先人智慧能藉由華語文多元形式的呈現,促進國際對話與合作,亦培養未來公民具有通行世界的各項技能。
撰寫本書期間,受到臺師大諸位長官、教授及先進學者各方面的協助,信賢由衷感謝。感謝宋曜廷副校長及華語文與科技研究中心在經費上的支持;感謝華語文教學系的師長及團隊在行政庶務上的協助;感謝范琇茹主編及新學林團隊專業且嚴謹的編輯與校稿;更感謝蔡雅薰教授的鞭策與鼓勵,讓信賢得以成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與科技研究中心
余信賢 博士後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