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終於,我敲起鍵盤,整理我多年來累積的亞洲音樂學習心得與教學用筆記。我既興奮─要出書了!又感激─感謝上主的恩典,和許多指導我、協助我與鼓勵我的師長、親友、學生⋯⋯。
本書的內容大部分來自筆者修習世界音樂的相關課程,以及研讀學界先進於相關領域著作的心得與資料,小部份是個人的田野調查或實際學習(樂器或樂種)的成果。
回顧我從鋼琴音樂領域跳轉到臺灣的音樂認同與研究,正是從亞洲音樂的學習中醞釀而成的。我的亞洲音樂學習,始於1983-84在師大音樂研究 所旁聽Dr. Arnold Perris的「亞洲音樂」課程,雖然已印象模糊,卻是打開我的視野的開始。1985年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主任故馬水龍教授特邀美國北伊利諾大學(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韓國金黃教授回台客座教學,引進印尼峇里島的甘美朗音樂和開設世界音樂課程,我是旁聽的學生,在韓老師的引領下,我踏上了充滿大大小小美麗風景、無窮盡的世界音樂學習之路。1987年暑假,我到北伊大選修韓老師的世界音樂與中爪哇甘美朗的暑期課程,除此之外,韓老師特地每天下午為我密集惡補峇里島甘美朗安克隆(gamelan angklung),以建立我的教學能力。此後二十多年來我幾乎年年或隔年暑假到峇里島報到,學習與調查甘美朗音樂,受到島上許多位師長們的指導與協助,包括我的甘美朗老師I Wayan Kantor先生與Tri Haryanto先生,我的第一位克差(kecak)老師I Wayan Sudana先生,及調查研究時指導我很多的Dr. I Wayan Dibia、資深藝術家I Made Sidja先生與兩位公子I Made Sidia先生和I Wayan Sira先生、Dr. I Wayan Rai,以及我的如師亦友I Gusti Putu Sudarta先生。1991/10-1992/08我在國科會及本校的補助下,赴日本大阪的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進修,在櫻井哲男教授及博物館內 豐沛的研究資源的協助下,我有幸逐步研習亞洲各地音樂文化。這期間我也受益於大阪音樂大學山田智子教授的日本音樂史和日本音樂概論課程,以及參與雅樂研習營,受益於志村哲男先生的指導。1997年暑假我與吳承庭連袂到印度馬德拉斯大學(University of Madras)的印度音樂系,隨Madam Jayalaksmi短期密集學習Veena。短期的實作,並不是為了學習演奏,而是透過實作讓我對音樂與理論有更具體的理解。2003-06年我到夏威夷大學攻讀博士班課程,更讓我的亞洲音樂教學知能得到統整與精進的磨練。在這麼多年的學習中,對於曾經指導、協助或支持、鼓勵我的許多師長與朋友們,內心充滿感激。
除了上述個人的學習與研究歷程之外,本書的編撰也從學界先進的著作中獲益良多。藤井知昭等編《民族音樂概論》(1992)是我第一本研讀的世界音樂教科書,是我準備教材的基礎;櫻井哲男先生的《アジア音楽の世界》(亞洲音樂的世界)提供我總論篇架構的參考。此外,許多世界音樂或 亞洲音樂的教科書及各地音樂研究的專著或單篇文章,均提供本書許多參考資料。
在歷年教學過程中,感謝我的學生們的上課熱忱,讓我從學生們專注的眼神和互動中得到能量的回饋和享受教學的樂趣。此外,本書能夠順利完成,要感謝外子的最大支持,和幫我繪圖(地圖、樂器和舞台等)與拍照,感謝博賢在2007年時幫我拍攝樂器,也感謝馬珍妮女士、呂心純老師、吳承庭老師和傳音系的蔡淩蕙老師、張雅涵與陳又華兩位同學提供或協助拍攝照片。謝謝文編謝依均小姐與美編上承文化的用心與高效率,以及揚智出版社的盡力協助。
我十分樂意將我的亞洲音樂心得與學生及讀者們分享。由於編寫時間非常倉促,加上亞洲音樂的範圍廣大,對個人獨力編寫的筆者而言是一大挑戰,因此訛誤之處在所難免,敬祈指教並見諒。
李婧慧
2015年10月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