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對於生氣、煩惱、恐懼、自卑、嫉妒、傷心等負面情緒,儘管別人已經明顯看出,我們卻總想否認或隱藏,生怕洩漏內在秘密、破壞自我形象,讓人覺得我們胸襟不夠開闊、技不如人、是個失敗者。
反之,對於豁達、樂觀、自信、開朗、輕鬆等正面情緒,儘管自認為表現得很明確,別人卻常不以為然,總覺得我們故作堅強、偽裝樂觀,並未表達真實的情緒。
為什麼自己的想像與別人的觀察如此不一致?難道我們的情緒是假裝的?或說我們在「假裝」自己很快樂、熱忱、充滿正能量?這樣做不對嗎?最近爆紅的戲劇《通靈少女》主題曲〈不曾回來過〉,「再恨的、再傷的終究會遺忘,……就讓自己慢慢成長、慢慢放下。」痛苦終究要遺忘,但不是以人為、強迫的方式,而是要耐心等候,關鍵在「慢慢」。只是有時慢得連自己都不知道要多久,因身邊的家人或好友太關心或急切,使他們選擇了偽裝與自我封閉,「假裝」已經成長,其實獨自陷溺於負面情緒中難以自拔,甚至走向自我毀滅。
我們不是「只有」或「只能」表達正面情緒,當然也會受傷、脆弱、消極,很難掙脫這些壞心情。如〈不曾回來過〉後段所唱:「我難過、我懦弱,學不會灑脫。越想念、越失落,悲傷裡走過。」所以,我們要學習的是承認負面情緒的存在,它也屬於自我的一部分,是自己想法、判斷的產物。這些痛苦很真實,若能夠在「很久很久以後,終於找到心的出口」,是非常幸福與值得等待的事,千萬不要操之過急或提前放棄。
許多老師或家長都說,現代學生或孩子的情緒障礙或問題變多了,自傷或傷人的事件也增多。換一個角度來看,問題浮上檯面更利於解決,所以老師及父母可將自己變成情緒管理的教練,積極協助學生和孩子在情緒問題不大時,及早且正確的解決。
若你能自己在書中找到答案,或勇敢的求助─良師益友或輔導專業,將情緒困擾有效的化解、養成良好情緒表達習慣,絕對是最幸福的人。
王淑俐 謹識
民國106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