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國際政治經濟學是一門貼近生活又精彩萬分的學科,我們日用飲食從遠地而來的俯拾皆是,這些商品能夠穿越的每道國門都有著政府間的談判,拜綿密的貿易協議所賜,我們能享受豐富多樣的物質生活。進入新聞網頁,我們看到的重大公共政策議題如通貨膨脹、食品安全、能源環境、勞工移民無一不涉及國家間的經濟往來,只要掌握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知識工具,就能對絕大多數公共政策議題建立立體而全觀的分析。同時,國際政治經濟學不只談國家間談判,還涉及國內的政黨競爭和利益團體遊說,鑑於貿易政策在國內政治的重要性,如今比較政治的各個面向都難脫貿易政策的影響,也都成為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課題,這讓國際政治經濟學萬分精彩。毫不誇張地說,國際政治經濟學已經成為貫串政治學門三大領域(國際關係、公共政策、比較政治)的綜合性學科。
金融海嘯前,在朱雲漢老師的鼓勵和邀請下,我得以和朱老師一同開授研究所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專題」課程,數年後又蒙蕭全政老師鄭重託付,接下大學部「國際政治經濟學」課程,算起來,在台灣大學講授國際政治經濟學課程已經將近十五年。這些年間,不時會碰到有學生坦白的分享他們曾因畏懼數學而不願選修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心情。其實,數學和模型不只國際關係研究者容易心生恐懼,恐怕有些經濟學研究者也有疏離感。但是,只要找到合適的方法,數學和模型不應成為我們學習國際政治經濟學的障礙。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研讀歷史也可以是學習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捷徑。因為大學時熱愛閱讀經濟史,特別是台灣和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故事,奠定後來研究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知識,也啟發我的博士論文題目(台灣無線通訊產業發展經驗)。歷史方法是很多國際關係研究採取的研究途徑,對於國際政治經濟學也一樣適用。
用歷史的眼光來看,貿易活動及其衍生的貨幣使用和人類歷史一樣長久,遠古時人類社會已有遠距離貿易活動,而遠距離貿易除了發展相應的貨幣工具外,更需要一定的武裝力量以及促進貿易的制度環境,這既是財富與權力的相互作用,也是經濟活動所依存的政治條件,兩者都是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核心主題。因此,雖然作為一門學科的國際政治經濟學誕生很晚,但可以被納入研究對象的國際政治經濟卻可溯及到人類文明誕生之初。若將浩瀚歷史中的貿易與貨幣故事都加以概念化和理論化,可以建構的理論世界不可限量,足見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巨大潛力。只是,受限於學科發展的時間尚短,國際政治經濟學的概念化和理論化程度相當有限,仍有相當多的研究依賴對於國際經濟活動各個面向進行歷史敘事。
基於自己的學習經驗和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學科特質,本書分為五個部分,並採取以歷史和理論交錯前進的方式呈現。第一部分的主題即是理論和歷史,用兩章分別介紹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和自由貿易的歷史,為全書的研讀提供基礎的知識工具。第一章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學科演進談起,接著介紹國際政治經濟學的三大觀點和兩大學派,以及不同學派的重要學者。第二章從全球貿易的起源談起,接著說明近代歐洲各國的重商主義政策和從重商主義轉向自由貿易的條件,再詳述十九世紀歐洲擁抱自由貿易的歷程。
第二部分的主題是貿易政治,用三章分別討論世界貿易體制、各國貿易政策和區域貿易整合。國際貿易是連結各國經濟的基礎,也是學習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入門課題,本書在這部分除了涵蓋貿易政治的基本知識外,還借助豐富的歷史個案探討非市場經濟國融入世界貿易體系和貿易如何塑造國內政治。第三章先回顧世界貿易體系的發展歷程,然後說明世貿組織如何進行貿易談判和解決貿易爭端,再來詳述最惠國待遇原則及其例外,最後分析世界貿易體系下非市場經濟國的處遇。第四章以貿易政策為題,從國際政治、社會利益和國內制度三個面向介紹分析貿易政策的相關理論,最後再說明貿易影響國內政治的理論及個案。第五章則是先回顧區域整合的歷史,然後詳述區域整合的理論以及世貿組織對區域整合的規定,最後說明當前關於區域整合的重要議題。
第三部分的主題是生產要素的貿易政治,用兩章分別討論國際投資和國際遷徙。一般國際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都以專章處理國際投資,但將國際移民納入教科書則相對有限。本書同時涵蓋跨國企業和跨國移民,蓋兩者皆為商品貿易背後的生產要素,既可適用貿易政治的基本概念,又基於兩者對於所處社會的深刻影響而展現和貿易迥然不同的特殊性。本書對於這兩項主題的介紹,從全球投資和移民現況開始,再分別回顧相關的理論研究,接著詳述對於國際投資和國際遷徙的管制措施,由此延伸兩個熱門的管制議題,分別是各國對於國際投資的國家安全審查,以及運用國際遷徙促進發展的全球倡議。
第四部分的主題是貨幣金融政治,貨幣金融政治和貿易政治同樣是國際政治經濟學最核心的課題,包含國際政治經濟學諸多基本概念,這部分用三章分別討論國際貨幣體系、各國匯率政策和金融危機,從全球、國家和區域三個層次探討貨幣金融關係的政治過程。第八章先介紹近代以來的國際貨幣體系,論及布雷頓森林體制的改革,再用國際貨幣基本理論作為輔助,探討日圓和歐元對於美元霸權的挑戰。第九章以匯率政策的基本概念開始,分別從社會利益和國內制度兩個面向介紹分析匯率政策的相關理論,最後用歷史個案探討各國匯率政策的合作與衝突。第十章則是先介紹近代以來的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機,以及分析金融危機的基本理論,然後深入探討二十世紀晚期以來的重大金融危機,以及國際組織防止金融危機的各項政策。
第五部分的主題是均富與永續的全球未來,財富不均和氣候變遷都是全球經濟繼續發展必須克服的難題,而既有的全球化體制如何因應各方求變的壓力,更是全球化能否延續的關鍵。這部分用三章分別討論經濟發展、能源貿易和全球化,探索全球經濟的未來變遷。第十一章從二次戰後盛行的進口替代論談起,接著介紹東亞發展型國家和新自由主義兩個先後取代進口替代的發展典範,最後討論金融海嘯後興起的國家資本主義。第十二章先簡介全球能源現況,接著討論石油貿易的政治過程和化石燃料的定價機制,最後談再生能源貿易和碳市場,探索限制和取代化石燃料的可能性。第十三章則是先簡介全球化現況,接著從民粹主義和金磚國家合作來看全球化體制面臨的內外壓力,最後探討全球治理的可能性與未來出路。
本書可說是遲到十五年的作品,也是近幾年自我反省的成果。從取得博士學位以後,對自己工作的界定一直是研究重於教學,不斷追求研究論文的產出。因此,在開始講授國際政治經濟學時,雖然曾有前輩鼓勵我撰寫教科書,但當時的寫作議程都被研究論文填滿,不敢想像會有撰寫教科書的奢侈。等到升等教授以後,回首自己的學術旅程,驚覺自己在教學方面的不足,開始思考如何在課堂帶給學生更系統性的知識,如何激勵更多學生投入國際政治經濟學的學習,遂著手整理自己的教學記錄,而有本書的誕生。
從研究者轉向教育者的過程中,孩提時父親常提到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時浮現腦海,對我啟發很深。小時候聽父親這麼說,總覺得那是基於父親年少時無力負擔補習費,到補習班教室外聽課的經驗,表達對教育機會的格外珍惜。等自己為人父後,回想父親一生為孩子無私的奉獻,永遠把孩子教育放在第一位,才體會到父親不只希望孩子出人頭地,更要孩子薪火相傳,讓每一代都比上一代更好,這是父親的夢想,也是從台灣艱困年代走過來的父母們共同的夢想。藉由這本書的出版,我希望下一代學生能比我們這一代更能掌握和善用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系統性知識,為個人和社會創造更好的未來,也希望能用這本書不斷提醒自己,永遠不要忘記作為一位教育者的榮譽和責任。
左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