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十年間,作者住過許多國家,到每個國家都遇到過所謂的「井底之蛙」,也就是以刻板印象看待外國的人。做為一個「新臺灣人」,作者想跟新同胞分享豐富的國際經驗,也從結合個人經驗的角度,說明對臺灣的觀察。
本書中,我們中國人、我們法國人、我們土耳其人等句子的意思是,作者跟這些民族一起使用他們的語言,深刻瞭解他們的歷史、討厭他們的敵人、認識他們的習俗,代表我也是這個民族的一員。雖然目前世界上的國際化觀念還不夠成熟,也許在未來,像作者這樣能融入多種文化的人會愈來愈多。
作者試著效法林語堂《愛與諷刺》著作的精神寫這本書,因為作者既愛臺灣,也用諷刺手法鼓勵它變好。如果您看書的時候,覺得哭笑不得,那代表您已經深刻了解作者的想法。
作者簡介
張志聰
世界公民
聽說讀寫通曉十一種語言
其中英法德日幾種語言講得非常流利,其他六種溝通無障礙
目前在台灣教授多種語言
父親屬於韃靼族,母親有希臘血統,也有德國人基因
兒子的母親是日本人
自己已經在臺灣待過十四個寒暑
非專屬於某一個民族
不喜歡被人叫做老外
張志聰是臺灣新住民,民國83年開始住在臺北,他把臺灣北部視為故鄉,但目前仍然在等待機會,取得中華民國國籍。如果有人叫他「外國人」,他會生氣,並說:「我去新加坡觀光,沒有人會這樣子侮辱我。但在臺灣待過這麼多年,為什麼還被排斥?我們的總統也是在國外出生的,不是嗎?」
張志聰受教育期間大部分在美國,大學主修政治學,研究所攻讀語言學。然而,正規學校教育所學的只是冰山一角。除了臺灣之外,住過大概有十個國家,同時是世界公民,聽、說、讀、寫通曉十一種語言,但最愛的是中文。
從這個獨特的視角來看,張志聰觀察臺灣,描述臺灣的唯一性,對臺灣的進步與國際化,肯定會有些許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