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第五章民族主義的實踐/第三節 外交策略/七、國際間不可背友趨利〉
七、國際間不可背友趨利 《國父全集》貳-327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彼時英、法、美、日等組成協商國,與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交戰,由於雙方在中國均有其勢力範圍,於是中國成了東半球的戰場。彼時中國之外交立場,實左右為難。國父分析當年的國際局勢與外交政策:
(一)國情分析
1. 中國之力不能抗協商國,此無如何者也。中國之力不能為協商國用,則不可隱者也。
2. 中國財力不若人,海陸軍力不若人,人材智計不若人,平素對於德國,惟事聯絡,以得其歡心。
(二)不可落井下石
1. 論吾國軍隊、教育、學術,隨在皆依德國之助;一旦失勢,則為落井下石之謀,非特不知是非,乃至不知利害,不知恩怨。
2. 夫背友而希利者,就令得其所欲,其所益於物質者,決不足以償其精神上之喪失。
3. 為一國之政府,而以趨利忘恩號召國中,人既知我為惟利是視之國矣!可以利動者必可以不利劫之,不知報恩者人將莫施之以恩。今後有外侮來,吾知其必烈於昔日,而莫為中國助矣!
4. 抑又何以令夫民?中國民德,縱日偷壞,負恩趨利之輩,尚為鄉曲之所羞稱;以齊民之所不屑為者,政府靦然為之,是則民之視政府為無足重輕,不關痛癢者,正義之當然耳。政府尚有何顏發號施令,以獎人赴國家之急,報國家之恩!
5. 故樂從政治之事為國家盡力者,望見此背恩趨利之行為,皆避而去之;其能問此背恩趨利之汙者,將又以此背恩趨利之術,危其國家。
【原文】
國父於民國6年發表〈中國存亡問題〉一文,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應保持中立,尤其千萬不可落井下石,背友趨利。國父說:
夫中國之力不能抗協商國,此無如何者也。中國之力不能為協商國用,則不可隱者也。中國財力不若人,海陸軍力不若人,人材智計不若人,平素對於德國,惟事聯絡,以得其歡心。論吾國軍隊、教育、學術,隨在皆依德國之助;一旦失勢,則為落井下石之謀,非特不知是非,乃至不知利害,不知恩怨。夫背友而希利者,就令得其所欲,其所益於物質者,決不足以償其精神上之喪失。為一國之政府,而以趨利忘恩號召國中,人既知我為惟利是視之國矣!可以利動者必可以不利劫之,不知報恩者人將莫施之以恩。今後有外侮來,吾知其必烈於昔日,而莫為中國助矣!抑又何以令夫民?中國民德,縱日偷壞,負恩趨利之輩,尚為鄉曲之所羞稱;以齊民之所不屑為者,政府靦然為之,是則民之視政府為無足重輕,不關痛癢者,正義之當然耳。政府尚有何顏發號施令,以獎人赴國家之急,報國家之恩?愛山水者不愛糞壤濁流,嗜酒者不嗜敗醪,好飾者不衣汙染之服。故樂從政治之事為國家盡力者,望見此背恩趨利之行為,皆避而去之;其能同此背恩趨利之汙者,將又以此背恩趨利之術,危其國家。
【摘要】
論吾國軍隊、教育、學術,隨在皆依德國之助;一旦失勢,則為落井下石之謀,非特不知是非,乃至不知利害,不知恩怨。夫背友而希利者,就令得其所欲,其所益於物質者,決不足以償其精神上之喪失。為一國之政府,而以趨利忘恩號召國中,人既知我為惟利是視之國矣!可以利動者必可以不利劫之,不知報恩者人將莫施之以恩。今後有外侮來,吾知其必烈於昔日,而莫為中國助矣!抑又何以令夫民?中國民德,縱日偷壞,負恩趨利之輩,尚為鄉曲之所羞稱;以齊民之所不屑為者,政府靦然為之,是則民之視政府為無足重輕,不關痛癢者,正義之當然耳。
【比喻】
愛山水者不愛糞壤濁流,嗜酒者不嗜敗醪,好飾者不衣汙染之服。故樂從政治之事為國家盡力者,望見此背恩趨利之行為,皆避而去之;其能問此背恩趨利之汙者,將又以此背恩趨利之術,危其國家。
〈自序:比喻與思想〉
一九八一年,筆者受聘為國立成功大學專任教師,開學之初,立即強烈地感受到「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知困」的滋味。為了備課,乃將大學時代該讀而未讀完的學術著作重新溫習,這種亡羊補牢的功課,無異是先畢業再補修學分。
在細讀 國父當年創建中華民國的遺教時,有一件驚喜的發現,就是 國父每次在發表其救國建國的理念思想時,總是不厭其煩地引用一些比喻故事,這些比喻故事都是聽眾生活上常接觸到的經驗,很容易理解。透過這些比喻故事,深入淺出地闡明其深奧的學說思想,非常有趣。準此,更引發筆者繼續探索閱讀的興趣。其間,每發現一個新的妙喻,猶如發現新大陸一般,尤其,對照其比喻和思想之巧妙,不禁令人拍案叫絕。俟整套 國父全集閱讀完畢,統計累積之比喻故事,竟多達五百餘則。
從 國父遺教中發現這麼多的比喻故事,驚喜之餘,乃著手將之編纂成冊,準備假以時日,再出版問世。有一天,在成大校園巧遇文學院吳振芝院長,她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其學問修養頗受敬重推崇。筆者就把這個計畫和構想向她報告,她便說用這樣的比喻故事來宣揚主義很有效果,若早日付梓,可先睹為快。
正準備洽辦出版事宜之際,一九九七年,筆者突然奉命返鄉籌備金門第一所大學。急忙踏上回金門歸途,在有限的行李中,特別將這五百則比喻故事愛不釋手地隨身攜帶。俟抵達金門後,十七年來,如影隨形地跟著遷移。首先由臨時校區金門農工職校實習農場搬到新校區綜合大樓前棟二樓,再搬到後棟五樓,曾一度暫時搬到同為五樓的校務發展辦公室,如今又搬回二樓。之所以輾轉搬遷,就是希望隨時可以恢復進度。
回顧這十七年來,秉持著長輩的垂愛與交待,吩咐筆者,擔任校長自當做校長的事。因此,推動校務發展,不敢懈怠,深怕有負大家之付託。
時光飛逝,轉眼間一晃就是十七寒暑,其間雖順利地帶領全校師生將學校由專科金門分部升格為金門技術學院,再由技術學院轉型為金門大學;然而,卻把塵封多時的這五百則比喻故事,足足地冷落了十七年。
二○一四年八月一日起,筆者卸下校長一職,在了無行政工作之牽掛下,可全神貫注於研究工作。二話不說,首先要做的功課,就是恢復致力於這五百則比喻故事的編纂,快馬加鞭,日以繼夜地埋首於書堆之中,終於陸續完成。乃迫不及待地接洽出版事宜,感謝唐山出版社的不棄,將本書納入其系列叢書,提供讀者多面向的比較研究。
本書從開始到完成逾三十年,其間曾中斷十七年,若有體系未能連貫,或有引喻失義之處,或有掛一漏萬之虞,全是因為筆者思慮不周,筆者不敢推託,尚望先進不吝指教。
李金振謹誌
二○一七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