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4 項符合
危機與事件:論社會理論的若干基本問題
的圖書
|
|
| 危機與事件:論社會理論的若干基本問題
作者:黃聖哲
出版社:唐山
出版日期:2023-07-15
語言:繁體書
|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目前評分: 評分:
圖書名稱:危機與事件:論社會理論的若干基本問題 內容簡介
本書的原始構思是在神戶港區的一家淡季的商務旅館,在2016年6月底,一個無法成眠的夏日夜晚。本書的主軸是回歸社會學的行動理論傳統,檢視其歷史發展,並探討未來論述方式改變的可能性。權威人格、種族主義、儒家倫理形成社會結構內部相互循環流通的三大難題,並阻礙整個社會往真正「人的解放」的歷史方向前進。個人要取得真正的自由,必須先解決這三大理論難題,正如阿多諾所言,在錯誤的社會中,不會有正確的生活。本書也試圖突顯愛情、藝術、宗教性三者之間的結構同質性。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聖哲
1964年生,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學博士,師承Ulrich Oevermann的客觀詮釋學學派。曾任教於東吳大學、輔仁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等校。現職為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專任教授。
目錄
神戶計畫(代序)
第一章 行動理論:從韋伯到奧佛曼(Oevermann)
一、韋伯與行動理論的開端
二、帕森斯的結構功能論概念轉換
三、哈伯瑪斯:建立在互為主體性基礎上的溝通行動
四、溝通行動理論的理論缺陷
五、奧佛曼(Ulrich Oevermann):以危機為核心的行動理論
六、行動與意義
第二章 論米德的自我理論
一、玩與遊戲──認同的構成要件
二、受格我與主格我的區別
三、主格我與受格我的辯證
四、行動的創造性
五、結語
第三章 文化作為教養:論齊美爾的文化理論
一、文化作為教養
二、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辯證
三、風格的問題
四、「文化的危機」
五、文化的「悲劇」
六、文化社會學的當代困境
第四章 霍克海默論權威家庭
一、家庭制度的文化基礎
二、權威與盲從
三、家庭的權威結構
四、女性的社會位置
五、權威人格與權威家庭
第五章 阿多諾的種族主義理論
一、替罪羔羊的心理機制
二、身體的癖性
三、虛假的投射
四、半教育(Halbbildung)與範疇歸類的邏輯
五、邁向自我反思的教育
六、性道德與種族主義
七、總結
第六章 儒家倫理的行動結構:從韋伯的《儒教與道教》談起
一、孝的運作
二、禮的行動理論意涵
三、儒家生活導引的此岸性
四、仁與相互性
五、「成聖」── 救贖之道
六、儒教與傳統主義
七、儒家倫理的理性結構之現代轉換
第七章 愛情作為危機:一個愛情的社會學考察
一、愛情作為替代性的危機解決方案
二、雙重的決定的危機
三、相互催眠與自我催眠
四、徐志摩案例
五、愛情的制度化
第八章 邁向一個展覽場所的理論
一、藝術作品的展覽價值
二、展覽場所的場域論
三、美術館作為展覽場所
四、秋元雄史的「直島」
五、邁向展覽場所理論
第九章 個體性與宗教性:論齊美爾的宗教理論
一、宗教與宗教性的區分
二、個體性的根源──上帝的位格性
三、「宗教性」的動力
四、宗教性的內在情感構成
五、愛、藝術與宗教的同一根源
六、上帝代表社會的整合性
七、總結
第十章 危機與事件:作為社會學的歷史理論
一、《霧月十八》,或歷史的循環
二、阿多諾論「歷史與自由」
三、曼海姆與「代」的問題
四、記憶的屬己性
五、歷史與事件
第十一章 殘響
附錄一 歷史作為自然史:論阿多諾的歷史理論
一、特殊者的特殊性
二、黑格爾歷史哲學的內在批判
三、自我保存作為自然史的法則
四、歷史作為自然史
五、總結
附錄二 海德格論事件
一、由存在向事件的跳躍
二、事件的時間性
三、事件與歷史
四、事件與困境
五、決定與事件之創造
六、存有即事件
七、總結
序
序
節錄自〈神戶計畫(代序)〉
黃聖哲
這本書的原始構思是在神戶港區的一家淡季的商務旅館,在2016年6月底,一個無法成眠的夏日夜晚。2016年日本的梅雨季節,我首次造訪日本,降落關西機場之後,立即換搭交通船到神戶機場,再換單軌電車到達下榻之處。八點許才吃晚餐,為了節省時間,我直接搭電梯上到29樓的中華料理餐廳,簡單吃了個炒飯。餐廳俯瞰夜景壯麗的神戶港,情侶們都坐在靠窗的位置,單人用餐顯得格格不入。
對大多數我這個年齡層的臺灣人而言,生命史與日本的第一個聯結往往是當時志文出版社有大量中文翻譯的日本文學。我中學時代積極地閱讀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但是這些猶如中學國文課的一般文化教養並無法觸發生命的激情。
商務旅館的好處是:它通常有一個可以工作的書桌,以及文具,和最重要的信紙、信封。我觸摸了一下旅館提供的信紙,其細緻光滑的觸感,生平罕見。在信紙的激勵之下,我開始構思我的第三本學術著作。在大學教了將近二十年的「社會學理論」課程之後,應當對一些基本的理論問題,提出個人的想法與見解。
於是我疾筆直書在信紙上寫下一些準備探討的主題:行動理論、自我的形成、家庭結構、文化與藝術、宗教與死亡、權威人格與種族主義、歷史理論等等主題,並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記了該參考的理論家名字。2018年在出版了《結構詮釋學:Oevermann與德國社會學的轉向》一書之後,我休假了一學期。趕在飛往倫敦之前,寫完了當年秋天浙江大學紀念齊美爾逝世一百週年研討會的論文,「齊美爾的社會學美學」,但本書的第一篇論文,遲遲無法動筆。
開始寫作這種曠日費時、令人心力交瘁的理論著作的首篇論文,我立即明白,這只能是一個無法完成的神戶計畫。每一篇的主題都需要經年累月的理論琢磨,在每個主題要寫出原創性的理論著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好改變寫作筆略,除了繼續撰寫了兩篇討論齊美爾的論文,加上「愛情的社會學論述」,並發展出初步構思的「展覽場所」理論,在其他主題選擇一個理論家的著作進行探討,在各篇論文各行其是的有機發展之下,本書的原始形態也逐漸成形。
細心的讀者不難發現,各章文本或顯或隱地都扣連著危機與事件的理論主軸,危機是個體生命無法迴避的生活實踐的必然性,它直接涉及自我形成的關鍵環節;而事件不是與己無關的外在事物,迫使人冷漠地接受,相反地,事件是「屬己的」,與個案生命史直接扣連。事件性因而賦予了行動者的行動引發生命「震盪」的意義結構。
本書的主軸是回歸社會學的行動理論傳統,檢視其歷史發展,並探討未來論述方式改變的可能性。社會學必然會經歷一個由實證性的社會科學往詮釋性的社會科學的結構轉換,在此,方法論的基本問題顯得十分尖銳且重要。意義是詮釋性社會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本書提議:「意義必須告別其傳統的主觀性,摒棄其倫理意涵,轉而由其客觀性的面向來掌握,這種客觀性有其結構運作的法則,不受主觀介入的影響。」意義是行動與行動序列之聯結的客觀的規則性。行動的研究必須拋棄研究者的主觀性,就行動的客觀面向著眼,才得以進行有意義的意義解讀。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072386
- 叢書系列:Sociology MIT
- 規格:平裝 / 200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
|
| 作者:陳嘉珍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6-06-14 66折: $ 211 | | 作者:許添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4-10-05 66折: $ 581 | | 作者:許添盛醫師主講、齊世芳執筆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9-11-01 66折: $ 396 | | 作者:許添盛主講 出版社:賽斯文化 出版日期:2019-01-23 66折: $ 660 | |
|
| 出版社:中華文化總會 出版日期:2025-01-08 $ 270 | | $ 189 | | $ 394 | | 作者:武田弘光 出版社:未來數位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22 $ 261 | |
|
| 作者:龍牙翔 出版社:紳士出版 出版日期:2025-01-23 $ 220 | | 作者:팀가지 出版社:長鴻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24 $ 316 | | 作者:清風九度 出版社:北京億森同創文化 出版日期:2025-01-17 $ 59 | | 作者:江達威 出版社:財經傳訊 出版日期:2025-01-16 $ 345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