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類食品的文化探源
豆類是豆科植物的種子,其共同的特點是澱粉含量高,並含有大量的優質植物蛋白質,有的豆類還含有豐富的脂肪。因此,它們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都比較高。豆子的種類很多,主要有黃豆、黑豆、綠豆、赤小豆、豌豆、豇豆、菜豆、扁豆,等等。
﹝黃豆﹞又名黃大豆或大豆,大豆這一名稱通常也包括黑豆、青大豆在內。我國是世界上大豆栽培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也是製作豆製品的首創國家。許多古籍中曾稱大豆為「菽」,《詩經》中就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記載。黃豆原產於中國,這已為世界公認,遠在商代(公元前1800~前1027年),就已開始栽培大豆。從西周至秦漢時期,黃豆主要在黃河流域一帶種植,漢武帝時中原地區連年荒災,大量農民移墾東北,黃豆隨之傳入東北地區。唐宋以後,黃豆又逐步向長江流域擴展。《宋史•食貨志》中記載,宋時江南一帶曾遭饑荒,從淮等地調運北方大豆種子到江南各地種植。大約元代初期,黃豆已在全國各地普遍栽培。因為黃豆富含蛋白質,而且易為人體吸收,故有植物肉的美稱。它與動物肉相比,因為不含有膽固醇,更有益於人體。我們的祖先創製了許多的豆製品,有的成為不可缺少的調料,如豆豉、豆油;有些則是很好的烹飪原料,如豆腐、豆腐皮、腐竹、豆乾等;有些則是營養可口的飲料,如豆漿;甚至可以製成可供直接食用的豆腐乾。相傳宋代就已培育出黃豆芽,用作蔬菜。未成熟的黃豆叫毛豆,是蔬菜中的珍品。
據考證,大約在公元前200年秦朝時代,大豆自華北傳至朝鮮,再經朝鮮傳到日本。日本南部的大豆可能是直接由商船自華東一帶引進的。華北、華中地區的大豆還向南傳至印度尼西亞、印度、越南一帶。大豆傳至美洲、歐洲與西伯利亞地區則是近代的事。
﹝黑豆﹞亦稱烏豆、黑大豆、冬豆子等,原產我國,若以 1973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發現的黑豆為依據,至今已有近7000年的歷史了。黑豆既是糧食和油料作物,也是一種很好的蔬菜,亦可用來加工成豆製品。
﹝蠶豆﹞古人認為,蠶豆莢形似老熟的蠶,故稱蠶豆。元代王楨《農書》中則記載:「蠶時熟故名」,也有些地區稱之為胡豆、佛豆、羅漢豆、南豆、馬齒豆、寒豆、川豆、倭豆等。蠶豆是人類祖先較早開始栽培的古老的農作物之一,原產於黑海以南地區和非洲北部,何時傳入我國的說法不一。《太平御覽》一書中記載,蠶豆是張騫通西域時帶入我國的,現在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綠豆﹞又名文豆、官綠、油綠、青小豆等,原產於中國、緬甸、印度等。在我國,綠豆約有2000多年的栽培史,「綠豆」一詞最早見載於公元534年前後問世的《齊民要術》一書。現在,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以華北、黃淮流域的平原地區為多。
﹝赤小豆﹞又名赤豆、小豆、紅豆、米小豆等,我國古籍中還稱為虱拇豆、赤菽、小菽、竹豆、朱豆、金豆、金紅豆等。赤小豆原產中國,喜馬拉雅山麓尚有野生種和半野生種的赤小豆存在。《神農本草經》中已有關於赤小豆藥用的記載。西漢《汜勝之書》中還記載了赤小豆的栽培和利用技術,這說明我國栽培赤小豆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現在中國各地均有栽培。
﹝扁豆﹞又稱為蛾眉豆、鵲豆、籐豆、沿籬豆等,原產於印度和印度尼西亞,傳入中國後的最早記載見於南北朝時期陶弘景的《名醫別錄》。唐、宋、元的農書中未見有關扁豆的記載,從宋代詩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當時扁豆是作為農家的沿籬豆種植的,很少在大田栽培。直至明清時的《農政全書》和《農桑經》中,才見有扁豆的栽培方法。因此,有人推測,扁豆的栽培可能在南北朝的梁代以前,而普遍食用豆莢則可能是在南宋時期。現在,除了高寒地區外,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豇豆﹞又名豆角、江豆、長豆角、帶豆、裙帶豆、架豆、生薑豆等,原產於印度和緬甸。豇豆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北魏時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豇豆最早是用作糧食,食用其嫩莢的時間要比食用種子的時間晚得多。食用豇豆嫩莢的最早記載見於明初的《救荒本草》。《本草綱目》中記載:豇豆「嫩時充菜,老則收子。此豆可菜可果可穀,備用最多,乃豆中上品」。我國現在栽培的豇豆有兩種,一是地豇豆,又名飯豇豆,其莢短,不用搭架栽培,種子白色,可用於煮粥;另一種是架豆,莢長,紫色或淡綠色,種子紫色或黑色,搭架栽培,常以嫩莢作蔬菜食用。
﹝菜豆﹞又稱為芸豆、四季豆、玉豆、飯豆、豆角,古籍中還稱之為龍爪豆、龍骨豆、扁豆、白豆、眉豆等,日本人則稱之為唐豇、隱元豆。菜豆起源於美洲的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地,我國原產硬莢種,又稱白豆,以豆粒供食用,唐代起本草歷有記述;大約在16世紀末才開始引種莢用菜豆,嫩莢可作蔬菜食用。現在栽培的菜豆有蔓生和矮生兩種類型。嫩莢可以用作蔬菜,種子可糧油兼用,還可用於加工製作多種食品,如豆餡、糕點等。
﹝豌豆﹞豌豆俗稱寒豆、麥豆、淮豆,《爾雅》中曾稱為「戎菽」,《四民月令》中稱之為「宛豆」,《唐史》中稱之為「畢豆」,《遼志》中稱其為「回鶻豆」。豌豆原產於亞洲西部和地中海沿岸地區,豌豆馴化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6000年以前,我國栽培的歷史至少也有2000多年了,先由西域傳入我國西北地區,再傳入內地。
﹝刀豆﹞又名大刀豆、關刀豆、立刀豆、挾劍豆、洋刀豆等,可分為蔓生和矮生兩種,前者原產東半球熱帶地區,種子大,腎形,紅褐色,臍與種子幾乎相等;後者原產印度,其莢果袍小,種子白色,臍長為種子長度的一半。刀豆在我國栽培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本草綱目》中有記載:「刀豆人多種之。三月下種,蔓生引一二丈,葉如豇豆葉而稍長,五六七月開紫花如蛾形。結莢,長者近尺,微似皂莢,扁而劍脊,三稜宛然。嫩時煮食、醬食、蜜煎皆佳。老則收子,子大如拇指頭,淡紅色。同豬肉、雞肉煮食,尤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