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拳的淵源
即使在有數的北派拳法中,八極拳仍是貫通古今,著名的拳法之一。其發源地是河北省滄縣東南鄉,在此地俗名為「巴子拳」。
中國北方,「巴」字的發音與「鈀」字相同,而且有時會把「巴」當做「鈀」 的簡字來使用,因此「巴子拳」本來是「鈀子拳」的意思。
「鈀子拳」的「鈀子」是農具中的鍬,因在此拳法中手指彎曲的形狀與鍬十分相似,所以這樣命名。
在明朝名將戚繼光所著的『紀效新書』中有提到「巴子拳」的一段話:
『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各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至今之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二十四棄探馬、八閃番十二短、此亦善之善者也。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少林寺之棍、與青田棍法相兼。楊氏鎗法、與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
由此可知此拳法在明代已是相當有名,但因為「巴子拳」非常粗俗,因此清康熙年間的門人吳鐘(恂勤郡王允禵的老師)將它改稱「八極拳」。在北方「巴子」和「八極」皆為八聲,所以聲音非常接近,而且多為口傳,故常有音不變而文字改變的情形。若要考察聲音是否具有特別的意味實在很困難,但使用「八極」的意義和理由,據推敲有以下三種解釋:
⑴在北方將武術稱為「把式」或「八勢」,而稱學習武術者或武術家為「把式匠」 「八勢匠」或「練八式的」「練把勢的」。而取名「八極」是督促門下的弟子們致力於將本門的八式(把式、八勢也就是武術)練到極致。
⑵在本門(八極門)的訓練中,非常重視「頭、肩、肘、手、尾、胯、膝、足」這八個字的深入研究。這八個字是人體的八個部分,以此催促練者注意,因此取名「八極」,以此勸戒大家深入探求這八部分的鍛練,將它提昇到極點。
⑶漢代劉安的『准南子』中有一段:「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弦、八弦之外有八極」。所謂的「極」就是八方極遠之地。本門鍛練所使用的勁中有一為「十字勁」,足以表現本門用勁上勁道的特徵,此勁有向四面八方爆發的作用。因此,意味著要將此往八方而去的勁道推至極遠。
八極拳到底是何時產生的呢?無法得知。但若即是『紀效新書』中的「巴子拳棍」的話,那麼明朝初期就已存在了!至於明朝以前則端賴想像,故無法考證,但八極拳具有質實古樸的風格,可能在相當古老的時代就已存在了。
此拳術的發源地如前述,是在河北省滄縣的東南鄉一帶,距離舊滄州城約七十華里(約三十五公里)遠的村落。這一帶的別名是「八極窩」,以近百分之八十的居民均在學習八極拳而聞名。八極拳之外也流傳「劈掛掌」的拳術,所以此地是這兩種拳術的故鄉。
該地保守之風很強,武術方面的門戶設限也嚴,所以自遠地來尋求優越武術者,不易獲得真傳,要得到全傳而歸鄉,更是困難,因此長期以來,別說是河北省了,八極拳根本未傳出滄縣,有時,同樣是在滄縣,也可看見全然不同的八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