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法.生命之道
聖賢之書.智慧之泉
世界文明的瑰寶,人類社會的明燈,
精神心靈的泉源,浮世生活的指南。
儒家思想以「四書」(《論語》、《孟子》、《中庸》、《大學》)為巔峰代表典籍,其所開顯的智慧,至今仍啟示著無數眾人,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社會制度、倫理道德和精神哲學,實為精神文化的寶典。
本《四書》系列共《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三本,內容包括全書導讀、單篇前言、原典、吟味(白話義解)和詞語註解,並附有難字注音,解說豐富,是您不可錯過的四書寶典。
《論語》是孔子的言行錄,共20篇,計492章,是認識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基本經典。孔子誕生於西元前五百年左右,出生於春秋時代的魯國,是儒家的創始人,弟子有三千人,被喻為至聖先師。《論語》一書,內容廣泛,上至天地之道,下至個人修養,含攝人倫義禮、治國之道、社會理想等,不僅是一部思想哲學之書,也是一部切實可行的人生指導之書。
✪ 本書特色與結構 ✪
【全書前言】深入探討《論語》的成書與文章特徵,詳細說明《論語》歷來的研究演變,並討論《論語》的主要議題和精神。
【單篇導讀】在每一篇的最前面,皆說明該篇的重點和旨意,幫助引導閱讀。
【原典】原典部分,做大字編排,層次清楚,方便尋找篇章,提高閱讀效率。
【吟味】針對原典,作白話義解,解文流暢,傳達該章的精神,幫助領悟《論語》的世界。
【品讀】在閱讀完原典和白話義解之後,又針對該章做探討,幫助掌握內容的主要議題與精神。
【註解】針對原典的字詞,做深入的註解,講解內容豐富,是最值得參考的資料。
【難字注音】針對難字、古字、破音字等,標上國語注音,確保閱讀流暢。
作者簡介:
楊朝明
歷史學博士,現為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學術論著先後四次獲得山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兼任曲阜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任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中國詩經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孔子學會副會長兼祕書長、山東周易學會副會長、山東歷史學會副會長。受聘為中國孔子基金會學術委員、《孔子研究》編委等。
分別在曲阜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得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
發表論文:共一百五十餘篇,主要著作有《九家舊晉書輯本》、《三教慧海.儒教名流》、《魯文化史》、《周公事蹟研究》、《儒家文獻與早期儒學研究》、《出土文獻與儒家學術研究》、《周公》
主編:《儒家文化面面觀》、《新出簡帛文獻注釋論說》、《孔子家語通解》、《孔子的智慧》、《孔子文化十五講》、《孔子弟子評傳》等。
參與撰著:
《魯國史》、《孔子思想與當代社會》、《中國傳統文化要論》、《山東通史.先秦卷》、《齊魯文化通史.春秋戰國卷》、《魯國歷史與魯文化探祕》、《中華地域文化集成.齊魯文化》、《中國地域文化通覽.山東卷》。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六經之教與孔子遺說》、山東省社科規劃重大項目《出土文獻與早期儒學研究》、山東省古籍整理與研究項目《孔子家語綜合研究》等課題的研究。
作者序
前言
研讀《論語》,自然是為了認識孔子,學習孔子學說。然而,對孔子的語錄《論語》中的片言隻語,往往具有很多歧解。實際情況往往是人們研究《論語》與孔子,常常將其中的一句話做分析解讀,而沒有注意從全書的結構出發,沒有綜合其他相關記載,於是人云亦云、莫衷一是,甚至與本義大相逕庭。
《論語》所記載的孔子言論,是人們從孔子那裡聽來的,孔子逝世後,孔子門人相與「輯而論纂」,從而形成了《論語》。就是這樣一個弟子「輯而論纂」的過程,這給我們留下極其寶貴的資料,但也留下了不少疑難和「祕密」。所以研究《論語》時,應注意要從整體上把握孔子思想。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全面認識孔子思想?首先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論語》中一條又一條的語錄上,應當整體觀照《論語》全書。實際上,面對《論語》簡潔的語錄,看到一條又一條的善言嘉語,人們往往感到疑惑,我們的認識對嗎?《論語》中的材料是隨意堆砌的,還是精心編排?它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孔子的思想?面對後人對《論語》堆積如山的注釋和解說,人們在追問,為什麼大家的認識往往出現那麼多的差異?怎樣才能更加接近孔子偉大的心靈?
要正確解讀《論語》,要先揭開《論語》的祕密,從而把握本書的整體結構,認識《論語》要呈現的真正的孔子。其實,《論語》的祕密不在別處,就在人們最熟悉的開篇第一章: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認識這一章的關鍵在於第一句。在《論語》首章,孔子表達的是這樣的思想:
假如我的學說被時代或社會所接受,那不就太令人高興了嗎?退一步說,假如時代沒有接受,可是有很多贊同我的思想的人從遠處而來,不也很快樂嗎?再退一步說,社會沒接受,人們也不瞭解我的思想主張,我也不怨憤惱怒,不也是有道德修養的君子嗎?
關於這一章,傳統的說法影響太大,雖然已經有學者指出更確切的涵義,卻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在那樣的時代,孔子是苦悶的,他多麼希望有人瞭解自己。在孔子所作的《易傳》中有「君子以朋友講習」的句子,什麼是朋友?後儒的解釋是:「同門曰朋,同志曰友。」孔子十分盼望有真正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能夠一齊談學論道,但真正認識孔子的人畢竟太少了,連他的弟子有時也未必瞭解他。
孔子周遊列國走到陳、蔡兩國之間時,曾斷糧七日。在困厄之中,孔子不畏艱難,仍保持樂觀態度,繼續講誦,絃歌不廢。子路生氣了,他對孔子的思想感到疑惑;子貢也不瞭解,他請求孔子將博大精深的學說稍微降低一下標準。
只有顏回瞭解孔子,他認為:「老師的學說博大精深,致使天下人都不能接受您。雖然這樣,您還是推廣並實踐之,世人不任用,是各國統治者們的恥辱。學說不被接受仍然堅定信念,方顯出君子的本色。」聽到顏回的話,孔子十分激動,也感到欣慰。孔子的理想與抱負只有顏回能夠瞭解,然而這樣一位弟子竟然先孔子而去世,難怪顏回的去世使孔子那麼傷感!
孔子臨終前七日的早晨,他背著手,拄著手杖,悠閒地在門口漫步。他口裡唱道:「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孔子唱完,回頭走進屋子,正對著門,安靜地坐下來。身為一位遲暮的老人,孔子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將不得不撒手許許多多的牽掛,他似乎再也沒有機會,更沒有能力去關注蒼生,他終於不用再遊說,不用再奔波了。
那麼,將要永別人世的孔子在想什麼?在孔子的心目中,將要坍塌的泰山何所指?哪個是將要折壞的樑木?誰又是將要病逝的哲人?子貢來到後,孔子說的話清楚地表明了他的自信,他說:「夫明王不興,則天下其孰能宗余?」孔子始終在考慮拯救世道人心,他對自己的學說竟然是那樣自信!
時隔世移,在不少人心目中,孔子的形象業已變得模糊。可是,當回首春秋末期的亂世時,看到的依稀是一位荒野中的趕路人,一位風雨中的狂歌者。在他幾十年的人生旅途中,孔子似乎總是癡心不改地追尋著、探索著,他給我們留下了智者的教誨、仁者的訓導……然而,直到他去世,人們仍然不能夠瞭解他,仍然沒有當政者能夠任用孔子,沒有人能夠為他提供施展政治抱負的舞台。
子思是孔子之孫,應當比我們更瞭解孔子。在《孔叢子》中,有關於子思與孔子對話的紀錄。孔子對孫子寄予希望,開始時他認為孫子小小的年紀怎麼能夠瞭解呢?但子思從孔子的歎息中知道,孔子擔心「子孫不修」,羨慕「堯、舜之道」,這令孔子感到欣慰,高興地說:「吾無憂矣。」《論語》出於子思,他一定會精心編輯,不會隨意堆砌。
經過選擇、編排,《論語》中的孔子言論缺少了具體語境,而且其中的語錄比較簡略,增加了人們認識的難度。後人考定《論語》有「竄亂」,有「續附」,各篇「各不相謀」,不出於一人之手,現在看來,都缺乏有力證據。
孔子的堅毅支撐著他的信念,使他變得更加堅毅。孔子當然希望學說用世,他為追求政治理想而矢志不渝。但孔子所處非「時」。儒家強調「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郭店楚墓竹簡》中有一篇〈窮達以時〉,《論語》首章中的「時」也是此意。
孔子曾說:「夫遇不遇者,時也。」他認為:「君子博學深謀而不遇時者眾矣。」孔子到處碰壁,是時勢使然,但孔子是堅強的,他有強烈的治世情懷,並「知其不可而為之」,甚至顯得有些「愚頑不化」,儘管世人不瞭解自己,但他仍然堅信自己的學說,堅守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也顯現了孔子對自己人生際遇的思考。
這樣,當我們回看《論語》時,發現含有內在的嚴密邏輯。《論語》首篇圍繞做人這一個中心主題展開,以下各篇分別談為政以德、守禮明禮、擇仁處仁等,層層剝離,依次展開。《論語》首篇十分重要,宋代有學者說:「今讀《論語》,且熟讀〈學而〉一篇。若明得一篇,其餘自然易曉。」這的確是通讀《論語》掌握其真諦的中肯之言。是的,我們現在不能正確認識其中的「善言嘉語」,正是因為將本來是一個整體的《論語》讀散了!
《論語》注重做人、修身,這正是曾子門派的特徵,這一特徵或許就是孔安國所謂的「切事」。子思學於曾子,從上博竹書〈從政〉等篇看,子思不僅談論心性問題,也十分關注為人、為政等社會的現實,他談論心性也是他深刻思考社會人生的表現。正因如此,子思纂輯《論語》,才首重做人。
梁人皇侃《論語義疏》說:「此篇論君子、孝悌、仁人、忠信、道國之法、主友之規,聞政在乎行德,由禮貴於用和,無求安飽以好學,能自切磋而樂道,皆人行之大者,故為諸篇之先。」子思這樣條次編輯,既符合乃祖孔子原意,又與其師曾子保持一致,還與子思自己的思想通貫。
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禮」、「中庸」、「道」、「義」、「和」等等,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學術界有不同的認識。其實,孔子的思想雖然有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但也的確有一個始終不離的中心,這就是孔子對現實社會秩序的關切。由此,他的學說始終是圍繞「修己以安人」而展開,或者說,孔子的不同言論,都是他這一學說體系中的不同部分。
如果說孔子是一位思想家,那麼他首先是一位政治思想家。沒有當時「天下無道」、「禮壞樂崩」的歷史事實,就不會產生孔子的偉大思想。孔子思想產生的早期,他所關注最多的是「禮」,即周禮。孔子步入社會之初,聲名日隆,從學的弟子眾多,原因都在於他對周代禮樂的精深造詣。這一時期,孔子談論最多的也是周禮,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怎樣以周代禮樂重整社會。
隨著時間的推移,孔子對社會的認識逐漸深化。他到處推行自己「禮」的政治主張,企圖用自己的學說改造社會,但事與願違,處處碰壁。他不得不進一步思考「禮」之不行的深層原因。
於是,他開始越來越多地提到「仁」,思考「仁」與「禮」之間的關係。這一時期,孔子「仁」的學說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和完善。進入「知命」之年以後,孔子的人生境界逐漸提升,以至於最後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佳境。
他晚而喜《易》,並作《易傳》,對自己的哲學思想做了具體的闡發,他「中庸」的方法論觀點也臻於成熟。如果把孔子的一生進行這樣整體的分析,或許會有助於對孔子思想核心問題的認識,也會更有利於讀懂《論語》,進而把握孔子思想的精髓。
前言
研讀《論語》,自然是為了認識孔子,學習孔子學說。然而,對孔子的語錄《論語》中的片言隻語,往往具有很多歧解。實際情況往往是人們研究《論語》與孔子,常常將其中的一句話做分析解讀,而沒有注意從全書的結構出發,沒有綜合其他相關記載,於是人云亦云、莫衷一是,甚至與本義大相逕庭。
《論語》所記載的孔子言論,是人們從孔子那裡聽來的,孔子逝世後,孔子門人相與「輯而論纂」,從而形成了《論語》。就是這樣一個弟子「輯而論纂」的過程,這給我們留下極其寶貴的資料,但也留下了不少疑難和「祕密」。所以研究《論語》時,應...
目錄
《論語》的成書與文章特徵
學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曰篇第二十
《論語》的成書與文章特徵
學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曰篇第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