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飢餓少女,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我是誰?我接受眼前這個我嗎?青春期的孩子,對於自我總是有著一份美好的期許。只是這期許往往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有時,別人看待的眼光,往往也形塑成對自我的形象。
只是,走在青春期的路途上,當遭遇飲食失調的困境,無論是厭食症或暴食症。往往讓孩子扭曲對自我形象的認定,容易將注意力聚焦在對自己不利的訊息上,進而以負面解讀與看待自己。
面對食物的厭惡、恐懼、排斥,參雜著對自我形象的偏頗、扭曲。飲食失調症,除了孩子本身可能存在的生理因素外,當中所要傳達的壓力因應與調適上的困境,也是一段亟需你我關注的課題。「孩子沒說,不表示孩子沒事。」請提醒自己,適時留意孩子所拋出的任何求救訊息。
閱讀《飢餓少女》,讓我們看見一位17歲的青春女孩,如何面對飲食失調症所帶來的身心衝擊。在字裡行間,你會隨著女主角莉莎白,同步感受到一波波對自我的期許、矛盾、衝突、失望、無助、空虛、憤怒、放棄,甚至於走至自我毀滅的邊緣,以至於戲劇性地峰迴路轉,重生、蛻變。
這一段自我療癒的路途是孤單的、無助的、寂寞的。有時,孩子得獨自面對內在時而誠實、時而殘酷、時而貼心、時而批判的細語之聲與自我對話。甚至於,像書中女主角被死神賦予聖經《啟示錄》裡的「饑荒騎士」,在毀滅之前,徘徊。
喜歡《飢餓少女》小說裡的這一句「世事難料,那正是生命有趣之處。」嗯,要有如此的積極、正向對待事物的看法,其實是需要親子在平時不斷分享與練習。嘗試接納生命中的各種可能性,及它所賦予對自我的意義,這時多少就能夠體會「它充滿了驚喜。」
感恩有幸從閱讀中,一起和《飢餓少女》女主角莉莎白,交錯在現實生活與饑荒騎士的角色轉換中,讓我們感受並看見她如何「不讓恐懼阻撓或控制自己」的成長勇氣。同時,合理地認為「恐懼並沒有因此消失,只是變得多少能夠忍受。」的自我調適。
「我要過我自己的人生」,這是《飢餓少女》小說裡,最是美好的成長註解。
媒體推薦:
★美國圖書館協會(ALA)青少年必讀書目最佳選書獎
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青少年教育專家、作家 李崇建
共同推薦
■國外好評
凱斯勒流暢的行文和黑色幽默,讓這部作品比其他議題小說更加傑出。
──《科克斯評論》
實際而富同情心……敘述方式不說教,而是以有趣的方式深入探索個人和全球飲食問題。
──《學校圖書館期刊》
情節緊湊、情感強烈、有時讓人發自內心微笑,有時令人心碎……這個故事會擄獲讀者的心,久久不放開。
──《浪漫時代雜誌》
凱斯勒就飲食失調此一主題創作了特殊的寓言故事,為YA小說開闢了全新類型,凸顯了克服疾病的困難。
──《書單雜誌》
傑琪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探討青少年心理問題,發人深省。
──《紐約書報期刊》
《飢餓少女》不只是好故事,更是偉大的故事。很有趣,卻也令人悲傷。很出色、帶著悲劇色彩,最重要的是它是很真的故事。
──瑞秋.坎恩(Rachel Caine),紐約時報暢銷作品“The Morganville Vampires”系列作者
引人入勝的小說,對有難度的主題並不閃躲,這本書棒極了。
──A.S.King,“Everybody Sees the Ants”作者
節奏暢快、詼諧又令人心碎!傑琪.凱斯勒是我所知道最有天分的作家之一。
──蕾夏爾.米德(Richelle Mead),「吸血鬼學院」(Vampire Academy)系列作者
傑琪.凱斯勒的《飢餓少女》是非常成功的作品,巧妙地將女主角莉莎在飲食方面的心理掙扎轉化成美麗的神話,加上幽默又性感的死神、啟示錄騎士的嶄新演繹,必讀之作!
──茱莉.科納(Julie Kenner),“Good Ghouls Do”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