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
江寶釵教授專文推薦導讀
吳鈞堯|作家
陳耀昌|作家
——一致推薦
孫女的我,和阿嬤的她⋯⋯
大瓜厝裡的南國故事
有淚有笑的隔代親緣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小說、散文雙料特優
後生文學獎小說首獎得主
法蘭克福書展台灣館女性書寫主題推薦
陳凱琳 得獎散文選
屏東大武山腳下的左堆鏡庄,六年代因為種西瓜致富而建的房舍,被稱為「大瓜厝」。
阿嬤從閩南人村落出嫁成為客家媳婦,用了幾十年時間,終於蓋起了自己的大瓜厝。她常誇誇其談自己如何在新埤大橋的砂石地上種植西瓜、如何在烈日下用大嗓門震懾隨意開價的販仔,如何省吃儉用攢錢,又如何被五府王爺預言能蓋大瓜厝⋯⋯
在這個有著神明廳、左右護龍、禾埕的紅瓦三合院環境中,阿嬤與孫女的日常悠悠度過。祭祖、拜佛、巡田水、做粄仔、熬封肉;清明時節掛紙包潤餅,梅雨季後忙碌交檳榔,冬至後醃菜醬蘿蔔,年三十奉公王打紙炮⋯⋯
歲月以年節的模樣被記憶。那些時光似乎不會消逝,花布、雨鞋、斗笠,埤塘、水田、厝鳥,就如醃漬醬菜一般,隨著時間的發酵,熟成豐富滋味。
***
|那些不知名的花|
夏日的陽光起得特別早,晨曦甫過,露水漸散,空氣中隱約遺留著大地尚未全然甦醒的溫度。
她喚我起床,說要去市場。
假日早起本就不樂意,想到清晨市場的擁擠、吵鬧和混雜的氣味,就讓人更卻步。她拍胸脯保證不會太久,而且會去花店。
坐在她車後,一路而過都是青草味,和她昨天睡前手洗衣服沒沖乾淨的漿洗味。她那個年代的人不喜歡使用沐浴乳之類的清潔,能在她身上出沒的氣味便是洗衣的水晶肥皂味。我有點搞不清楚,肥皂味是來自於她身上,還是手裡。
|落在大瓜厝的四時陽光與四季雨|
老家是非典型的三合院,建造於不同時期。
正身的神明廳與左右室是傳統格局,房舍圍起的中央空間是禾埕,過去用來曝曬稻穀。在鏡庄,這類型的房舍建造脈絡有一說法——約莫六年代村裡以種植西瓜聞名,當時因種植西瓜致富而建的房舍,便被稱為「大瓜厝」。
阿嬤常誇誇其談自己年輕時曾在新埤大橋的砂石地上種植西瓜,在烈日下與販仔討價還價。
|甩肉丸|
打開蒸籠,熱氣冉冉升騰,眼前一片氤氳白霧遮蔽視線,打開抽風機運轉片刻,才終於看清蒸籠裡的食物。
鍋裡的肉丸塌成一片。又失敗了。那已經是嘗試無數次的肉丸了,還是沒有成形。將肉泥狀的肉丸舀進碗公,打上一顆蛋,攪拌,當作鹹粥的湯底。上回失敗的肉丸是拿來壓扁,混上麵粉,煎成肉餅了;再上一回是包進青椒裡,煮成青椒鑲肉。
自從阿嬤離世後,用味道思念她成了我的日常⋯⋯
作者簡介:
陳凱琳,成長於客庄新埤,現居於大武山腳下的潮州小鎮。
喜歡餘暉更甚晨曦,喜歡草地更甚高樓,努力的每一步都是為了慵懶無罪。
曾獲文化部青年創作獎勵、國藝會創作補助、屏東縣作家作品集、吳濁流文藝獎、後生文學獎、教育部閩客語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等。著有《藍色海岸線》、《曙光──來自極東秘境的手札》、《藍之夢》,散文集《恆河沙數的我和她》。
偶而在「凱琳一幕小說」粉絲頁耕耘文字。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凱琳對移動的光影特別敏銳。匆匆生活中,有苦有樂,苦澀最終被萃取、被留存,日頭移位時,人情定位了下來,她的散文便給人「久違了」的溫韾、感動。真誠的性情可以守住核心,沉澱快轉的日子。謝謝凱琳為我們記得一切美好,而且搬演得非常好看。
——吳鈞堯(作家)
集一切矛盾的陳凱琳:客家又白浪,極北與極南,理性與感性,學術與抒情——卻又混合得很巧妙。
——陳耀昌(作家)
名人推薦:凱琳對移動的光影特別敏銳。匆匆生活中,有苦有樂,苦澀最終被萃取、被留存,日頭移位時,人情定位了下來,她的散文便給人「久違了」的溫韾、感動。真誠的性情可以守住核心,沉澱快轉的日子。謝謝凱琳為我們記得一切美好,而且搬演得非常好看。
——吳鈞堯(作家)
集一切矛盾的陳凱琳:客家又白浪,極北與極南,理性與感性,學術與抒情——卻又混合得很巧妙。
——陳耀昌(作家)
章節試閱
╡ 那些不知名的花 ╞
夏日的陽光起得特別早,晨曦甫過,露水漸散,空氣中隱約遺留著大地尚未全然甦醒的溫度。
她喚我起床,說要去市場。
假日早起本就不樂意,想到清晨市場的擁擠、吵鬧和混雜的氣味,就讓人更卻步。她拍胸脯保證不會太久,而且會去花店。聽見關鍵字,我立刻跳下床,急問她,要買甚麼花?要做甚麼?要擺在哪裡?她一副被人戳破謊言的模樣,神色閃躲,只是催著我動作快點。
從家裡到力社市場需要十多分鐘的車程。力社不是住家附近最近的市場,位於進入潮州鎮前的火車站後。早期新成屋不多,路旁兩側都是席地而坐的攤販;在路邊擺上一張蓆子,放上自家種的瓜果蔬菜,便如此吆喝了起來。當然也有比較具規模的菜攤、肉攤、水果攤。
打鐵到力社途中,幾乎都是田地,有時種植整片稻田,有時休耕改種豆類。右側是大武山系,太陽初升時會先在水田中映出山影,光線不會突然明亮,一開始是橙中帶紫,彷彿黑夜還捨不得散場那樣,籠罩著。隨後,晨曦逐漸爬升,光束調高亮度,直直地覆蓋水田,山的影子顯得更加巨大。
坐在她車後,一路而過都是青草味,和她昨天睡前手洗衣服沒沖乾淨的漿洗味。她那個年代的人不喜歡使用沐浴乳之類的清潔,能在她身上出沒的氣味便是洗衣的水晶肥皂味。我有點搞不清楚,肥皂味是來自於她身上,還是手裡。因為趕著到市場,她還未下田,沒染上汗味和雞飼料雞糞味時,格外好聞。
到了市場,她兀自驅車直入。
早晨的傳統市場通常是人車並行爭道的,她也不例外,要買的東西太多,摩托車的腳踏板很快就塞滿了雞豬等肉。尤其是普渡前夕,三牲更不能少。力社早市是附近鄉鎮的重要市集,除了潮州鎮內的人會來光顧外,還有鄰近的崁頂、南州、新埤,儼然是小市場中的中型批發。年紀尚幼時,還不懂得方位,不知道她騎了一路抵達的地方叫作潮州,而市場叫作力社。那得是很久以後,我才能明白的事。
市場人聲喧譁,往往搞不清撞上自己的是摩托車後照鏡還是人群的肩膀,而我個子小,被撞時通常也不會引起注意。她提著不久前向老闆討價而來的豬肉,趁我還被人群困在馬路中時,閃身而過,鑽進一攤攤滴著血水的肉攤,再度跟老闆吆喝著。秤斤論兩、討價還價,在來回攻防中她手裡提的塑膠袋越來越多、越來越重。
從人群胖瘦不一的腰部縫隙中,我偶爾能看見她從這攤到那攤,一閃神,又不見蹤影。我喊她,可聲音傳遞不過去,只是被更多來往的人車阻擋在外。市場不大,我雖然個子尚小,也還不至於走丟。我不再堅持每一步都跟在她身後,而是走出人群,朝著空曠的地方走。暗忖著,等等她買完應該就會發現我不見了,然後回頭來尋我;這應該會比我尋她,還要容易。
等著她時,身後的花店引起我的注意。我走近,在配好花色被綁成束,放在路邊招搖的供花旁來回走動。每到初一、十五,店家都會用這些花來招攬生意,擺在最顯眼的路邊,有時就挨著人群的腳邊或摩托車的車輪。幾個客人拿了花,插在自己摩托車前的置物籃,付了錢便走,沒有挑選,沒有猶豫。反倒是我,來回在花束前走動而引起老闆娘的注意。
她問我要買花嗎?
我點頭。想著她剛找我出門前,確實說要買花;但我更不能讓人發現,我其實是跟阿嬤走丟了。
老闆娘望著我的身後,發現沒有大人,再次確認:「小妹妹,妳要買花嗎?」
第一次點頭是撒謊,要再點頭一次,我就退縮了。
幸好這時她發現了我,穿過車輛,從馬路的對面疾步而來。停在我面前後,抓著我的肩膀,劈頭就怪說我怎麼走丟了,跑到她看不見的地方。我既生氣又委屈,明明就是她走太快,讓小孩跟不上,怎麼能說是小孩子自己走丟呢?
老闆娘見狀,連忙圓場,問她要不要買拜拜的花。
她看了眼花,本以為她要繼續碎唸了,卻沒想是說:「喔,妳就是想欲買花喔?才行到遮(走到這邊)?」
我順著她的話點頭。
她往花束堆中探去,眼神在那些供花上徘徊,似乎不太滿意。我連忙指著更裡頭的花,不知名,只是清香宜人,花不大,白色,就包覆在綠色的花萼中。似沉睡中,待展翅的白蝶。她說那是薑花,長在水邊,夏日最多。
我說要買那個。
她皺皺眉,表示這花又野又俗,路邊隨處可見,花錢買不划算。我耍起脾氣,連帶方才走失的委屈也一併發洩。她只好再次確認,我是否想要薑花,我堅定點頭。
那次過節拜拜,佛堂裡便擺上了薑花。
關於花的名、盛開季節、生長習性,亦是我成年後辨識了萬物才習得的知識;而對她來說,那便只是株白花。是孫女喜愛的花。
好些日子,她愛上了買白花。夏去冬來時,她買不到野薑花,便買其他形似的小白花。她說白花好看,個子小,卻能芬芳滿庭。為了襯托白花,她種了許多萬年青,初一、十五時就將買來的白花跟萬年青攏成一束,插入瓶中。當然,如果買得到薑花的季節,她就用薑花。後來家裡的水田邊也開始種起了薑花,即便沒有過節,佛堂裡也都能看見薑花。
搬離老家後某日,我發現佛堂裡的花換成了店家搭配的供花,顏色斑斕,卻少了白花。問她緣由,她說是跟水果一起買的,方便。之後幾年,佛堂幾乎再也不見白花。再發現白花身影時,是某年端午,我已能叫出那花的名,是月桃。她說包粽子需要月桃葉,看著花朵綻放十分歡喜,便跟葉子一起摘了回來。
從水邊的野薑到山間的月桃,都是她放置在佛前的芬芳,插在佛堂的瓶子裡,向神佛安放了她的祈願。
她逐漸不良於行後,自己去市場的機會變少了。平日需要的柴米油鹽,只在就近的雜貨店添購,或是等著菜車、魚車進來稻埕。就如同她所說的,因為方便,佛堂的花只用簡單的供花。初一、十五,她甚至不再買花,只用長青的萬年青插在佛龕的左右兩個水瓶中。
我想起她曾經愛花,邀她一起去買花、看花。
她當然沒有體力像年輕人一樣追逐花季,上山賞櫻、賞油桐,不過到白河賞蓮花還是可以的。她細數著池中蓮花的顏色時,我便發現,她已然不再對白花心動,而更傾心嬌艷的粉色、紫色。那次出遊,我們帶回了觀音蓮和子母蓮,都是鮮艷的顏色,種在水池中,倒影輪廓與雲相伴。
即使初一、十五不再買花,但過年的花還是要有的。我帶她去了專門賣花的花市,風格不同的花店聚集在一個空間裡,看得她眼花撩亂。在她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農庄裡,除了市場花店的供花,山間與路邊的野花,從未看過如此多的花種和花色聚集成群。
時間充裕時,我們會從頭逛到尾,觀賞著各式各樣的花;對她來說,眾多花之名是陌生的,只得由我看著標籤一一介紹。有時遇到她知曉的花,會用著我不懂、標籤上沒有的名來指稱。如她稱呼朱槿是吊燈花,就像倒吊著燈那樣,蕊心朝下發光。花名指稱為何,並不影響她賞花;更多的時候,她以白花、紅花、紫花、黃花來指稱,再配上她的表情與動作,花形就被捏塑了出來。
之後幾年,她特別鍾愛開著大紅的日本杜鵑,往往都得在好幾間花店中,挑選兩盆開得最艷、最盛的日本杜鵑。擺在石座的佛龕上,一左一右,艷麗而喜慶。她說,過年過節就要大紅大開才吉利。
最後一次帶她去買花,也是過年前。
找了個週末的空檔,邀她去買花。那時候的她,已瘦得筋骨可見,唯不見皮膚上的血色,體力已經耗盡,亦無法自行從床上爬起,更別說要穿義肢。我詢問她要不要去,其實是不抱希望的。畢竟出門一趟對她的精神來說,也是耗損的。沒想到,她竟然說好,扶著床緣便要起身;可身軀搖搖晃晃無法坐穩,鞋子的尺寸也大了她當下的腳許多。我讓男友抱她下床,她沒有多餘的力氣能坐在輪椅上,便只能直接抱往車內。
我坐在她身旁,那是我少數與她一起坐在後座看著單一個方向的風景。她說會冷,便也將床上的毛毯抱進車裡,裹住她。
去花店的路程只有二十多分鐘,她坐得很不安穩,隨著車身轉彎,身體也跟著左搖右晃難以支撐。她的身軀沒有往常有彈性的皮膚保護,是肉眼可見的皮包骨,即使車內座椅有軟墊,於她而言也是太過堅硬。我摟著她,用自己的身體撐著她左右擺動的幅度。
她的雙腳撐不起自己;而我發現我的力量亦是微小,在時間前、在她的衰退前,都是撐不起她的。
她再次選了兩盆大紅的日本杜鵑,沒有之前那麼精明的眼神,只是在眾多花叢中,隨意指了兩盆。
其實放在佛堂的日本杜鵑一直以來都開得不好。日照不足,焚燒金紙和香又使得空氣混濁,難以通風,往往過了個年,花苞有開的、沒開的就一併凋謝了。
之前她還不死心,會將謝了花的日本杜鵑移到戶外,試著讓陽光雨水重新滋養它。可即使綠葉再次青翠,也從未再開出鮮艷的紅花;更是未到端午,連綠葉也發黑乾枯了。這與她過往在田間所遇的強韌月桃不同,她總疑惑,連水溝邊都能讓麻雀「種」出酢漿草,沒道理自己細心養護的日本杜鵑無法重新開花。
我問她是否要選其他花種,她搖頭,堅定看著兩盆紅花,一如我幼年堅定帶回的白花。
選完花後,她在輪椅上昏昏欲睡,即使滿庭芬芳也沒有一絲氣味能喚醒她,花店沒能逛完,當然她也不再指著花牌詢問我花名。
立春甫過,她與剛移至戶外的兩盆日本杜鵑一樣,謝了花、落了土。
我沒有機會探究,她是如何從喜歡白花的淡雅芬芳,到執著於鮮艷亮眼的大紅花。於她而言,或許就只是白花跟紅花,至於花名為何,並不重要。隨著她的啟程,那些我無法得知的、未知的所有回憶也被一併帶走,只能拾遺所剩無幾的片段。
一如諸多不知名的花,會在綻放後,零落成泥。
╡ 盛開之紅 ╞
阿嬤常說自己是「客家人」,也熟悉客家時節的生活方式,但這些她所遵循的傳統與習俗,其實都是婚後才習得的。準確來說,她應該是閩南人,來自於同為客家左堆佳冬的石光見庄。石光見早期雖也生活著客家人,不過直至現在顯為人知的是閩南族群,她的娘家因此過的是閩南生活,說的閩南話。
但真正來自於哪裡,是甚麼人,對她來說或許並不重要,能左右她生活的是當下。
逢年過節,村裡的巷弄間便會傳出陣陣米香味,老舊的廚房維持著高溫,天還未亮,鍋碗瓢盆的敲擊聲取代了公雞啼叫。我便知道,又一個年節來了。至於是過哪個節,年幼時並不那麼清楚。
老家隔壁就是村裡的「粄仔嫂」,人家這是職業,會把做好的粄仔放在木板上,綁在鐵馬後,沿街叫賣,每日黃昏停在三山國王廟前定點販賣。我們家很少去跟人買粄仔,所以外面人家粄仔確切賣多少、怎麼賣,也不清楚。
阿嬤是業餘的「粄仔嫂」。她雖然沒有像隔壁「粄仔嫂」每日都做粄,手藝倒也如刻印般刻在她骨子裡。我以為她與生俱來便會,後來才聽說那是阿公教她的。
「𠊎(我)在外家當好命个,係嫁過來才學个。」她總這麼抱怨。
在我還未上學前,每到做粄仔的時節她就會找我幫忙。
做粄仔的步驟會從前日晚上開始。吃飽飯後,她扛回請人磨好的米漿,將米漿倒入棉布中。倒入時,須要有人幫忙抓著棉布四角,我手太小,只能抓著一角,其餘的她會自己想辦法拎著。綁好棉布,找來一塊方形大石壓上。大石頭平日都是丟棄在菜圃裡,成為地瓜葉爬藤攀根的一部分,不起眼,只有在需要壓漿糰時才會被挖出。這便是前一日的工作。
隔日還未雞鳴,她便起身,也順帶將我叫醒。
剛開始時是自願的,以為做粄仔很好玩,就是把平日在龍眼樹下玩的泥土改成了白色粉漿。
她從棉布中取出已經壓乾水的糯米糰,加入糖,製作粿粹,開始揉搓。像她平日洗衣那樣,不過要用上更多的力氣。接著在純白的糯米糰中循序漸進撒上紅顏料,就像逐漸豐富精采的人生那樣。如果是做湯圓,會先留下一部分的白糯米糰,將剩下的糯米糰染上顏料。
我認為染上顏料的湯圓才會好吃,便會讓她多染一些,但她說紅白雙色要剛好,不能過量。如果是製作圓粄,就沒有這個問題了。製作圓粄的糯米糰一定要全部染上顏料,說這樣供奉給神明才會得來庇佑,也顯得喜慶。
「做節就愛紅个。」她說。
她將揉好的粉色糯米糰放置在大臉盆中,轉身準備起內餡用的紅豆。
爐火她不讓我靠近,只能百般無聊揉著盆中的米糰玩。米糰與泥巴的觸感不同,揉進沙拉油,將手指頭插入米糰中,會感覺到指縫充滿黏滑和油膩感,十分不舒服。我將手收回,左右手輪流將手上殘留的米糰搓掉,米糰在指中變得乾澀,粒粒分明,撒回盆中。
她發現我拿著揉好的米糰在玩,連忙制止,說再揉米糰就過軟了。
米糰也要軟硬適中,不能太硬太軟。
不管是顏色深淺、米糰軟硬都是她說了算,沒有尺標測量,也沒有儀器可確認。一切都是感受。就如她感受四季時節與歲月長河般。
煮好的紅豆終於置涼,隨後捏成大小相等的紅豆丸,當成餡料。接著取一坨麵團,搓圓挖洞,將餡料放入,收口。我負責的工作,就是將更早先剪好方形的香蕉葉遞給她。
遞香蕉葉的速度,當然比她捏好一粒圓粄來得快,我很快就沒了興趣,開始覺得,做粄仔並不好玩。
圓粄都搓圓後,依序排進大圓盤中,如盛開的花。
她汗水淋漓,幾乎已經全身濕透。水氣來自於大鼎內不斷上升的溫度,還有她額髮間落下的。顧火期間她會拿著葉扇坐在廳下,吹著口哨引來徐風,直到廚房的每扇門窗都攔不住香氣後,她起身,揭開大鼎蓋。
熱氣再次圍繞著她。
「當好(很好)!」她眉眼笑成一線,稱讚著鼎內開得艷麗的花,也讚美自己。
年節不同,要做的粄仔也有差異,清明是青團,中元是芋頭粄。前一晚的作業都是一樣的,只是餡料不同,接著統一將蒸好的粿放在大米篩上,蓋上白布,等著祭祖時奉上。
家裡進駐的神其實不多。正廳畫著一幅神圖,主神觀音,圖畫的雲霧間有其他小神,但她祝禱時是沒有在分的。右側是農府宮請來的將軍令旗,說是王爺的分靈。左側是神祖牌,寫著諸多已故之名,有名的男性,和只掛著大孺人之稱的女性。正廳之外,還能擺放供品的是灶神,位於瓦斯爐上方的石座上,位置不大。
將供品全都擺放完後,米篩上還有大半邊的粄仔,那便是能直接吃的。
圓粄是最常見的,幾乎每個節慶都需要,因此往往剩最多。米篩上的一片大紅,飯前飯後都來一粒才會感覺有在減少。後來每回能參加祭祀的人口漸少,大家能消化圓粄的腸胃也越來越弱,她才開始減量。
從一個大米篩,減成一個小米篩,最後只剩下兩層蒸籠。
成年後,我已逐漸淡忘她做粄的背影,前一晚的糯米漿香氣如何佔滿夜幕,當然也不記得做粄的方法。最後,連拜圓粄的時節也忘了。
需要祭祖時,把在外的子孫們找回,媽負責把祭品準備好。酒過三巡,收祭品時,祭祖的三牲、圓粄已不再讓人垂涎三尺,大家只記得有許多蒼蠅蚊蟲,在煙霧繚繞的廳堂中,在三牲和圓粄上徘徊過。幾回討論後,決定將三牲換成全聯包裝好的簡易蛋糕三牲,取代了真正的肉。
冰箱裡,已冷藏、冷凍過多的圓粄,還未來得及吃完上一次時節留下的,便迎來了下一次的時節。
如紅花,盛開到謝落。
╡ 那些不知名的花 ╞
夏日的陽光起得特別早,晨曦甫過,露水漸散,空氣中隱約遺留著大地尚未全然甦醒的溫度。
她喚我起床,說要去市場。
假日早起本就不樂意,想到清晨市場的擁擠、吵鬧和混雜的氣味,就讓人更卻步。她拍胸脯保證不會太久,而且會去花店。聽見關鍵字,我立刻跳下床,急問她,要買甚麼花?要做甚麼?要擺在哪裡?她一副被人戳破謊言的模樣,神色閃躲,只是催著我動作快點。
從家裡到力社市場需要十多分鐘的車程。力社不是住家附近最近的市場,位於進入潮州鎮前的火車站後。早期新成屋不多,路旁兩側都是席地而坐的攤...
推薦序
推薦序
時間荒野裡那些花紅的記憶
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 江寶釵教授
凱琳天生是個說書人,一手散文寫得像小說。她不只將廚事簿記裡的甩手丸、封肉、醃高麗菜,像一顆顆小小螺絲釘,拴在對話上,在心情上,在運用人與人建構互動那種生趣盎然的景觀,也拿來對比人去樓空的無限寂寞。人的聲氣已栩栩如在耳目,那鑲在沉靜之上的弦外之音,更是裊裊籠罩了整個宇宙。〈那些不知名的花〉尤其是集中白眉。從一個小女孩跟著去買花走丟了,一方面應付她所意識到的她身邊潛在的不知名的危險,不能讓人知道她走丟了;一方面她要使自己免於祖母的責罵,細筆描繪了小女孩的心思,與旁人的互動,極其精采。從被祖母帶著去買花長大到帶著祖母去買花,祖母在一次一次買花的歲月中身體消磨,她布置花的信仰行動逐漸寖失到僅剩信仰隨心,那樣深沉而有層次的勾勒,令人動容。這,可不真是說書人的姿態?
集中的書寫有若油畫,一層又一層的油彩不斷在布上頭髹漆,重層的、參差的、厚薄的不同彩度的情感。〈等待晾乾的衣物們與她〉裡的祖母、大伯、她自己和男友,各自的衣物隱藏著彼此的信仰、情感,甚至預測了命運。這樣的書寫應該是非常老練而世故,然而在凱琳,筆端卻流露一派天真。
一本好的散文集,自有它各個篇章感人的情愫,如果能有一個好的書名,那就是畫龍點睛了。凱琳這本與她的祖母相依的種種景與境,彷彿如河中沙數之一般,不過是芸芸三千大千世界中的某一對祖孫女的隔代親緣而已;然而這被再現的親緣,透過文字的點點滴滴,雨水般潤澤我們或枯旱的心田,與我們的經驗綢繆,澱定河中為一個浮出的月亮。那不只是孫女的我和祖母的她,更是「我」,我們。
命名來自對於事物與庶務交錯的深入觀察與悟性,不只是對書的命名,當然更呈現在集中各篇篇名。人們口耳相傳的諺語、故事來到祖母這裡說給了她聽,她形容它們是「從那遠方傳來的話」,把抽象的時間化為具體的距離。祖母身體不好失去她的腳,裝了義肢,行動作為無不被裝上的義肢所限,不能不與義肢商量,她形容這是「與腳作伴」。
我們從凱琳展示的恆河倒映,見識了曾經發生的事件,曾經共享的內容,它們被承載於物質形式,草屋、三合院、埤塘,厝鳥、西瓜、魚兒,或者是非物質形式,廳堂中崇祀祖先的儀式,父祖兒孫相持傳家的風俗,日曆上標識著不斷出現的紀念節日,嘴巴叨唸的前人傳下教誨的諺語,一次次從櫃子裡清理出來而又一次次的被放回去的舊物,那是凱琳,更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由感知、情感、知識、實踐包裹起來的總和。社會交往,以及因之而產生的群體意識是延伸其存在的方式。
我想起,法國社會學家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在他的《論集體記憶》這本書裡這樣寫著,記憶不會完結,它在現實中經由個人對群體的往來不斷延續。它也不是客觀存在的現實,而是被建構的結果。於是,透過凱琳的書寫,我們看到了台灣客家人的風俗慣習,而我想進一步說的是,在那被建構之結果,實另有餘意,火燒盡,仍有煙;月亮明,是廣漠的時間荒野裡的花紅,人曾經過的生活,與愛。
推薦序
時間荒野裡那些花紅的記憶
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 江寶釵教授
凱琳天生是個說書人,一手散文寫得像小說。她不只將廚事簿記裡的甩手丸、封肉、醃高麗菜,像一顆顆小小螺絲釘,拴在對話上,在心情上,在運用人與人建構互動那種生趣盎然的景觀,也拿來對比人去樓空的無限寂寞。人的聲氣已栩栩如在耳目,那鑲在沉靜之上的弦外之音,更是裊裊籠罩了整個宇宙。〈那些不知名的花〉尤其是集中白眉。從一個小女孩跟著去買花走丟了,一方面應付她所意識到的她身邊潛在的不知名的危險,不能讓人知道她走丟了;一方面她要...
目錄
輯一/百日花紅
那些不知名的花
盛開之紅
雙雙對對,萬年富貴
甩肉丸
等待晾乾的衣物們與她
貓絲毛奶奶命
春花秋月何時了
落在大瓜厝的四時陽光與四季雨
喧鬧,在廳下
輯二/青山綠水
綠水何處來
彩色琉璃
無照駕駛
封肉
奉公王
天公落水
花布與天鵝
假黎山
輯三/繁華落盡
給眾神的日記
清清見彌陀
病院年輪
從那遠方傳來的話
見紅日
赴約
輯四/倦鳥歸巢
厝鳥仔
未亡人
與腳作伴
阿嬤與魚的日常
塚上新芽
行路
後記/恆河沙數的妳,皆如妳
輯一/百日花紅
那些不知名的花
盛開之紅
雙雙對對,萬年富貴
甩肉丸
等待晾乾的衣物們與她
貓絲毛奶奶命
春花秋月何時了
落在大瓜厝的四時陽光與四季雨
喧鬧,在廳下
輯二/青山綠水
綠水何處來
彩色琉璃
無照駕駛
封肉
奉公王
天公落水
花布與天鵝
假黎山
輯三/繁華落盡
給眾神的日記
清清見彌陀
病院年輪
從那遠方傳來的話
見紅日
赴約
輯四/倦鳥歸巢
厝鳥仔
未亡人
與腳作伴
阿嬤與魚的日常
塚上新芽
行路
後記/恆河沙數的妳,皆如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