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散見《文化研究》、《應用倫理評論》、《中外文學》、《台灣社會研究季刊》、《思想》、《同心圓:文學與文化研究(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Reconstruction: 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ulture(斜體喔)等。
主要研究領域:科幻小說、旁若文學與影視、文化研究、巴勒斯坦專題、酷兒理論、情慾與國族,跨物種政治。
目錄
《彷彿與共在:科幻、旁若、酷兒的文學與文化政治》
Compossibility of Parallel Universes:
Views on Literary and Cultural Politics on Speculative Fiction, Paraliterary Writings and Queer Theory
自序
幻設、罔兩、共可能性:
墨鏡凝視雙重鏡面,深淵凝視彼之形影
第一章
跨性為王,胎生陰陽:
娥蘇拉‧勒瑰恩「瀚星系列」的跨性別閱讀
Kings Who Engender Yin and Yang:
A Transgender Reading on Ursula K. Le Guin’s Hainish Tales
第二章
幻異之城.宇宙之眼.魍魎生體:
分析數部台灣科幻小說的幻象地景與異端肉身
Crumbling Cities, the Cosmic Eye, Cyborgs with Monstrous Flesh: Analyzing Landscapes of Phantasm and Transmogrified Bodies in Taiwan Science Fiction
第三章
時移事不魍,物換星不移:
從三種跨性男的皮繩愉虐敘事分析酷兒時空
A Time out of Joint; a Place for Enigmatic Quest:
Reading Three Trans-men in Their BDSM Ways of Being
第四章
過往遺跡,負面情感,魍罔兩魎:
從海澀愛的「倒退政治」揣摩三位異體的酷兒渣滓
Wounded Seraphims Living in (Un)Dead Abyss:
Extrapolating Queer Affect Politics and Some Dark-Side Narratives
第五章
反常肉身奇觀,跨性酷異戰役:
再閱讀科奇幻文學的酷兒陽剛與負面力量
Anti-Normative Body Politics and Battles of Trans-Queer Masculinity: Re-reading Queer Masculine Narration in Contemporary Speculative Fiction
第六章
愛的圈養:
晚近臺灣社會「毛小孩主義」的興起
Raised in Loving Cages: On the Emergence of “Fluffy Children” in Recent Taiwan Society
第七章
人外與「外人」 :
探究旁若文本的跨物種政治與世界構築
Extra-Humans and Other-Than-Humanity:
Extrapolating Interspecies Politics and World Buildings in Paraliterary Writings
第八章
雀瑞的碳基生命多樣性:
從瀚霓獅的浪漫探險到水蛇星的異域共生
The Diverse Life-Spheres of C. J. Cherryh:
From Humanoid Lion Prides to Queer Masculinity Coexisting with Hive-Minds
第九章
「女身男人」的多向度稜鏡:
拉思的平行宇宙(跨)性別追索與解構
The Multiple-Faceted Len of Queer Gender Extrapolation and
Gender Deconstruction in Joanna Russ’ Science Fiction Writings
第十章
亮燃時空的迷燈幻景:
在彩虹遊戲箱庭攻略的太空牛仔與情色黑天使
Phantasmagoria in the Realm of “Burning Bright”:
Space Tomboys/Cowboys and Dark Erotic Beings in Queer Game Spatio-temporarity
約莫二十年前,接下《黑暗的左手》(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翻譯工作。以後見之名審視當時至此刻的歷程,或許像姜峰楠(Ted Chiang)在《你的生命故事》(Story of Your Life,改編電影為《降臨》The Arrival)所闡述的彼方(異星)訪客書寫模式:第一筆描繪的當下就朝著最後一筆蔓延,既是註定,也是各條件共組的「耦合」(contingency)。書寫者本身未必知覺、甚至無法思量,在這一篇(一段)的最後句號之前,尚有斟酌更改的餘地。
對於這三股論題,我密切接觸的時間段正好組成了此生至今的一半歲月。正式將科奇幻恐怖(Science Fiction, Fantasy, and Horror,或以「旁若文學」統稱)視為學術領域的首要功課,起點是二十世紀的最後幾年。當時的我熱衷於大量閱讀英美(與一些)蘇聯東歐的科幻-奇幻小說,構成了主要以寫書評與綜合引介來實踐的「練筆階段」。
廖:我自己是觀察到“para”這個字首幾個有趣的意義:第一個是“side by side”,也就是在某一個「正典」或是「宿主」的旁邊。第二個是“beyond”或“pass”的意思,也就是一種擦邊球、從旁側飄過的概念。而我自己比較關注的是所謂「字序的顛倒性」(the transpositionality of words)這問題。這牽涉的是當「旁若」作為文字、符號、影像,甚至聲音之表意系統時,它開啟了將表意系統重新排列組合的潛能。同時,這也連結到「旁若」可以殊異化正典的文法系統;也就是說,它在排列組合的過程中,其實會組構成獨樹一格,卻又同時貼近、寄宿在原宿主旁側的「非(正典)文法系統」。
至於談到“para”的中文翻譯「旁若」,首先出現在劉人鵬的論著〈在「經典」與「人類」的旁邊:1994 幼獅科幻文學獎酷兒科幻小說美麗新世界〉。起初我聽她說應該如何翻譯“para”的概念時,本是思考是否採用類似將“ cyborg ”翻譯為「賽伯格」的音譯法。後來她用中文系的敏感度指出,「旁若」的翻譯不只是音譯而已,更隱含既是在旁邊、又是「彷彿」(也就是「若」的意思)、似是似非(almost yes and almost not)的意譯。
從para 這個字根,既造出看似負面的「依附」與「次要」等字彙,卻也造出閃耀詭譎的風景。它們是這個處處缺漏、猶待補完的「現實層」可能掙脫桎梏的線索:「平行並置(但不相同)的宇宙」(parallel universes)、終其一生或以多重生命建模來探究的「弔詭」(paradox),以及,在台北市長陳水扁上任後拍板廢除公娼的幾年之後,作家與評論家狄蘭尼(Samuel R. Delany)在1999年出版的文集《短小觀點:酷異思考與旁若的政治性》(Shorter Views: Queer Thoughts and the Politics of the Paraliterary)所闡述的論述核心:不人類、不未來主義、不輕蔑歷史、不非此即彼。被主導文化政治視為「旁邊」(支線)與「寄生」(低端)者,是朝向毫無反思(形)與振振有辭(影)的「形影不離」詰難,激發「微暈光景」的密碼與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