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我們都曾經是那隻小兔子
米雅
「好想哭喔。」這是七歲的女兒聽我唸完這一本書時,說的第一句話,「不過,幸好他可以回家了。」說完,女兒臉上露出一抹安心。她的那句「好想哭喔」,引我回想起她三歲多初入幼兒園的慘痛經歷。當時,因為初次上學而引發的分離焦慮,讓她接連幾天做噩夢夜哭,成天除了反覆唸著「我不要上學」,還出現厭食的症狀。第四天,我和先生決定讓她的上學計畫暫緩一年,整件事情才落幕。
那幾天之間,有一件事讓我想起來就心疼。當時,她好幾次拿著美國兒童文學名家瑪格麗特•懷茲•布朗的《逃家小兔》,要我或爸爸唸給她聽。那個故事敘述一對兔子母子間幽默的對話,不管小兔子說要變成什麼,要逃到多遠的地方,兔媽媽都說會有辦法把他找回來。事後回想,也許我女兒想透過聆聽《逃家小兔》來發散自己的分離焦慮吧,她一次又一次的想確認,不管自己到哪裡去,爸媽一定會把她找回來。
去年春天,我因老二的出生住進了坐月子中心,雖然特意從台南請阿嬤來幫忙照顧她,但每當她和爸爸結束探望,準備離開坐月子中心時,都是紅著眼眶。對大人而言,只要找個令人安心的幼兒園或願意幫忙照顧孩子的人,似乎當下的問題就解決了,但是對孩子而言,艱難的功課才正要開始。問題就在於,我們大人經常無法同理孩子的心。
回頭來看這本書中的小兔子,他不只要和親人分離,還得投身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更有甚者,故事中的那句:「媽媽,你的身體有好一點了嗎?」暗示著他無法確定的歸期,以及對媽媽病況的擔心。我想,我女兒的那句「好想哭喔」,是對於小兔子困境的感同身受而發出的真實反應吧!
一開始,對於繪者把主角畫成兔子令我相當不解,但是當我嘗試著以女兒的經驗去理解主角的心情時,終於能夠揣測繪者的用心了。飼養過兔子的人應該都知道,兔子生性膽小而脆弱,牠們就算身體不舒服,通常也不會有什麼明顯的反應,所以一般人很難察覺牠們正默默的承受著痛楚。而另一方面,牠們豎起的耳朵卻又透著一絲敏感的氣質,這些屬於兔子的特質,不正好適用於詮釋受分離焦慮所苦的孩子的內心嗎?而且,如此的角色塑造,正好提醒讀者,相對於一個全然陌生的新環境,主角是個不折不扣的「外來者」、「異類」,而他內心的孤獨感也就隨之被具象化了。
小兔子寄人籬下的那些日子,從家裡帶來的鱷魚玩偶是他和媽媽(舊有環境)唯一的連繫,也是脆弱的他,在患難的洪流中,唯一可以緊緊抓住的一根稻草。因為鱷魚的存在,他的情感才稍得寄託,而鱷魚受傷當然暗示著主角破損的心理狀態。幸好,小春的熱情與溫暖,漸漸的包紮、撫慰了一切,讓小兔子得到醫治,走出了破碎。小兔子在公園遊戲的那一段,是脫去抑鬱後,五體感覺全然甦醒的過程,對小兔子而言,這是多麼艱辛卻值得慶幸的一刻啊!故事結束時,小兔子竟然能把鱷魚送給哭泣的小春,足見他的心靈經歷了多麼大的成長,受醫治的,轉而成為醫治者!
這是作者夫婦初次合作寫、畫出來的故事,文字雖然不多,主角每一句帶著重量的獨白和圖畫中富層次感的光影,卻合奏出一首沉靜、迷人的曲調,提醒著我這個大人,儘可能多彎下腰貼著孩子的胸,也許就聽得見他們心窩處大大小小的震顫聲。而那也可能是大人們小時候未曾得到父母親回應的遙遠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