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歷史的峭壁上攀岩
歷史的魅力在哪裡?
歷史彷彿就在你前面,可是當你走近它,它卻模糊了。
歷史彷彿就在你身邊,可是當你伸手抓它,它卻成了碎片。
歷史是實實在在發生過的事,而復原歷史的真相卻是如此困難。
歷史就這樣走過了,而它所以如此的原因又是如此撲朔迷離。必然嗎?偶然嗎?誰在主宰它,它又怎樣影響著後世歷史?
歷史學家為還原歷史真相殫精竭慮,歷史學家為揭示歷史的謎團嘔心瀝血,然而,已經被認為考證無誤的事實可能一朝被推翻,已經被推斷確鑿的結論可能還有待於完善。真實歷史只有一個,而對歷史真實的追尋卻永無窮盡。歷史像一個嚴肅的老人,不苟言笑,堅守原則,絕無半點通融;它又像一個頑皮的童子,東躲西藏,半遮半露地與你嬉戲。
這就是歷史的魅力所在吧!
我們已經知道的那點歷史在慢慢歷史長河中,猶如一滴滴水。而我們對歷史的認識又是何等粗疏膚淺。秉筆直書和實事求是是中國史學的優秀傳統。但由於受了時代環境的限制和現實功利的驅使,一些人,包括史學專業者,卻不能對歷史進行客觀的觀察和公正的思考。而當歷史淪為政治工具時,它甚至成了被肆意踐踏和任意塗抹的奴隸。
以明代歷史而論,長期以來人們對它的了解是不盡完整的,對它的理解也是不盡正確的。比如,對於萬曆帝這樣一個執政四十八年的皇帝,從幾本流行讀物中所得到的印象一般說來是概念化的、臉譜化的。萬曆帝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大都不甚了了,當然,對於萬曆年間所發生的許多事情也是不甚了了了。本書所揭示的正是萬曆年間發生的一段史實,由幾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指揮的,一場影響以後數百年整個東北亞格局走向的戰爭。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年)五月,日本「太閣王」豐臣秀吉發兵入侵朝鮮,氣焰甚囂塵上。他們攻入王京,「毀墳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庫,蕩然一空,八道幾盡沒,旦夕且渡鴨綠江」。朝鮮「請援之使,絡繹於途」。明神宗召集廷議,認為「朝鮮屬國,為我藩籬」,是「必爭之地」。當年七月,明朝就派出了第一支援朝抗倭的軍隊,反應不可謂不速。然而這一仗竟接連打了將近七年,其間起伏跌宕,曲曲折折。不過最後的結果是「諸倭揚帆盡歸」,明神宗「御門受俘」,明朝總算贏了。東北亞又回到了原來的秩序。
本書為我們展開的就是這一跨越中朝日的歷史畫面。打開書卷,我們將親身參與其中的一場場戰爭,帷幄運籌,疆場廝殺;我們將近距離觀察一個個人物,勇猛、怯懦、剛毅、狡詐。而當我們或拍案鼓舞,或扼腕嘆息的時候,可能不被留意的卻是作者的史學功夫和文學功力。
為深入描述事件的每一個細節,必須蒐集詳盡的史料,為駕馭龐大的全景式題材,必須對史料作精心的組織和梳理。史料分散於中朝日的官私文獻中,不上窮落下黃泉而不可得;史料又是真偽並存,菁蕪雜陳的,不去偽存真捨蕪取菁而不可用。我們看博物館裡那些用碎片復原的器物,驚嘆修復者的精湛手藝,而難以想像碎片埋在土裡時的凌亂無序。史學前輩胡適、陳寅恪都曾提出史學研究需要高遠的想像力。如果沒有文學的功力,即使有豐富的材料,也無法結構成完美的敘事作品,就如同面對一堆器物碎片而不能復原。作者奉獻的是一部可讀的史書,是一部文學性的史著,是一部可以走得近、摸得著的實實在在的歷史。
這幾年有更多的人關注明史了,人們把它稱為明史熱。由於專業的緣故,我有幸被稱為掀起明史熱的第一人。四年前,作者之一的汗青就一再向我提及他們四處奔波地蒐集明朝援朝抗倭史料的事。如今四意寒暑,一部大作已經擺在案頭。我感受到了他們的嚴肅認真,也感受到了他們的艱苦努力。這使我想到了登山和攀岩。攀登者每一步都必須踩到實處,來不得半點馬虎,每一步都必須為下一步做好準備,不能間斷,更不能倒退。前面是艱難,身後是危險。如今他們歷經艱險,已經沿著峭壁攀岩而上了。當一座山峰踩在腳下,無限風光盡收眼底時,其喜何似!
欣慶之餘,無以為賀,聊贅數語以為祝詞吧。
是為序。
毛佩琦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於北京昌平北七家村
序言作者簡介
毛佩琦
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會生活史研究,發表論文60餘篇。
著作有《明成祖史論》、《永樂皇帝大傳》、《鄭成功評傳》、《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國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國明代軍事史》(合著),主編有《歲月河山:圖說中國歷史》、《歲月風情:中國社會生活史》、《十大后妃》、《百卷本中國通史.明史10卷》、《中國社會通史.明代卷》、《中國狀元大典》、《四庫全書大辭典.史部》、《毛佩琦細解明朝十七帝》等。
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副會長,北京鄭和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吳(日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國際友誼博物館館長。曾任國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長、黨委書記,中國人民大學科研處長、工會主席,大陸中央電視台第十頻道「百家講壇.明十七帝疑案 」主講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