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錢,我們精打細算;購物,我們斤斤計較;
但是,時間都花到哪裡去了,你,知道嗎?
對忙碌有感、對虛擲光陰無感的「盲茫」現代人,
做不好管理時間,
就等著讓時間變成禁錮身心靈的壓力惡魔!
時間的分配,絕對要精打細算!
時間的價值,當然要斤斤計較!
閱讀本書,練就點「時」成金高效術,讓時間成為創造價值的資源,讓你成為主管欣賞、部屬愛戴的A咖人才,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寵愛自己!
工作家庭兩頭顧,每天睡飽八小時,很過分嗎?一點也不會!
身兼兩份全職工作,七點進家門吃晚飯,不可能嗎?絕對沒問題!
是什麼樣的高效能工作術,讓《哈佛商業評論》編輯嘆服到想一探究竟?
是什麼樣的時間管理技巧,能助你打造職場、家庭、健康三贏的平衡人生?
答案,都在本書裡。
現代人往往必須身兼數職、一心多用,面對工作職場、家庭生活和個人健康的各項需求排山倒海而來,恨不能多幾個腦袋、一天有48個小時可以用。本書作者身懷金融及法律雙料專業,活躍於學術界、公部門和金融業等多重領域,卻能展現全方位的卓越效能,同時兼顧家庭生活和個人健康。別人最常問他的一個問題就是:你怎麼能同時扮演好這麼多角色?於是,作者從《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專訪開始,終至完成本書,以多年經驗和心得出發,與讀者深度分享他經營高效能人生的私房秘笈。
本書能夠幫助你:
◎奠定時間管理的明確準則:事有輕重緩急,不為小事耗費心力。
◎建立生活和工作的紀律:提升效能就從日常事務做起!
◎提升閱讀、寫作和演說技巧,練就專業工作者必備的成功利器。
◎學習團隊管理和向上管理,讓你在組織裡無往不利!
◎建構靈活的職涯規畫,睥睨職場,微笑生活!
作者簡介:
羅伯‧博任(Robert C. Pozen)
哈佛大學畢業,耶魯法學博士。現任哈佛商學院資深講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資深研究員、美敦力(Medtronic)和尼爾森(Nielsen)獨立董事、聯邦基金(Commonwealth Fund)與哈佛神經探索中心(Harvard NeuroDiscovery Center)董事會成員。
曾任全盛資產管理(MSF Investment Management)董事長、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副董事長、富達管理研究董事長、華盛頓特區卡普林和德賴斯岱爾(Caplin & Drysdale)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曾任麻州經濟事務局長、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副總顧問,並曾參與美國布希總統的強化社會安全委員會。經常在報章期刊發表文章,著有六本專書,包括探討2007年以降金融危機的《大到不能救?》(Too Big to Save?: How to Fix the U.S. Financial System)以及投資人參考指南《基金這一行》(The Fund Industry: How Your Money is Managed)。
博任是跨足政策、實務、學術、著述的全方位精英人物。現與妻子居住在波士頓。
譯者簡介:
陳重亨
淡江大學國貿系畢業,曾任《財訊快報》、《經濟日報》編譯,譯有《自食惡果》、《Google總部大揭密》、《金錢實驗室的人性考驗》、《我們相信聯準會》、《彼得林區征服股海》、《彼得林區選股戰略》、《投資心理學》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
「要發揮個人生產力,就必須全神貫注於最重要的事,別為小事空轉。只要本書在手,即能助你更上層樓。本書有許多實用的建議,幫助你創造主管和組織在未來領導者身上尋找的高效能。」──大衛.卡爾宏(David Calhoun);尼爾森(Nielsen)董事長兼執行長、奇異前副董事
「分身乏術的專業工作者必讀之作。本書提供許多技巧和工具,讓你每天完成更多工作,為自身職涯做出更佳選擇。」──夏琳.巴雪芙斯基(Charlene Barshefsky)大使;美國前貿易代表、威默哈爾(WilmerHale)律師事務所合夥人
「博任展現出卓越超凡的工作成效。本書是他一天24小時的多工高效秘笈。」──馬汀.費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哈佛大學教授、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
「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欠缺高效能的閱讀、書寫和演講技巧,等於與成功絕緣。博任在這三個主題所分享的訣竅,足以讓本書成為各層級專業人士的必讀之作。」──雪莉.安.傑克森(Shirley Ann Jackson);倫斯勒理工學院(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校長、美國核能管理委員會前主席
「如果你想提升開會效益或是躲避開會,務必閱讀本書。羅伯深知如何主持討論、促進團隊參與、達成共識。」──麥可.柯克(J. Michael Cook);康卡斯特(Comcast)、國際香料(International Flavors & Fragrances)董事,德勤(Deloitte)董事長兼榮譽執行長
名人推薦:名人推薦
「要發揮個人生產力,就必須全神貫注於最重要的事,別為小事空轉。只要本書在手,即能助你更上層樓。本書有許多實用的建議,幫助你創造主管和組織在未來領導者身上尋找的高效能。」──大衛.卡爾宏(David Calhoun);尼爾森(Nielsen)董事長兼執行長、奇異前副董事
「分身乏術的專業工作者必讀之作。本書提供許多技巧和工具,讓你每天完成更多工作,為自身職涯做出更佳選擇。」──夏琳.巴雪芙斯基(Charlene Barshefsky)大使;美國前貿易代表、威默哈爾(WilmerHale)律師事務所合夥人
「博任展現出卓越超凡的...
章節試閱
實踐高效能:一個學習與驗證的歷程
常常有人問我,怎麼能夠做這麼多事情。過去五年裡,我大多時候兼任兩份正職工作:一是全盛資產管理(MSF Investment Management)的全職董事長;二是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課程滿檔的教職。我還在兩家上市公司〔美敦力(Medtronic)和尼爾森(Nielsen)〕、一家醫療保健基金會〔聯邦基金(Commonwealth Fund)〕和一間醫療研究中心〔哈佛神經研究中心(Harvard NeuroDiscovery Center)〕的董事會任職。在這段期間,我完成了三本著作(包括本書),並在報章雜誌發表大約上百篇文章。與此種種同時,我跟結縭35載的妻子和兩個孩子仍然維持緊密的關係,並跟眾多親友保持聯繫。
同時扮演這麼多角色,我自己不覺得不尋常,反倒是《哈佛商業評論》的編輯深感好奇,問我能否接受採訪,他們想知道我的高效能祕訣。後來這些訪談在網路上引發極大迴響,《哈佛商業評論》的編輯又向我邀稿,用一篇短文濃縮我的高效能守則。這篇文章獲得更熱烈的迴響,連在機場都有陌生人找我攀談如何提升生產力;有位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也向我致謝,說我的方法改善了他的閱讀習慣。
但若是談到如何提升個人效能,那篇文章只是皮毛,因此我決定撰寫本書。思及我在職場所展現的效能,某些習慣和方法是我今日成就的重要助力。更重要的是,我在職涯早期就瞭解到,成功不能只靠辛勤工作和周密計畫,雖然這兩件事也很重要。成功主要是靠正確的心態:你要講求預計實現的工作成果,而不是工作時數。成果對於雇主、客戶和夥伴才是最重要的。
何謂個人效能?
我們就從我對「個人效能」的定義談起。所謂的「個人效能」是指達成個人目標時,成果的質與量。我不知道各位設定的目標是什麼,但你自己必須能夠清晰表達個人的目標以及它們的優先順序。也許你想在公司裡盡快往上爬,或者希望在專業職涯和個人生活之間取得平衡。不管如何,如果能在上班時間完成更多工作,必然有所幫助。
本書不要求你為達成功而採取全新的生活理念,甚至不主張採用什麼個人生產力全面整合系統。本書提供具體而實用的建議,以提高工作效率。你可以挑選看來對你最有幫助的建議試試看。
本書的建議著重於日常事務,例如如何整理檔案,因此比一般的時間管理手冊更廣泛。時間管理雖然也是生產力條件,卻非唯一要素。有助於提升效能的建議理應涵蓋更廣泛的主題,一如本書所觸及的範疇,例如設定個人職涯目標、培養高效能寫作技巧。
最根本的是,本書不但提供具體可循的技巧,也鼓勵讀者調整思維,行為長期保持紀錄。正如前文所提,要提升生產力,務必講求想要達成的結果,而非計較投入多少時間工作。
知識工作者的高效能指南
這本書是為各種專業人士而寫,也就是以腦力工作為主的人,如會計師、程式設計師、醫生、工程師、投資銀行家、律師、行銷人員、心理學家、房地產仲介、零售商、科學家和教師等。儘管書中的例子多數出自商業界,但也適用於其他各類型的專業組織,如非營利事業組織、學術界和政府機構。不管各位在哪裡工作,可能都要面對許多相同的困難,例如時間分配、開會、與難纏的官僚打交道等。
本書的五大部分雖然都是因應各類專業人士所需,但部分章節對於某些職涯階段幫助更大。職涯才剛起步的專業人士,也許會對生涯規畫和商務寫作技巧的主題特別有興趣。對於正在職位階梯努力向上爬的人,向上和向下管理的章節或許特別具吸引力。資深管理階層可能特別看重差旅和演講效率。請留意跟自身現況密切相關的內容,以自本書獲得最高效益。
我的高效能之路
我出身於一個紀律嚴謹、條理分明的家庭。我父親高中沒畢業就出外工作,擔任男性內衣和襯衫的差旅推銷員。他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陸軍軍官,這段短短的軍旅生涯就是他在職涯裡最輝煌的一頁。他每次出差一週,回來後就仔細檢查家裡,確保一切妥善歸位,彷彿回到過去的軍中生活。
我父親對秩序的要求過了頭,我母親倒是個人效能的好榜樣。她不僅善於持家,還在一家設備租賃公司擔任簿記員。事實上,她就是個出色的經理人,儘管她沒錢讀大學,卻努力讓我們一家三兄弟接受高等教育(我的兩個兄弟都成為心臟科醫師)。
從橋港到哈佛
我度過平靜的小學生活,但是到了國中,卻要面對遠更為險惡的環境。我在國中遭遇威脅個人身心發展的情境,學到與之周旋的街頭智慧和圓滑。有一次,我站在操場上,同年級的十五歲小霸王艾爾走上前來,叫我每週五都要給他一塊造型巧克力,才能「保平安」。我還天真地問他:「保什麼平安?」他回答說:「免得你挨我揍!週五的工藝課,鐵鎚多的是!」
於是,我說:「艾爾,你一定很會打籃球吧!」他果然開始吹噓自己有多行,於是我找他到籃球場單挑。我和他約定:「如果你贏了,我每週五都送你一塊巧克力。但要是我贏了,換你送我。」我僥倖贏了比賽,艾爾就沒再找我麻煩,不過我也沒那個膽量跟他要巧克力。
我上高一時,父親第一次被裁員(他一生中失業好幾次)。看著一個渾身傲骨卻沒受過什麼正規教育的人找工作,實在令人不忍。所以,我也設法賺錢,貼補家用。我的高中時代,除了參加籃球隊和網球隊,大部分時間都拿來兼差打兩份工。星期二、四、日,我在當地猶太教會所的希伯來文學校任課;星期一、三、五,我在書店搬書。
因為同時肩負這麼多工作,我必須學會有效運用時間。不知道是幸或不幸,我高中時代對學業的要求並不高,因為我放學後實在是太忙了,因此很早就學會一心多用,例如在枯燥無味的課堂上偷偷地先做完功課。
我讀的高中學風散漫,大多數學生不準備進大學,學校的教學品質低落,所以我不得不自力學習。等到進大學、出社會後,我才發現,這項技能竟然十分實用。這段期間,我學會在沒有主管或老師的指導下,如何自己分析問題、擬定可能的解決方案。
比方說,我高中時,生物、化學和物理等所有理科都是同一位老師授課,而他的教法都一樣:每次課堂開始時,先提出十個或二十個問題,限定放學前交出答案。問題交待完後,他就離開教室,讓學生們自行參閱教科書中的相關篇章,互相討論題目,想辦法解答問題。我們似乎在無意間發現一套高效能學習法:組成小型互動團體,應用通論觀念解決現實狀況。
我高中時的英語老師海倫.辛托(Helen Scinto)對我啟發良多。她讓我瞭解,思考未來生涯時,尋找導師的重要,她還推薦我讀一些書,並仔細校閱我的論文。她給我信心和勇氣去申請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我也幸運地獲得優渥的獎學金和助學貸款。
進了哈佛,我初嘗社會階級差異。這裡約有半數學生出身私立學校,其他有許多來自富裕的市郊高中。同學的學術程度和物質資源在在令我咋舌,所以我也開始在學業方面力爭上游。
我的許多同學都有充裕的時間鑽研興趣學科、參與社交活動,但我在大學時代幾乎都得工讀。我當過夜班圖書館員、電腦交友服務推銷員,也曾為波士頓一家顧問公司做過住宅調查。為了兼顧這些工作和跨科主修,我練就快速讀寫的本事,始終關注於最終成果。後來,我以優異成績畢業,曾在哈佛校報《哈佛深紅》(Harvard Crimson)執筆社論,也是羅威爾學舍(Lowell House)的籃球隊長。
從學術界到公部門
大學畢業之後,我並不熱衷於踏入商業世界,反而對1960年代兩大社會運動比較感興趣:提倡民權和反越戰。為了追尋這些理想,我又進入耶魯大學法學院就讀,利用一份教職再加上獎學金和貸款來負擔學費。我曾經擔任《耶魯法學期刊》(Yale Law Journal)的編輯委員,並與某個非營利的住宅組織共事。當時我也開始熱衷於「法律經濟學」這個新興領域,由此開啟我對金融監管的興趣。在行程滿檔的情況下,我變成管理時間的專家。
研究所畢業後,我直接到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和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教授法律經濟學。在學術界將近四年,我發表了兩本書和幾篇金融監管論文。我很喜歡教學工作,但我的學術研究成果似乎沒有什麼實質的影響力。我的最後一篇論文,註解比正文還多,此時我決定進軍華府,擔任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y Exchange Commission;SEC)的法律副總顧問。
這是我第一次在政府官僚工作,那裡的每個重大決策,都有很多人想發表意見。因此,我協助建立一套務實的程序,協調整合各部門對法規提案的意見。我也學會濃縮長篇大論的備忘錄,挑出需要部會委員討論的重要議題。
因為需要供養成長中的家庭所需,我也在華府的卓普林與戴斯岱爾(Chaplin & Drysdale)律師事務所擔任合夥人。雖然我的金融機構顧問服務表現出色,但這套計時計費的制度卻讓我訝異不已:我愈快解決問題,卻賺得愈少!客戶的工作看似更為有趣,甚至可以自己當公司股東。反觀律師,不但收入受制於工作時數,行程安排也都要配合客戶的喜好。
轉戰金融業
1986年底,我的職涯出現重大突破。當時,富達投資(Fidelity Investments)正在找新的首席法律顧問,我因為家庭因素也想在波士頓定居。經過幾次面談,我回頭與富達董事長奈德.強森(Ned Johnson)私下聚餐。甜點快上桌時,我終於問奈德,能否具體描述一下我未來的職務內容。奈德說:「你想知道具體的職務內容嗎?很簡單,就是找出該做的事,然後搞定!」我馬上簽約加入富達。
我在富達一路晉升,2001年底退休時已經是總裁兼副董事長。在這個高度分權、深具創業精神的組織,我對於提升效能有更多心得。如果奈德決定開辦新事業,例如電信公司,他會直接創辦一家新公司,讓經理人把它當成自己的公司經營。我仿效奈德:當我的投資團隊規模變得愈來愈大時,我就把它切割為更小的群組,如成長股和價值股、小型股和大型股等。
我在富達的職涯接近尾聲時,我希望對公共政策辯論有更多貢獻。但是,我當時白天的工作還是相當沉重。因此,我開始在白天同時進行多項工作,在週末參與政策專案。在富達的最後一年,我寫了一本關於共同基金產業的教科書,並服務於美國總統的加強社會安全委員會(Commission to Strengthen Social Security)。
身兼數職,一人多工
最近十年,我從一心多用走向一人多工。在2003年,我在哈佛法學院任書,同時擔任當時麻州州長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的經濟局長。由於州政府有30億美元的預算赤字,州長要我監督經濟相關機構,扮演所謂「超級局長」的角色。我對州政學到很多課題,包括「危機是變革的優良催化劑」。我們主要靠著裁減支出,在一年內消除預算赤字;我們同時也增加了歲收,但並不是靠加稅,而是增加使用者規費以及防堵租稅漏洞。
2004年,我辭去哈佛法學院的教職工作,接受當時正疲於應付與證管會纏訟的全盛新任執行長羅伯.曼寧(Rob Manning)的聘任,全職擔任全盛的董事長。羅伯跟我各司其職,是絕佳的合作夥伴。他負責處理內部事務,管理投資專員、後勤支援、預算編列等核心業務。我負責接洽對外事務,主要與監管機構、基金董事和法人客戶打交道。我們的確是很有效率的組合。在優秀的管理團隊協助下,全盛的資產管理規模在八年內成長近一倍。
在全盛任職期間,隨著事件平息,我也找時間積極參與某些政策的公共討論。例如在2005年,我提出一套漸進式方案,協助社會安全制度的重建,免於破產;2007至2008年間,我在證管會主持財報改進顧問委員會(SEC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provements to Financial Reporting),取得全體委員的共識,發表報告,提出許多建議並獲得採納。我們成功的祕訣在於:討論到一半時就先發布一份臨時報告,藉此取得相關監管機構務實的反饋意見,以改善我們的草案。
至此,你已經知曉我的高效能之旅,現在,換你踏上你的旅程。不管你現在處於哪個職涯階段,我都希望本書可以幫助你提升效能,花費相同的時間,獲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本書)
實踐高效能:一個學習與驗證的歷程
常常有人問我,怎麼能夠做這麼多事情。過去五年裡,我大多時候兼任兩份正職工作:一是全盛資產管理(MSF Investment Management)的全職董事長;二是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課程滿檔的教職。我還在兩家上市公司〔美敦力(Medtronic)和尼爾森(Nielsen)〕、一家醫療保健基金會〔聯邦基金(Commonwealth Fund)〕和一間醫療研究中心〔哈佛神經研究中心(Harvard NeuroDiscovery Center)〕的董事會任職。在這段期間,我完成了三本著作(包括本書),並在報章雜誌發表大約上百篇文章。與...
作者序
推薦序
以個人效能成就多元價值/楊應超
我應邀為《時間,愈用愈有價值》一書作序時,完全不需要編輯提供書稿或內容簡介,因為我已經反覆閱讀本書好幾次了(英文原版書在八個月前出版)。我甚至有它的有聲書,可以在旅途中聆聽。為什麼?因為我所從事的工作和我過的生活,基本上是把一個人當兩、三個人用,高效能對我來說至關重要。從我的家人、工作上的同事到社交圈的朋友,加上我自己,人人都在搶占我的時間。
本書作者羅伯‧博任(Robert Pozen)在退休前從事我這一行多年,曾擔任全盛資產(MSF Investment)董事長、富達投資(Fidelity)副董事長及總裁。這兩家公司都是全球規模頂尖的投資公司,也是我服務的客戶,我深知他的工作是何等辛勞繁重;此外,他還能夠上班同時在哈佛商學院擔任全職講師,也擁有美滿的家庭,與妻子牽手超過三十載。看到他能夠成功地兼顧這麼多面向(基本上是同時兼任兩份全職工作),實在令我嘆服不已。因此,我一定得買一本來瞧瞧,讀它個幾遍。而我每讀一次,每次都有新的收穫。
點「時」成金的聰明工作法
在今日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生活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我們不能多管齊下,好幾項工作同時並進,迅速完成,並達致高品質,就難以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你那一行的第一名。我們都曾聽過一句話:「努力工作,不如聰明工作。」但我相信,一個人要發揮最高效能,工作時必須努力加上聰明。本書就是要教導你如何聰明工作,而且它的教導比傳統的「80-20」法則更勝一籌。
本書前三章討論三個重要觀念:設定目標,區分輕重緩急;講求最終成果;別為小事耗費力氣。這和我一向在巴克萊對團隊成員的諄諄指點如出一轍。因為我們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做到我們想做的每件事,即使一天24小時、一週7天、全年無休地工作也一樣。因此,我們必須設定目標,排列優先順序,一如美國知名富商企業家卡內基(Andrew Carnegie)教導我們的:先做最重要的事。或者,借用柯維(Stephen Covey)的觀念:做好「優先而迫切」的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去做「優先但非迫切」的事,這些事通常被我們忽略、擱在一邊。如果沒有顧好這些「非緊急但重要的事」,例如你的健康,你勢必要在未來某個時候拚命「救火」。
「逆向工作」(work backward)是我另一項慣用的工作策略,也就是先著眼於結果,再一路鑽研,溯及起點。本書對這套工作方法也有著墨,務必求取「效益」(做對的事),而非「效率」(把事做對,但有時可能是錯的事)。
追求卓越的基本功
本書第二部的觀念也是我採行多年的習慣,包括日常例行事務的簡化、差旅的訣竅和高效率會議的技巧。大家都知道我經常繞著地球跑(比如說,撰寫本篇序文的此時,我正在美國達拉斯的機場休息室等待轉機),在路途中保持效能、分秒必爭極為重要,因為即使我人在出差,辦公室裡的工作卻不能停擺。
要出類拔萃,需要時間學習和練習,這時,處理日常事務的效能就愈形重要。一如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曾在《異數》(Outlier)一書中指出,專家的養成平均要歷經一萬小時的練習(以一週40小時計算,等於250週或大約5年),而日常事務的效能就是加速這五年歷程的捷徑:日復一日,專注而近乎自動化地做好正確的工作,心無旁鶩,達成目標。
不藏私的寶貴分享
我認為,閱讀本書的前兩部分已足以讓本書值回票價。讀者應該反覆多次閱讀,切實理解作者的教導,據以應用。唯有如此之後,我才建議讀者繼續讀完後三部:寫作、演講和閱讀技巧的培養不可荒廢,我遇到的許多人於此都需要琢磨提升;向上及向下管理也是重要課題,我注意到許多華人同事不善如何處理這些關係(尤其是向上管理),但我那些從英國、美國、澳洲和印度來的同事,應對進退往往掌握得較好;追求豐富人生應該是每個人的終極目標,人生不是只有工作,工作要力求卓越,但關鍵在於平衡,意即在擁有優渥職涯的同時,也能經營你的健康,以及你與家庭、子女和朋友的關係。
總之,作者建議的許多觀念雖然已是我親身實踐的原則,但我也相信,作者極為慷慨無私,在本書大方公開許多高效能私房秘訣,以他個人的卓越成就做為背書。我其實在Youtube觀看過作者的一些演講,在此也建議讀者上網看看,深入瞭解博任的工作哲學,我認為人人都能從中受益。
人生苦短,生產力若能倍增,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我們就能有更多時間從事我們真正想做的事,追求更快意的人生。這也是我最近的著作《改變的勇氣》的核心觀念:我們應該有勇氣追求改變,嘗試新事物;而展現「極限效能」(extreme productivity,本書英文書名)以擁有更多時間和自由,正是嘗試新挑戰、實現改變的關鍵。
(本文作者為巴克萊銀行董事總經理、2012年亞洲排名第一科技硬體首席分析師。)
推薦序
以個人效能成就多元價值/楊應超
我應邀為《時間,愈用愈有價值》一書作序時,完全不需要編輯提供書稿或內容簡介,因為我已經反覆閱讀本書好幾次了(英文原版書在八個月前出版)。我甚至有它的有聲書,可以在旅途中聆聽。為什麼?因為我所從事的工作和我過的生活,基本上是把一個人當兩、三個人用,高效能對我來說至關重要。從我的家人、工作上的同事到社交圈的朋友,加上我自己,人人都在搶占我的時間。
本書作者羅伯‧博任(Robert Pozen)在退休前從事我這一行多年,曾擔任全盛資產(MSF Investment)董事長、富達投資(Fidel...
目錄
推薦序
以個人高效能成就多元價值 楊應超
創造時間價值,累積個人資本 劉鏡清
致謝
前言
第一部 三個重要觀念
第1章 設定目標,區分輕重緩急
第2章 講求最終成果
第3章 別為小事耗費力氣
第二部 高效能生活
第4章 從簡生活好處多
第5章 輕裝簡行出差去
第6章 開會的藝術與技術
第三部 磨練個人技能
第7章 閱讀高效術
第8章 寫作高效術
第9章 演講高效術
第四部 向上及向下管理
第10章 管理你的團隊
第11章 管理你的老闆
第五部 追求豐富人生
第12章 處處逢源的職涯規畫
第13章 職涯規畫裡的變與不變
第14章 平衡家庭和工作
結語
附錄1 大思維:談專業董事會
附錄2 博任在波士頓律師基金會的演講(2000年)
推薦序
以個人高效能成就多元價值 楊應超
創造時間價值,累積個人資本 劉鏡清
致謝
前言
第一部 三個重要觀念
第1章 設定目標,區分輕重緩急
第2章 講求最終成果
第3章 別為小事耗費力氣
第二部 高效能生活
第4章 從簡生活好處多
第5章 輕裝簡行出差去
第6章 開會的藝術與技術
第三部 磨練個人技能
第7章 閱讀高效術
第8章 寫作高效術
第9章 演講高效術
第四部 向上及向下管理
第10章 管理你的團隊
第11章 管理你的老闆
第五部 追求豐富人生
第12章 處處逢源的職涯規畫
第13章 職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