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從小教好情緒管理,平順度過青春期
在沒有見到陳姝伶博士前,我從北加州舊金山灣區的朋友那兒就聽說,她們有一個非常好、對她們實際有幫助的讀書會,由一位兒童發展專家的志工在帶領,每月聚會一次,學習跟教養孩子有關的新知識。
我曾在美國住了二十二年,深知新手媽媽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國,面對生病發高燒、只會哭、不會說話的孩子,夜不能寐時,心中的恐慌(我知道有人會說,跟你先生商量啊!但是很多媽媽會告訴你,先生比你更慌亂,他們只會繞著屋子走來走去,嘴裡說:「怎麼辦?怎麼辦?」)這時若有個有經驗的媽媽型朋友,她既有豐富的學識又有深厚的育兒經驗,最主要是她很熱心,那麼就像我朋友說的,「那就是媽祖婆了,有事求她都得平安。」
我朋友的話深烙我腦海,所以當微軟前大中華區總裁黃存義夫婦邀我與陳博士見面時,我欣然赴約。好友、好菜代表著好時光,果然那天談得欲罷不能,只是因為我先生第二天一早要出國,只得忍痛告辭,回家去收行李,但是陳博士的話一直在我腦海中轉。
當我得知陳博士的新書是由天下文化出版,而且和我的編輯是同一人時,便徵得陳博士同意,請編輯把書稿寄來,讓我先睹為快。我在收到的當晚,一口氣把書稿看完了,對她的教養看法非常贊同。青少年時期只能「善誘」不能硬來,原因是青少年期,他們前額葉皮質,這個專門抑制自己,不要去做不對行為的那塊稱作「眼眶皮質」(orbitofrontal)的地方,尚未發展完成,若是他們在小的時候沒有好好學會情緒控制,青春期就易「爆衝」:說話不禮貌、態度粗魯、沒事就像別人欠他債似的、出言不遜。
但是教養得當,這些叛逆行為並不會出現,這原因是大腦的神經迴路是用的越多,連接越密,迴路越大條,激發活化會越快。情緒的迴路是從小要訓練,才會變得大條(也就是說,父母要從小教孩子情緒管理)。尤其是從情緒中心(叫「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主要成員為杏仁核、視丘、下視丘、扣帶迴和海馬迴)到理智中心的眼眶皮質是條康莊大道,而從理智到情緒的是條羊腸小徑,所以從大腦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了解青少年衝動的原因,情緒出來了,大條的路衝的快,小條路的禁止聽不見,所以他們不易控制衝動,加上那時大量分泌荷爾蒙,青少年容易情緒煩躁不安、不耐煩。所以青少年階段比較令父母頭疼(有人說,媽媽最怕孩子的青春期、自己的更年期)。
但是從小教好情緒管理,學會不以哭、發脾氣、摔東西為達到目的的手段時,他們情緒的迴路得以正常的發展,懂得用別的方法去舒解情緒(閱讀和運動是目前看到最有效的兩個方法),這孩子會平順度過青春期。陳博士的書是我所看到最好的教養書,父母可以從中學會很多帶孩子的有效方式。
誠如陳博士所言,父母真的要善用教導的黃金期,孩子在十二歲以前是把父母當神崇拜的,若有人膽敢批評他父親不好,他會衝出去跟他打架,即使打不贏也要打,因為他的神怎能不如別人的神?但是假如父母沒有跟孩子同步成長,很快的他就認為他知道的比你多,就開始不把你放在眼睛裡了。馬克吐溫曾經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當我還是一個十四歲的小男孩時,父親顯得如此無知,我簡直無法忍受在這個老孩子身旁。可是等我二十一歲時,卻訝然發現,他在短短的七年中,竟然學會了這麼多的事情。」這當然不是父母的知識突飛猛進,而是孩子進入成年期後,發現父母的話其實是金玉良言,只是自己年少氣盛,覺得父母什麼都不懂、看不起他們、不聽他們的話而已。等到自己二十歲進社會,吃到苦頭了,才知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心態一改變,看事情就不一樣了。
教養孩子是父母的天責,「養不教,父之過」,但是如何教?是個大學問。每個孩子不一樣,天下沒有固定的養兒方法,只有不變的教兒準則。一個準則就是以身作則,永遠維持你在孩子心目中神的地位。他一定要尊敬你,才會聽你的話。父母要如何做到這一點呢?陳博士在書中會告訴你,請仔細的閱讀。
洪蘭
自序一
亦師亦友的親子關係
距離第一本書出版,已經有六年多。這期間,兒子已經大學畢業,進入研究所;女兒也即將大學畢業。這些年來,透過孩子分享,知道大學生的種種生活和行為,例如沉迷電腦遊戲、喝酒、吸毒(以大麻較普遍)、一夜情、男女關係的浮濫等等。女兒的看法是:「那些同學不會考慮行為的後果,而且會用錯的理由來解決問題。例如,成績不理想很難過,不去面對它加倍用功,反而解釋心情不好是因為沒有男朋友,所以周末就去參加舞會、喝酒。如此成績並沒有改善,反而更加沮喪,又參加更多舞會,掉入惡性循環。」
聽了兒子和女兒分享的諸多故事,慢慢體會父母千辛萬苦養育孩子,但我們到底教給了孩子什麼?我們有培養他們出外獨立生活,該具備的正確價值觀念,以及思考分析、尊重他人、社會智能等種種能力嗎?我們有教他們在對自己的強項引以為傲的同時,虛心接受自己不足之處,真正的認識自己、接受自己,懂得為自己行為負責,並珍惜自己嗎?
在事事「為孩子好」的出發點上,我們的所作所為:
是在提升,還是剝奪,孩子的學習機會(譬如餵飯、送孩子補習)?
是在鼓舞,還是打擊,孩子的學習動機(譬如對孩子做的事只會挑毛病)?
是在添增,還是損傷,孩子的自我信心(譬如否定孩子的想法,認為不成熟)?
是在鼓勵,還是阻礙,孩子的獨立自主(譬如事事幫孩子做,包括做決定)?
一般而言,父母的教養不外身教和言教,而身教往往在不知不覺中悄悄地進行著。
在一次面對孩子五歲以下的年輕媽媽的座談中,我建議媽媽們在陪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是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靈,其次是先生,最後是孩子。我仍然記得當時媽媽們瞪大的眼睛,但我告訴她們,我不是在開玩笑。
母愛是很偉大的,母親是寧可犧牲自己,成全孩子的人。我們對孩子無私、無條件的愛,絕對要有,但也絕對不要在扮演母親的角色中失去自我。
有個好朋友,是個四個孩子的媽媽,在孩子上學以後,自己也到社區大學修課,又是陶土,又是木雕,偶爾還去做做腳底按摩。開學之後,和孩子一起做功課,孩子知道媽媽「很忙」,反倒自動自發。而且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心情很好,和孩子關係很親密。
這麼多年和許多媽媽對談的經驗,發現如果媽媽快樂,幾乎不必太刻意的做什麼,親子關係都很和諧,這就是我會強調爸媽們要先照顧好自己身心的意思。爸爸媽媽活出自己,讓自己在事業、生活兩者間找到平衡點,做個快樂的人,就是孩子最好的楷模。
回顧過去二十多年,和子女的關係雖是母子、母女,但最貼切的描述應該是「亦師亦友」。
打自孩子出生,可能是學幼教的關係,我一直對他們的成長抱著欣賞的態度。他們對周遭好奇,充滿精力,不懼不畏的探索精神,對生活模式已經固定的我,示範和啟發了另一種生命的活力。
一路走來,他們也一直是我學習的對象。他們不只喚回了我失去的赤子之心,也像老師般,讓我有機會看到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
譬如,我曾就「Inside」這首歌的歌詞和孩子討論,看一個人應看他的心,而不是外表的道理。兒子和女兒也同意「心」是最重要的,也認為就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愛心。做媽媽的聽到孩子這麼說,當然很高興他們這麼懂事。然而……
有一天,女兒看到鄰居二歲的小妹妹,竟然對我說:「媽媽,我不太喜歡凱琳。」「為什麼?」「我覺得她長得不可愛。」(那天凱琳感冒,流著鼻涕,全身灰土土的。)兒子一旁說:「她只是長得不可愛,並不表示她是壞女孩,你怎麼可以隨便就說不喜歡她。」我也說:「是啊!我們討論過,看一個人應看她的心,而不是外表啊!」女兒聽了,急得都快哭了,很大聲的辯解說:「可是媽媽,我看不到她的心啊!」
女兒的一句真心話,點醒了我,對孩子要合理的期待,不要因為他們表現得聰明伶俐,就忘記他們還只是小孩子。
兒子五歲時迷上世界地理,把世界各國的首都和國旗都背得很熟,我常常被他考倒。我告訴他,那些國家的英文名字對我很難記住,沒想到孩子回答我:「媽媽,你怎麼都不試試看,都不學習?」頓時我心又一驚,我不是希望孩子積極好學嗎?我怎麼在示範用「我不會、我不能」來面對困難?
女兒在幫忙時出了錯,責怪她時,她的一句「媽媽,你以為我喜歡這樣嗎?」教會我體諒孩子行為背後的善意。孩子上完鋼琴課,問他幾條曲子沒過關,被兒子抗議:「媽媽,你為什麼不問有幾條曲子過關?你那麼問,很負面。」又讓我學會了溝通時,肯定句比否定句有效。
印象最深刻的事,發生在兒子十年級時。講好了要上合氣道的,兒子卻臨時變卦。情急之下我威脅了孩子:「今天不去,以後都不去了。」結果兒子寫了一封信給我,第一段話是:「從小,你就教導我,如果有人對我做不合理的事,我一定要站出來替自己說話。你剛剛用了不當的方式(指威脅)要求我,我更不能妥協,不能讓你覺得那種方法是可行的。」然後解釋他今天放學回來覺得很累,只想在家彈鋼琴等等,滿滿的一頁,寫了他的看法和心境,條理分明的訴說我的錯誤,最後他署名「愛你的兒子」。我讀完了,十分汗顏。我曾經將此封信影印給成長班的媽媽們,承認我也是一直在錯誤中改進。
至於我和孩子的朋友關係,應該是階段式的。幼兒、學齡期,是他們的玩伴,但在對我說話的態度和語氣上,要尊重、有禮貌。等孩子進入國、高中,扮演的是傾聽者的角色,交流的是知識、心情、想法,心態上對待孩子和自己的朋友沒有兩樣。所以,當女兒宣稱我是她最要好的朋友之一時,我感覺非常開心。
現在,孩子進入他們的專業領域,加上電腦、網路的知識和使用,我已遠遠不及,我們亦師亦友的親子關係仍然持續,只是老師的角色已慢慢由他們取代了。養育孩子一場,後浪推前浪,大概就是這樣吧!
最後,感謝怡菁這些日子裏的不斷腦力激盪,讓許多想法可以更實用。也感謝先生和兩個孩子幫忙我,由扮演媽媽的角色中成長。更想利用這個機會,對親子樂園、讀書會、父母成長班和講座裏,和我相遇的每一位爸爸媽媽說謝謝。在我們的討論交流中,你們分享的經驗或提出的問題,都是我學習的好題材,也成為我理念的一部分。所以這本書是大家的,感恩你們做了我生命中的貴人。
陳姝伶
自序二
好好享受養兒育女的快樂
二○一○年夏天,妹妹隨著妹夫的工作遷居比利時,我騰出半個月的假期,帶兩個孩子從美國去歐洲玩。我們借住在比利時妺妺的家,一路看了巴黎鐵塔,凡爾賽宮,倫敦的大英博物館,也造訪阿姆斯特丹的朋友,坐運河、看風車,留下許多美好而難忘的回憶。
那年兒子初二,女兒小學剛畢業,都是第一次到歐洲玩。年輕時自己曾到歐洲自助旅行,那次歐洲行,對我是舊地重遊,主要是帶孩子到歐洲開開眼界。後來我才了解,那次旅行在我們親子關係是一個多麼重要的里程碑!在大英博物館前的合影,我們三人幾乎同高,夏天過後,兩個孩子迅速抽高,我很快就成為全家最矮的人。
變化最大的是女兒,夏天結束後,她進入國中,脫胎換骨像換了個人;她不再是媽媽身旁的跟屁蟲,也不會下課後抓著我嘰哩呱啦講一堆學校裡雞皮蒜毛的小事。
後來連睡前例行的晚安親吻,也悄悄地被她取消了。女兒從小睡前的晚安吻,一定是上下左右鼻間七個步驟,少一個都不可以,要重頭再來。
毫無預警,從小黏我的女兒,在過十二歲的生日前,就脫離我的懷抱,奔向追求獨立自主的青春期。早年因為兩個孩子只差一歲半,自己在美國一個人帶得很辛苦,常暗暗希望孩子快點長大,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天來得這麼快!
兩年之後,開始和姝伶著手寫第二本書,主題是溝通,年齡設定為五至十二歳的孩子。經歷女兒的成長變化,我深深了解為什麼這個階段是教養黃金期。但是這個孩子成長中最風平浪靜的時期,常常為父母所忽略,幼兒時期,父母小心翼翼捧在手上;青春期挑戰性高,父母也不敢大意;中間這一段,好像怎麼養都可以。
和姝伶合作的第一本書,針對零至五歲的孩子,當時我的一對兒女已經過了幼兒期。這一次還是沒趕上,寫書時,他們都已進入青春期。也因為自己是過來人,曾經犯過的錯誤、忽略的事情,讓我可以從父母的角度去思考,哪些資訊是對父母有用的,尤其是我們因成長背景、經驗和習慣所造成的盲點。
父母最大的盲點,是把養兒育女當成是義務和責任,忘了營造並享受親子之間情感交流的快樂!書中談到良性溝通,和創造親子間共同的回憶,尤其重要。這些點點滴滴,猶如在親子關係中的帳戶中儲蓄,存得愈多,本錢愈雄厚,自然抵擋得了未來可能隨青春期而來的風風雨雨。
我很慶幸那些年和孩子一起走過紐約和歐洲,創造了許多屬於我們的共同回憶。但也很遺憾因重回職場以及家庭變化,自己做得遠遠不夠。在和姝伶寫書的過程,常常恨不得時光倒流,可以讓我在親子關係的帳戶中存足本錢。
當然並不是錯過了這個階段,父母的努力就無效。只是這個黃金階段,父母存一塊,就是一塊;過了這時期,可能要存三塊,甚至五塊,才有一塊的進帳。
當然這個年齡的分界不是絕對,個體性差異很大。尤其網路e世代的孩子,有早熟的傾向,不到十三歲就進入青春期。
在前一本書的自序中,我已詳述和姝伶合作的緣起。姝伶二十年來在矽谷義務性帶領數十個媽媽成長班,許多都延續十年以上,演講更是不計其數,從來都是無償付出,為無數在親子教養中苦惱的父母解答疑難雜症。
近年來,教養書滿地開花,茫茫書海中,很少作者像姝伶這樣兼俱專業知識,以及二十餘年為無數父母解答困惑的經驗。從當年參加姝伶的親子樂園,到合作寫書,我何其幸運在姝伶的身邊,學習當媽媽的方法和智慧,希望透過此書,把這樣的福祉與更多的人分享!
余怡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