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推薦序 把快樂散播出去
廖曉喬
Live To Love Taiwan 宏愛台灣協會理事長
微風廣場行銷設計總監
快樂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一種情緒,卻很少有人真正了解短短兩個字所蘊含的真諦。快樂到底該如何定義?相信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和見解。有些人會將物質的愉悅和快樂畫上等號,有些人則認為工作上的成就才是快樂的泉源。這些對於快樂的詮釋固然沒有錯,但是這種「稍縱即逝的愉悅感」,並非真正快樂的最終境界。
尤其是在現今社會化媒體盛行的時代,每則發文、每張圖片,都不時向我們行銷「虛擬快樂」,刺激我們追尋著夢想般的幸福:令人羨慕的愛情、精緻的食物、夢幻的旅遊、新穎的科技產品、極盡流行奢華的時尚……曾幾何時,「感動」的價值已淪為低頭族為了滿足擁有欲望的應用程式,而我自己也身陷其中。雖然當下帶來欣喜及滿足感,不過當愉悅的感覺漸漸消退後,我又空虛地繞回原點,不停輪迴。直到有幸接觸法王並拜讀這本書後,我開始慢慢了解,過去自認的快樂其實是永無止境的黑洞,讓心靈與荷包兩敗俱傷。我從中得到了什麼呢?還是失去的更多?
人們常常不自覺為自己設下了種種不快樂的因子。我們往往會不經意地認為:「要得到快樂,我必須得到這個;要維持快樂、我必須不能失去那個。」這些看似無害,甚至理所當然的思想,其實正是阻礙我們快樂的最大障礙。許多人不了解,其實快樂不應該有任何附加價值。當人們愈是計畫著如何得到快樂的當下,往往適得其反地離快樂愈來愈遠,反倒是抗憂鬱及安眠的處方簽愈拿愈多!
法王在書中提到:「每朵烏雲的背後總有陽光」,這句話給了我相當大的啟發。當遭遇到生活、工作、或是家庭中種種令人心煩的瑣事時,許多人當下反應通常都是抱怨,甚至怨天尤人。這時候,如果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件事情,一定可以找到值得開心或感恩之處。如果能以這種思維來面對任何事情,無疑打開了通往永恆快樂的第一扇門。
其實,快樂唾手可得!在現代的社會中,我們的思想不知不覺中已經被社會價值觀所禁錮。大家普遍認為,真正的快樂存在於世界的某個角落,需要我們費盡心思地去找尋跟爭取。在快步向前、尋尋覓覓的同時,又有多少人放慢腳步、將眼光轉向自己內心,試著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
快樂是一種選擇,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渲染。真實且永恆的快樂一直以最自然純真的樣貌存在我們的心中。只要敞開心房,快樂就會像泉水般綿綿不絕湧入心中。這種快樂是有感染力的,希望這本書能一傳十、十傳百,將快樂的種子散播到世界上的每個角落。也祝福讀者得到心中的平靜及真實的快樂!
國內外推薦
這是一本動人心弦的書,既充滿智慧,也處處散發著慈悲和溫馨的關愛。它為「快樂」撥開層層的迷霧和重重的迷思,並為我們點出:快樂的障礙近在咫尺,源於我們對自己的冷漠,但只要能具足種種善巧方便和寬大的胸襟來慈愛地對待這些障礙,它們就會自我消融於無影無踪。這是一本你我的心靈導航手冊,能夠指引我們經由種種有用的練習來和生命重新接軌、連結;它讓你熱愛生命本身,而不是強求它應該符合你的願望和期待,它會讓你找重新到心中潛藏已久的平靜。你會發現,原來快樂是無限和無可摧毀的,它不曾遠離,也一直忠心耿耿地與你同在。這本書必定能成為你心靈上值得信賴的良師善友。——正念認知療法創始人 馬克‧威廉斯(Mark Williams)
快樂是一種選擇,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渲染。真實且永恆的快樂一直以最自然純真的樣貌存在我們的心中。只要敞開心房,快樂就會像泉水般綿綿不絕湧入心中。這種快 樂是有感染力的,希望這本書能一傳十、十傳百,將快樂的種子散播到世界上的每個角落。也祝福讀者得到心中的平靜及真實的快樂!
——Live To Love Taiwan 宏愛台灣協會理事長 廖曉喬
一本關於快樂的清涼法門;關於快樂的自在般若之書。——作家 駱以軍
我以爲我懂得快樂之道,看了這本書才知道我剛拿到快樂的地圖而且才要啓程。——導演 柯一正
快樂一直在你身邊,這本書教你如何找到它。——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
快樂,由心出發。 不需借由外在的力量,不需依賴物質的滿足。這個與生俱來的能力可以使我們更幸福、踏實。快樂,從周遭的微小事物著手,活得充滿感恩,活得懂得分享,便能活得快樂精彩。感謝身邊看似普通、平常視為理所當然的人事物,因為有這些人生才完整。分享內心的喜悅若能幫助安定更多人內心的紛擾,便是一種快樂。人生因爲有苦,有痛,有生老病死,才會讓我們知道生命如此珍貴。懂得快樂其實由內而外才幸福,讓身邊的人因為自己也懂得選擇快樂,人生活得會更有意義。——Bébé Poshé創辦人 孫芸芸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編輯的話
1. 身為成熟的大人了,你必須問自己,「真正快樂是什麼」?
我們必須了解自己想要的快樂是什麼,否則只是花費了無窮的精力在一個根本不會帶來快樂,甚至還會遠離它的事物上,為自己的人生製造更多問題。
在說明某個事件或概念時,我們通常會先給予定義。我們希望能夠藉由的分析與描述,深入了解其範圍、屬性、涵意等等。其實,就像我們想問其他抽象的、難以精確定義的概念,如「友情」、「愛」、「幸福」……,想知道的,其實是「意義」,而比較不是「標準答案」。
當問「快樂的定義」時,也是如此。其實我們想確認的是,「快樂是什麼?」、「我想要的,是這樣的快樂嗎?」、「如果是,我要如何擁有?」
對我來說,從看到第一部〈快樂的定義〉前幾個問題:「炎炎夏日暢快地吃著冰淇淋,或是與心愛的人十指緊扣——這就是快樂了嗎?事業有成、廣受愛戴、富可敵國——這是快樂了吧?」我很快就了解到,快樂不只如此。
英國哲學家赫胥黎(Alex Huxley)曾寫過《目的與手段》,這本小說原本的寓意是,人們往往把「手段」錯當為「目的」,汲汲營營一生,卻換不到一句「我很幸福」。舉例來說,財富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我們追求財富,是為了幸福的人生,可是大多數的人卻把人生耗在手段上。
這並不是要人拒絕一切「稍縱即逝的愉悅感」,而拋棄財富、不要購買……,或否定品嚐美味的食物、看一場感人電影……的開心體驗,只是,如果把這些依靠外界事物才能得到的感受,當成人生的目的,那我們可能會一再失望受苦,而且壓力與焦慮將會永無止境。因為如果一定要依賴什麼事才能快樂,就永遠會冒著可能失去它們的風險!而且,什麼時候才能滿足呢?
但當我們想要的是「幸福的人生」時,或是書裡所說的:「能為你的整個一生與存有,都帶來無以倫比的喜樂和滿足」的這種自在與圓滿時,這一刻事情就開始愈來愈清楚了。這將啟發我們從一種新的態度,去對應自己周遭人、事、物,從健康、愛情、人際關係到事業財富等等。我們和它們的關係,從此完全不同了。
我們看這本書的角度也會完全不同了。隨著我們看到書中分析、描述與分享更多有關快樂的本質、涵義,就會更了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太多可以重新檢視、轉念與行為可以著力,往更幸福的人生出發。
2. 快樂,一直都在
3. 你早已擁有快樂,你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重新與它連結起來。
幸福與快樂還有一個性質,會與我們「如何擁有」的問題相關,那就是「它就存在於我們的自性與本質之中,從未離開」。當我們知道快樂存於內在,就不需外求了,不是嗎?但,怎麼連結?
第四章〈禪修與正念的修習〉就提供了幾個簡單又能夠應用在生活裡的基礎方法。但重要的是,誠如法王所說:「不要以為禪修就只是讓我們的心靜止下來,因為如果只能做到這樣,那每日的慣常思考習氣仍會一而再地干擾心中的平靜、安詳和穩定」。
因此,我了解到,雖然利用禪修讓自己的心能夠定而後靜,但想要祥和、喜樂的人際關係與日常生活應用,這是不夠的。打坐下座後,我們是不是能延續這樣的心境到日常生活中呢?
其實,只要稍加練習正念法門裡的四念處觀(觀身、受、心、法)並應用到生活中,我們會發現,自己身體、感受、想法、概念……其實都跟真正的「我」無關,舉例來說,雖然也許有一天,我們遇到讓人生氣的事情,若我能竟下來,就會發現,在這個事件,我確實發現「我的憤怒」,但「憤怒不是我」。憤怒會過去,既然我已經發現它,我就有能力選擇要或不要它。
所以說,任何情緒、情境,都會因為我們轉換心念,而為自己帶來新的選項。
我相信,就像書中所說,直到有一天,我們終於會發現,讓生命處境生起無數煩惱憂苦的罪魁禍首,其實就是自己的心靈模式(也就是我們怎麼看待世界的信念、觀念與行為等等)。藉由種種禪修,我們會更有自覺且了解自己的身心所發生的種種狀況,就會發現,其實自己是有選擇的,我們在產生各種不開心的情緒時,可以不被它們牢牢抓住。
〈培育喜樂心境的方法〉以及〈快樂就是行動〉裡詳述的方法與應用,就是幫助我們把舊有的「心靈程式」一一觀照,讓那些長期以來不斷累積的負面情緒和煩惱,像剝洋蔥般一層層被剖析解構,最終看到我們真正的自性和本質。
最後,衷心期待《快樂,一直都在》能讓我們把生命中的這些「烏雲」漸漸散去,了解生命的真相,從而與生命的源頭重新連結起來,在人生自他交會的精彩境遇中,活出中原本該有的自在與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