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房路線一】絕美四國
為了山,造訪四國
一九六○年代,正是二戰後經濟復甦,意氣風發的「所得倍增計劃」時代。人們走出了戰敗的消沉低迷,迎接歌舞昇平的「昭和元祿」。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進駐到每一個家庭,我們所熟悉的日本國民文化,也在這個時期遍地開花:漫畫家有手塚治蟲、藤子不二雄、水木茂、長谷川町子與赤塚不二夫,在映畫界有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黑澤明、「特攝之王」円谷英二、市川崑、大島渚,流行音樂有美空雲雀、渥清美、石原裕次郎。職業棒球、摔角、大相撲躍上新聞頭條。東京鐵塔、東海道新幹線、名神高速公路、東京奧運、日本萬國博覽會、小田急百貨的開幕,日本向世界宣告:我們回來了!
昭竹元䘵文化,充滿自信,高調昂揚,每個人都相信『やれば出来る』-只要實踐就能成功,如此的社會價值觀,奇特地反應在另一個領域,那就是登山運動。
著名的散文家與登山家深田久彌在從北海道到南九州,走訪大大小小不同的險岳高嶺,最後,依據山的品格、歷史與個性,精心挑選出一百座山岳。一九六四年七月,新潮社將深田久彌在隨筆集結成冊,今天,「日本百名山」仍深深地影響亞洲的登山運動。台灣登山界的「百岳」,當然也有「百名山」的影子。
在「日本百名山」中,德島縣的劍山與愛媛縣的石槌山,是四國唯二入選的兩座名峰。前者在古代創世神話中佔有一席之地,後者在修驗道信仰裡成為重要靈場。
所以,第一次造訪四國,就是為了山。
年少時,對山岳攀登運動充滿無比狂熱,在台灣完成百岳之後,便將目光投射到海外,從喀拉崑崙到安地列斯,我都曾背著行囊,嘗試用自己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攀登造訪。
在完成槍穗高連峰縱走與富士山後,一個人搭上夜行巴士,二十四小時之後,站在標高一九五五公尺的劍山三角點,遠眺想像中的瀨戶內海。
後來幾次的四國紀行,走訪了弘法大師的八十八箇所、追尋坂本龍馬、夏目漱石與正岡子規的足跡,四國,對我來說,是一座時間佇足流連的記憶之島。
走入三景,看見大和美學核心
廣島的宮島的嚴島神社,是我第一個到訪的日本三景。
看過無數張日本三景的照片,最吸引我的,一直都是宮島。佇立在海中的紅色大鳥居,多麼壯觀又神祕美麗。
一千三百年前,白居易在飄落顛沛的旅次中,留下了「琴詩酒伴皆拋我,雪月花時最憶君」的動人詩句。百年之後,樂天詩中的「雪月花」,成為和式美學中耽溺的追求,日本三大名園,就是分別以「雪中的兼六園、月下的後樂園、紅花霜葉的偕樂園」著名。不過提到「雪月花」,最著名的,還是傳世已久的「日本三景」。
寬永二十年八月十三日,著名的儒學家林春齋在《日本國事跡考》中,留下「松島、此島之外有小島若干、殆如盆池月波之景、境致之佳、與丹後天橋立・安藝嚴嶋爲三處奇觀 。」這是古代文獻中,第一次將松島、天橋立、嚴島神社列為奇觀。引過了差不多半世紀,著名的本草學者貝原益軒在拜訪天橋立之後,在《己巳紀行》中寫下了「日本三景」的詞彙。
此後的三百年,「日本三景」成為旅行者心中死前一定要造訪的名勝。古今和歌集、百人一首、後捨遺集、枕草子、俳聖松尾芭蕉、獨眼英豪伊達政宗、位極人臣的平清盛、浮世繪畫師歌川廣重,都曾經以不同的方式見證三景亙古恆新的唯美風情。
對我而言,三景所代表的,是南宋晚明的中國美學,過渡轉化到東洋後,引領日本文人以「詩」與「禪」為出發,重新理解與體悟自然之美的精神原鄉。
走入三景,就踏入大和美學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