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如果人生再重來一次
如果人生再重來一次,問我還會不會想辦教育,答案絕對是:我會、我會、我會。(因為太重要,所以會說三次,哈!)
我一直認為,教育對人的影響是深遠而且無時效性的,尤其在參與多個國際性公益組織團體後,更認為教育是改變第二人生的重要關鍵。
或許你的背景、生長環境不具備特殊優勢,但透過教育,你絕對可以成就獨特性格,甚至改變命運,進而從事自己想要做的事。
不僅如此,「活到老,學到老」更是我恪遵已久的觀念。
有了外孫女後,我因想擁有美好的祖孫時光,特別學習了親子共讀的課程;閒暇之餘,我也接觸了拼布、繪畫等相關才藝的訓練,當然,學習的意義不是為了拿獎或是比賽。
有時候,成功完成一件作品,那種心靈層次上的提升,真的是筆墨難以形容的快樂。
2015年,適逢「美加」創立五十週年,很高興能與多數台灣學子一同走過這半世紀,此次也藉由天下文化的出版計畫,讓我重溫了這五十年來的酸甜苦辣。
這一切的種種,歷歷在目,縱使當時備感艱辛,如今回想起來,卻也覺得會心一笑,因為辦教育帶給我的滿足太多,不僅許多人的夢想因此被實現,進一步來說,更讓台灣的人才有了跨足世界舞台的機會。
雖我現已退居「美加」經營的幕後,但我仍時時關注所有教育體制上的最新動態,盡可能地要求所有美加夥伴們要將心比心,因為每個學生的夢想,都是那麼珍貴,因此我們必須使命必達。
「美加」之所以能持續在業界上擁有一席之地,主因就是我們專注在這「教育」這個本業,不浮誇、不跨界其他產業。未來的路上,我們也將秉持這般信念,邁步向前。
最後,獻給廣大年輕學子,Define your future!堅信自己,夢想即在不遠處!
美加文教機構副總裁 陳上春
序
圓自己的夢
五十年來,「美加」一直扮演著Dream Maker的角色,從台灣生根,放眼世界,默默為每個有夢想的心,點燃希望。
猶記得當初從中國大陸山東家鄉,幾經顛沛流離,跟著聯中來台就讀,一路白手起家,開創教育事業。大概是身為山東人的緣故,深受至聖先賢孔孟與武訓興學的感染,投身教育乃家訓有言: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功德事業。
六○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掀起留學潮,當年卻苦無托福、GRE、GMAT的留學培訓機構,致使懷抱出國理想的學子無路可循!有感於此,我與內人陳上春女士拿出全部積蓄,創辦美加留學英語中心。
遙想當年,創業雖艱辛,但因此卻讓更多青年學子順利走向國際,現在回想起來,著實感到欣慰萬分。
尤其,細細閱讀本書採訪到的跨界優秀「美加」校友,從他們各自精彩的求學路程及後續的人生經歷,可以深知一個道理──想絕對可以被打造,只看你願不願付諸實現而已。
年輕的朋友,別因目前的夢想過於渺小而瞬間忽略它,一點一滴細心積累,某一天猛然回首,或許你會發現,你的人生高度早已不同。凡事別顧慮太多,起身做就對了!
感謝老天給了我辦教育的機會,也因為這個使命,讓我接下來的人生依舊充滿活力。
除了保持運動強身的好習慣外,這些年將「美加」留遊學教育交棒第二代後,轉而投入成人教育,創辦了松山社區大學,提供豐富多元的終身學習課程。
我深信,教育不管在哪個年齡層,都有其存在的重要意義,也因此結識了年輕的老師與同學等忘年之交,大家教學相長,快樂學習,覺得退休後的日子特別充實。年輕夥伴常用我的座右銘「終身學習,永不休息」來形容我對教育工作的熱愛與堅持。
在我的人生當中,經歷了許多起起伏伏,從流亡學生,最後到企業老闆,現在則是一個快樂自在的社會人。這樣的過程,讓我更加堅信,教育是翻轉人生、實現夢想的唯一選擇。所以,我義無反顧地投入,希望藉由我的努力,讓更多年輕人可以學習到更多東西,豐富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夢想。人生,永遠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最後,我想說的是,教育,應無分別,理當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學習的恩澤;眼光,必須放大,把握住任何一個可以跨步出去的機會,全世界都是你的夢工場,而你,就是未來成功的主宰者!
美加文教機構創辦人 叢樹朗
推薦序
教育是最好的投資
「美加」投資教育,不僅是為了自己的補習班,更因為創辦人叢樹朗對教育的執著。
當年,我曾經參與開放兒童美語補習班法案推動,而叢樹朗更是其中的重要推手之一。現在,街上隨處可見各家兒童美語補習班的招牌,大家可能很難想像,過去,因為擔心影響兒童的文化認同、妨礙中文學習,兒童美語補習其實是在禁令下求生存。
我們都覺得,英語是國際語言,應該及早學習,而且語言學習本就愈早愈好,因此主張政府應該開放兒童美語補習班。經過長時間的努力,1990年時,政府公布行政命令,同意兒童課餘時間在補習班學英語。不過,我跟「美加」的緣分,其實從更早就開始。
我的學生時期,就是在台灣留學熱潮興起的六、七○年代。那時,許多人都想出國留學,而「美加」可以說是出國留學的必經之路。
當時在「美加」教課的不乏大學教授,師資相當好,還有考古題也是相當實用。我在大四那年,雖然因為「美加」太熱門,沒辦法擠進去上課;但我用了他們的教材,在GRE和托福考試時,一次就高分通過。高分,這是申請長春藤盟校很重要的要求之一。
我當年申請留學獲得七個學校錄取,其中三個是長春藤盟校;但我選擇了塔夫茲大學跟哈佛大學合作的佛萊契爾外交法律研究院,因為它給我免半學費加研究助理獎學金,我在那取得外交法律碩士、國際政治學博士學位,也是多虧「美加」教材給我的幫助。。
到2005年,我內人到美國史丹福大學擔任交換學者,兩個兒子一個要升高中、一個升國中,我沒法照顧,跟著她去美國遊學一年,孩子在那邊適應得不錯,太太回國後兩個兒子決定留下來唸住宿學校,後來要申請大學的時候,又先去「美加」補習SAT、托福和GRE,先後也申請上印地安那大學。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都在美國唸高中了,為什麼還要回台灣補習?其實,美國高中的老師教得很好,給他們自由學習的空間,只是,畢竟他們不瞭解華人的思維,沒有辦法幫孩子有效縮小範圍、掌握考試重點。所以,我還是帶他們回到「美加」,幫他們學習一些方法,更精確針對考試範圍做準備。
譬如說,大家都知道英文有字根、字首、字尾,卻很少有人留意到,其實英文也是有字形的;像是A,多半是指比較尖銳的東西,例如:angle。像這樣,因為「美加」有方法,就可以幫孩子在更短時間內,更有技巧地學習・
過程中還有一段插曲,就是我的大兒子,原本覺得自己英文不夠好,想要降轉一級,唸九年級,但學校方面並不認同。當知道這個消息,「美加」的總經理叢蓓明兩天後就自己飛到美國,協助與校方溝通。最後,經過專業測驗評估,結果顯示老大的英文能力應該可以應付十年級的課程,不必降轉,總算圓滿解決。
現在,我的大兒子回台灣服完憲兵役之後,又在「美加」的協助下,申請進了波士頓大學的研究所;二兒子也從印地安納大學畢業,目前在內湖空軍防砲部隊服役,同時也在用美加的教材自習,打算先工作一年,之後再去美國唸企管研究所。
這些年來,除了我的兩個兒子,他們也帶了不少朋友到「美加」補習。我看到,許多年輕人到「美加」,強化他們的英語能力,可以走出台灣,在國際舞台上學習、開創自己的事業。
《全世界都是我的夢工場》,是對「美加」最好的詮釋;他們的努力,成就了自己,又成就了新一代的年輕人。半個世紀以來,他們幫助的,不只是當年在那裡補習的學生,更是幾個世代年輕人的未來,以及我們的國家競爭力。
立法委員 丁守中
推薦序
他們圓了青年的留學夢
六、七○年代大學中流行一句話:「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每個上了大學的年輕人,很少沒有「留學夢」的。當時的留學夢始於考托福,因為美國各大學規定,凡申請入學的人都得透過托福(TOFEL)、GRE考試,檢測英語是否具一定程度。
六○年代、七○年代凡要留學的人,也很少不知道「美加」留學補習班的。因為那裡以教授如何考得托福高分而出名。在美國碰到台灣留學生談起,也很少不是「美加」的班友。
若干年後,我在台北國際職業婦女協會結識會友陳上春,才知道原來她是「美加」的創辦人之一。陳上春和夫婿叢樹朗胼手胝足,建立起一個留學教育王國,造福了無數青年學子,包括當前的產、官、學重要菁英。
1949年叢樹朗來台只有十二歲,當時是跟著山東聯中一起到了澎湖。許多知道那段崎嶇歷史的人定會了解,叢樹朗能到員林實驗中學就讀,算是幸運兒。因為是流亡學生,一切得靠自己。在那個年代,他看到了大學生渴望的「留學夢」,而能創辦提供留學服務的教育中心,可說是極具遠見。
在領導經營「美加」的過程中,可以看出創辦者叢樹朗的雄才大略。他首重人才,能慧眼識英雄,找到優異的老師,更特別禮遇群師,因此資深老師一做二、三十年的不在少數。還有一些是原來在「美加」上過課的學生,回頭來當了老師,組成一個銳不可當的團隊。
另外,他重視核心價值和講求方法。當年就聽聞「美加」會讓老師進考場考托福,把考題一一記住,在「美加」建立題庫。年輕學生知道「美加」猜題準確,更是趨之若鶩。甚至互相流傳「即使你不去美加補習,也要去參加他們的模擬考,因為猜題很準。」這讓當時主辦機構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十分頭疼。
「美加」是南陽街上的第一家補習班,也是台灣留學考試補習班的始祖。叢樹朗承認:「或許,我的家鄉山東,前有孔子、孟子,後有行乞興學的武訓,讓我對教育這件事,特別重視。」
也因為這樣的理念,吸引了同樣對教育有熱情的老師;更難得的是,這些老師不計較名利、有自己的想法,才能說出「當『良師』比當『名師』更有價值!」這樣的話。
「美加」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台灣赴美留學史」;它的價值不只是在教學,更是串聯台灣和海外的橋梁。五十年來,四、五十萬年輕人,因為這座橋梁,他們的人生出現不同的風景──有人從文科生變成科技界知名的高階主管,有人從本土銀行進入外商銀行,有人從技職生變成新銳設計師……,他們的家人、朋友、員工也因為他們的成就,而有不同的經歷。
九○年代,「美加」第二代叢蓓明接班,也正是補教面臨轉型的時期。和過去留學大不同,經濟富裕後的台灣,開始了遊學團、海外短期打工團、個人遊學。進入21世紀,網路出現,「美加」的角色更轉型成「國外大學和國內學生的橋樑」。
走過五十年的「美加」,天下文化出版終能整理他們的故事,這本《全世界都是我的夢工場》是為台灣的留學歷史留下紀錄。而這個故事不只是一家補習班的歷史,也是幾個世代的「年輕人」,勇敢走向國際,寫下自己的追夢以及許多學員出國圓夢的故事。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 王力行
推薦序
美加的「早一步」哲學
我自己是大學教授,也曾經做過大學校長,絕對相信大學教育,重視學術研究,是學生知識累積的基礎;但,我同樣覺得,補習教育也不可輕忽,可以補充一些大學裡不會教也沒必要教的東西。
我和「美加」的創辦人叢樹朗,早在民國六○年代就已經認識;那時,台灣留學美國的熱潮剛剛開始,而他很有遠見,看見這樣的趨勢,創辦了「美加」,對於如何幫助大學生到美國、到美國之後要如何辦理手續等等事務,都相當瞭解。
草創時期的「美加」,做起來其實很辛苦,連自己的教室都沒有;可是,我親眼看著他每天努力到各個大學宣傳,真的非常認真、也很感動,所以才想幫他找到自己的教室。
那時候,我是中華民國西班牙文化經濟協會的理事長,有機會幫「美加」在這裡租了一個空間當教室。於是,南陽街21號,就成了「美加」的第一個家;後來,「美加」新大樓落成,在南陽街50號有了自己的家,我還親自參加奠基典禮。
我認為,大學跟補習教育,原本就不一樣;大學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水準與國際觀,補教則是教學生應付考試的方法,而「美加」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做為台灣學生和美國大學的橋梁。
儘管當年「美加」首先做到的事,現在許多大學也陸續投入,但「美加」卻是「先走一步」。
比如說,和國外大學建立姊妹校的關係,讓雙方學生可以有更緊密的交流;又或者,像是遊學團,學校裡也已經有專門的單位負責,可是「美加」在九○年代,就已經比別人「早一步」做到。
不過,我並不擔心「美加」會因為這樣而挫敗,因為他們早一步開始,現在別人跟上了,他們就可以做得更加專業,而他們也確實做到了,像是請來專門的老師教導如何考托福、GRE,這些都是大學不會教的事。
雖然我當初在西班牙唸的是法學博士,但後來我進入淡江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當過教授、系主任,還當過校長,如果說推動語言教育是我的本行,也不為過。而我當初也是看到叢樹朗對補習教育的投入,才決定出手幫忙,結下這段緣分。
只不過,對於語言教育,我還有更深的期望。早年,台灣人說到外國就想到美國、遇到外國人就說英語,思維太局限了!如果我們要走向國際化,就需要接觸更多元的文化,如果不會人家的語言,怎麼辦得到?
「美加」所做的,對台灣社會是很有幫助的。所以,我期望,推廣補習教育,理所當然要從英語開始,但,未來,希望還可以擴大到其他歐洲語言。
泛美國際文教基金會董事 陳雅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