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險學會創辦人、華人世界最活躍的探險家黃效文,
為我們帶來壯闊自然與多元文化的第一手資料!
黃效文再次以探險者、攝影家、一流敘事者的本領,帶我們遠征少有人會去的地方。隨著他興趣不斷拓展,探險的幅員也不斷擴張,如今他的腳步遍及全球,涉及的題目愈來愈廣。其中不少行旅新鮮而具異國風味,但是效文不忘留出時間重訪他很久以前第一次拜訪的地方,尋思時間與發展引致的變化。
他對於內在的探索,並不下於外在,因此往往探入更具深度的話題,他的探險精神永遠不滅!
──畢蔚林 中國探險學會科學主任
本書是一位探險家、文化保護者、攝影師、旅行作家
面對人類與自然拔河中所呈顯的人文關懷。
透過本書,身為資深探險家的作者,
帶領讀者進入多數人一輩子都不可能到得了的「奇幻仙境」。
一百多幅National Geographic等級的圖片,
每一張都得之不易,令人感動。
本書是黃效文先生2014至2015年間的探險筆記,記錄了旅行中的人文思索與中國探險學會在各地的工作項目,中英對照,每篇均有精彩圖片。循例分為自然與文化兩冊同時出版。
作者簡介:
黃效文
二○○二年《時代雜誌》提名黃效文為二十五位亞洲英雄之一,讚譽他「在世的中國探險家中,成就第一。」CNN在十年內對他的工作報導了十一次,包括一段由Richard Quest主持的半小時節目。紐約《華爾街日報》曾在頭版登載他的故事。「半島電視」Al Jazeera主播Riz Khan也為他做出半小時訪問。「探索頻道」及「國家地理頻道」都對他的工作做過多次主題報導。二○一一年CCTV開始製作十二集關於他在中國的工作,目前已經完成兩集。
自一九七四年起,黃效文就以記者身分開始探索中國。他是中國探險學會的創辦人兼會長,這所名聲卓著的非營利機構,成立目的是到中國偏遠地區從事探險、研究、保育和教育的工作。黃效文在一九八六年於美國創立中國探險學會之前,曾為《國家地理雜誌》率隊進行六次重要探險活動。在該雜誌社工作期間,他身兼探險、寫作、攝影三職,並且發現了長江的一條新源流。他為雜誌所撰文章曾獲美國外國記者俱樂部報導獎的提名。近年來,他並且為湄公河(瀾滄江)、黃河源頭的定位奏功。
黃效文的著作超過十本。其中From Manchuria to Tibet於一九九九年榮獲知名的Lowell Thomas Travel Journalism Gold Award。Islamic Frontiers of China於一九九○年在英國出版,其問世時間遠在全世界對此議題發生興趣之前,並於二○一一年再出新版。台灣的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為他出了一個系列,包括十四本書,獲選為該公司二十五種最佳叢書之一。
譯者簡介:
秦唐
喜愛自然,嚮往公冶長、Jon Young的世界。曾經拜訪中國探險學會雲南中甸基地,已為黃效文譯書十冊。
章節試閱
仙人閉關地
西藏邊壩,二○一四年六月十九日
「你們在這兒做什麼?你們不能留在這裡,必須離開!」紅袍喇嘛聲音堅定,衝口而出。他騎著摩托車剛到。口罩後面的眼神看來十分不豫,顯然被我們的出現惹惱。「可是,我們不會造成任何妨礙,只是欣賞風景,」我抗議,「不行,你需要許可才能待在這裡,如果沒有許可,必須馬上離開。」他的普通話清脆得令人意外。本來坐在喇嘛機車後座的一個年輕藏人,一直站在他身後沒說話。邊壩三千人口中,一一五四人是喇嘛,比例高達百分之三十八.三六,頗為驚人。
真的不過是幾分鐘之前,我們三輛路華越野車剛在草原旁停下,一條流速頗快的河挨著草原邊上流過,水源來自大型冰河的融雪。喜馬拉雅的雪山支脈隱身於這座山谷,谷地切過西藏高原的中部。我們剛走過一個藏族村落,準備選擇景色優美的地點搭營過夜。此處適合極了─有雪山可觀,有冰川流下的河水洗濯我們的身體和碗盤,然後就等著鑽入舒適的帳篷和睡袋了!偏偏來了個討厭和尚。和尚不都應該是愛好和平、熱情待客的嗎?帶著口罩的這個混蛋顯然不是,我自問自答。
我素來拒絕向惡勢力屈服,因此強硬地要求見他的上級。這個天堂般的地方不會是一個小和尚管的!他們的寺院就在視線範圍內,坐落於之前那座村子後方的山腰。從我們的角度看過去,可以想見那兒的景觀多麼宏偉。有這個藉口登門造訪佛寺,剛好可以尋幽探勝,就算辦不成別的事也划得來。喇嘛同意了我的要求,不久三輛越野車就跟在喇嘛機車揚起的塵土後面,我覺得自己是二十一世紀的丁丁,正在追趕飛舞的紅袍,隨時可能發現第二個香格里拉。
經過蜿蜒崎嶇的顛簸山路,我們抵達寺院門口。三位中年喇嘛站在門旁,望著下方的草原。顯然他們一直在遠處觀察我們。或許小和尚是他們派來趕人的,要我們離開他們的草場。畢竟,我們一副外來者的樣子,路華的顏色又那麼鮮豔,不可能是寺院教區裡的藏族佛教徒。我現在得擺出認真的嘴臉,儘管我實在很想為下方壯麗的風景拍幾張快照。
我走上前去,自我介紹是往岡仁波齊峰的朝聖者,卻被帶著敵意的保安人員趕回,在這個吉祥朝聖年,警方不讓任何人接近神山。出乎我的意料,三名喇嘛中的一位相當友善,請我們進去喝茶。我們在廊上一間側房坐下,我立即請教寺院的名號與派別。東普增登,屬於「噶瑪噶舉派」,索南扎仁回答,他是此寺的大喇嘛。我知道機不可失,立即要司機小曹去車上取來我的電腦。山人我自有錦囊妙計。
我們一邊等一邊啜著酥油茶,這時我忍不住朝客座隊員傅厚澤望了一眼。這是他入口的第一杯酥油茶,味道和他熟悉的英國早餐茶差異不小,這滋味通常難以立即愛上。不過,厚澤連榴槤都說好吃,現在更以紳士作風,眉頭一皺不皺就喝下一杯,和尚起身為他再斟滿一碗。
原來東普增登寺最早屬於寧瑪派(紅教),一九二六年由更大的邊壩寺十三世活佛發起修建。後來邊壩寺改隸格魯派(黃教),而東普變為噶舉派(白教)。這些複雜的歷史我很難弄明白,好在電腦很快拿來了,我啟動了電腦。
重複電腦的第二塊桌布裡,藏著兩個檔案夾,是我有意放在那裡避免別人隨意瀏覽。其中一個命名為DL,另一個則叫噶瑪巴。我先打開關於噶瑪巴的檔案,他是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地位最高的活佛。裡面是幾張我參加噶瑪巴升座大典的相片,攝於一九九二年拉薩城外的楚布寺Tsurphu。作為特邀貴賓,我坐在噶瑪巴的家人之間,包括他的父母和兄弟姊妹。一旦我把螢幕移向喇嘛,他們有點僵冷的面容便開始暖化,出現了不敢置信和緊張的表情,彷彿某個開關通了電。
然後我打開DL檔案,一連串相片顯現螢幕─我在達賴喇嘛的達蘭薩拉行館單獨晉見達賴的影像。現在,僵冷的臉完全融化了,肅然起敬的眼睛睜得好大。我瞟了一眼坐在長條凳最邊上的那名喇嘛,也就是之前怒氣沖沖的那位,他已經除下口罩。他的眼神看起來突然如此天真而和善。「這些照片我們能不能有幾張?」索南以柔順的語氣問道。「不行,那會給你們帶來麻煩,可能也會連累我。」我否決了。同時,整個房間突然顯得暖和了。就連茶也似乎變得更燙了。可能香格里拉就在眼前不遠了。
「我們可以帶你們看佛寺,想看什麼都行。駐守的警察這兩天不在。」索南說。「可是我們必須先搭好帳篷,」我回答。「沒問題,沒問題。我已經去叫村長,他一會兒就到,他會幫忙你們找最好的營地。」索南急忙回答。喇嘛們突然成為我的貼身助手。同時,索南帶路,我們跟著他參觀了大殿,裡面有一些精美的壁畫。不久村長騎機車來到,帶著隊員去尋找最佳過夜營地。我決定留下來,仔細看看佛寺。
在大堂的接待室裡,喇嘛拿出罕見的佛經給我看。很多染了汙跡和水漬。「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們把佛經藏在洞裡,上面壓了大石頭,因此有些受損,但至少保住了沒被燒掉,」索南說,「現在我們亟需保存它們,因為這些經典對我們這一派,對於佛教歷史,都有特殊意義。」他又說。我快速清點了一下,發現多數是木刻印刷,但有少數十分特別,是手抄經。其中一套甚至在若干頁面上畫著彩色圖像。我當場決定留下一些錢,讓這些稀有的佛經能夠送去拉薩,予以數位化複製。這是我對他們這份重要遺產的贊助。
文化大革命在佛寺所屬的邊壩縣留下特殊痕跡。此事幾乎無人記載,如今鮮為人知。一九六九年,紅衛兵的瘋狂行動在拉薩與其他主要城市已經大致停止,邊壩卻掀起暴亂。兩派敵對人馬起了衝突,雙方皆自稱是真正的革命派,衝突升高成為暴動,在混亂中打死了駐紮當地的解放軍士兵,也謀殺了很多漢族、藏族黨員。不久,部隊進駐鎮壓,並且為死去的同志展開報復。最後,無謂的殺戮被政府定調為「人民起義」,彷彿可跟一九五八至五九年在藏區各地發生的事件掛鉤一般。
我的一點捐贈,促使索南帶我去看寺院更多角落。有些建築物看來老舊,卻塗上了新漆,因而顯得乾淨無瑕。每件物品似乎都很古老,就連大型轉經輪也一樣。不像現代設計採用了金屬材料,這裡的轉經輪是皮製的大鼓,裡面裝滿經書。
接著我們走了一小段路,一條長約兩百公尺的步道帶我們抵達一棟相當破敗的房舍。房舍面積不大,有個很小的中庭。索南要我看這幢建築是有原因的。這是佛寺最早的三位仁波切閉關打坐的靜修居所,他們閉關之久,可長達數年。如今,房舍亟待整修。他們想將其復原,讓第四任也就是現任的仁波切日後也能在此閉關。索南希望我們能夠幫點忙。
我察看了有三間小室的房舍。建築完全是傳統形式。就連屋頂也是以泥漿澆在乾草枯枝上而成。全無任何現代材料可言,一點水泥都沒用到。這會是一個非常好的小項目,可保存偏遠藏區的傳統建築風格。
撇開了形式與廢話,CERS當場立約,將提供資金協助修復房舍。這個計畫小得很,用不了多少董事會容許我自由支配的百分之十的年度經費。當然,計畫本身也符合CERS的目標和宗旨,儘管地點非常偏僻。雙方很快協商出幾項指導原則,例如不用水泥,繼續採用土牆,保留土磚外貌,壁上已有的圖畫、紋飾盡量維持原貌。我們也同意以兩個旱季為期完工。我毫不拖延,拿出現金交給對方,一名不是出家人的藏族,可能是寺院的財務長,被喚來清點金額,將錢收起。
和CERS不少計畫很像,這個項目的成立完全是因緣際會。我經常說,做好事也需要機緣和運氣。我們這件好事帶給我們一流的營地,外加冰河全景。走回佛寺時,我指點著山下幾座流水帶動的水車。「那是我們祈雨的轉經輪。天氣一直很乾,農民希望多下點雨,」索南回答。「那好極了,只要今天晚上別下在我們的營地就好了!」我回答。
仙人閉關地
西藏邊壩,二○一四年六月十九日
「你們在這兒做什麼?你們不能留在這裡,必須離開!」紅袍喇嘛聲音堅定,衝口而出。他騎著摩托車剛到。口罩後面的眼神看來十分不豫,顯然被我們的出現惹惱。「可是,我們不會造成任何妨礙,只是欣賞風景,」我抗議,「不行,你需要許可才能待在這裡,如果沒有許可,必須馬上離開。」他的普通話清脆得令人意外。本來坐在喇嘛機車後座的一個年輕藏人,一直站在他身後沒說話。邊壩三千人口中,一一五四人是喇嘛,比例高達百分之三十八.三六,頗為驚人。
真的不過是幾分鐘之前,我們三輛路華越...
推薦序
【序1】畢蔚林
一九八六年夏天,我在帕薩迪納加州理工學院的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在不見陽光的實驗室內長時間埋頭工作。我不喜歡這種作息,開始夢想探險。我草擬了一個計畫,打算去遙遠的中國最後的原始森林裡尋找猿猴。我把計畫告訴了李中清教授,他當時也在加州理工,叫我一定要跟他的朋友連繫,那位朋友當時在國家地理學會擔任攝影記者。不久,我就在黃效文為了籌組CERS而在各地進行演講的一個場合上找到了他。他講完之後,我向他介紹了自己,還有我的計畫。
一九八七年夏天,我們一起上路,到了雲南最偏遠的幾個地區。那是我第一次去中國,儘管那趟遠行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卻改變了我一生的方向。那時,效文以探險生涯的無限可能,激發了我,至今他也一直在激發很多其他人。
在這兩本新書─圖文並茂的系列叢書第十五、十六冊─效文再次以探險者、攝影家、一流敘事者的本領,帶我們遠征很少有人會去的地方。隨著他興趣不斷拓展,探險的幅員也不斷擴張,如今他的腳步遍及全球,涉及的題目之廣,從伊洛瓦底江打擊犯罪、加德滿都地震歷險、魁北克比手劃腳交涉午餐,直到在杜拜尋找啤酒,無所不包。
雖然其中不少行旅新鮮而具異國風味,但是效文不忘留出時間重訪他很久以前第一次拜訪的地方,尋思時間與發展引致的變化。他今天對於內在的探索,並不下於外在,因此往往探入更具深度的話題,諸如聖地引發的靈性探觸、石油為基礎的經濟前途、看待老化與生死的角度等等。然而,永遠不變的老式探險依然多得很,不管是以船上溯欽敦江,或是垂降菲律賓無人去過的洞穴,還是悄悄溜進西藏深處嚴禁外人的佛寺。
他的探險精神永遠不滅!
科學主任 畢蔚林博士
【序2】張帆
一九九一年初的一天,黃效文來到我供職的雲南省地理研究所演講,演講的內容是關於長江和長江源頭探尋。坐在聽眾席中的我一開始就感到很驚奇:那英文“How Man Wong”,是這次演講的主題?是將字寫錯、應寫為“How Man Wong”─人類如何做錯事?或是這位演講人的英文名字?他的身體看上去是那麼瘦削,還帶著副眼鏡,怎麼可能會是一位探險家呢?!一個自然地理學概念上的江河與源頭問題,怎麼包含了那麼多精采的人文與歷史內容?!
演講完了以後,這位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演講者,向我們的老所長郭來喜教授提出了一個建議,說他夏天要去青藏高原探險,他原來的生物學助手有事不能參與,地理所可否借他一位有野外經驗的年輕生物學者做助手隨行。就這樣,老所長把有著七年野外生物學考察和洞穴探險經驗的我借給了黃效文。那年,我才二十八歲,他嘛,四十二歲。
那次的青藏高原探險,我做的助手工作似乎還讓黃效文滿意,於是接下來就不停地讓我做助手,合作做黑頸鶴保護項目、懸棺保護專案,等等;後來一起隨他去了長江當曲源頭、去黃河源頭後再去找瀾滄江源頭……;再後來……哦,那些轟轟烈烈的探險故事大多都寫在他的二十來本書裡了。
在一九九一年的青藏高原探險之前,我的工作和生活都在海拔三千公尺以下;從那以後,黃效文把我的足跡和整個人生都帶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而就在兩天前、二○一五年七月二十六日於老撾湄公河探險的船上,當黃效文說讓我給他的新書寫個序言時,驚寵之餘,我忽然發覺,自己現在人生的一半歷程,是他帶著我走過來的。在這歷程中,除了指引出他創辦的學會的前進方向之外,一路上更多的是教會我怎麼走的老師,以及看到你在路上需要幫助時扶你一把的兄長(嗯,他的那些書中沒有寫這些故事)。
如果說一次人生路途上的相遇是緣分的話,可以在探險路上的一路風雨相隨、生死與共二十五年,這完全只能用「命中注定」來解釋了。感謝上帝將我的興趣與職業配備得如此完美的同時,還給我安排了這麼一位亦師亦友的帶路人!
中國主任 張帆
【序】七珠七林
這段時間,昆明的天氣已經很熱,情不自禁想回到在香格里拉浪都村的項目點犛牛乳酪廠避暑。有天晚上,我忽然接到我的老朋友─黃效文打來電話,說要我寫一篇稿子。那天晚上我很難入睡了,半睡半醒度過一晚。起床時,太陽照出這仙境般的中國探險學會試辦的「社會企業」美香奶酪廠,帶起我很多回憶。
一九八一年的夏天六月初,我在昆明的幾個同學和同事,給我帶來了一個來自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新朋友─黃效文先生,我感到非常高興,有機會能夠認識這位來自美國的朋友。既然是來自遠方的朋友,那當然得用藏家風俗─酥油茶來招待了。
聽說他離開我家後就被公安局審問,而後我也被審問,問我「怎麼認識這位從美國來的人,他跟你是什麼關係?」我說:「我也剛知道他是美國來的美籍華人,其他的我不知道。」
一九八五年我們家去參加「五月賽馬節」時,在賽馬場旁邊的坡上看見兩頂奇特的小帳篷,一輛豐田越野車、一輛摩托車和自行車,我感到很新鮮,走過去一看,是幾年前到我家的那位來自美國的黃效文先生。
之後好幾年沒再見到這位先生。一九九九年某一天,我接到一封邀請函,書松尼姑寺僧尼宿舍專案竣工儀式請州文化局的領導出席,這時身在文化局分管文物工作的我應邀而去。來到尼姑寺一看,又見到了這位多年不見的黃效文先生,一見如故,我們彼此都很高興。特別是見到黃效文先生在尼姑寺所做的援建專案,我作為當地分管文物工作的局領導,向他表示了謝意。竣工儀式結束後,黃先生說,我是他認識的第一個藏族,他前幾年都在藏區跑,很想在藏區多做一些文化和自然保護項目,希望我給他一些幫助,特別是雲南迪慶藏區,我一口答應了他的請求。
第二年冬天,黃先生說要到四川稻城的貢嘎山朝聖和探險,特別邀請我一路同行,於是我也在單位請休假,陪他去貢嘎山探險,想體驗一下探險是什麼樣一個事,這樣就去了。路上所遇到的故事黃先生的書已經描寫過,我也不囉嗦了。之後黃先生又邀請我在他中甸的辦公室工作,我沒有拒絕,也沒有答應,一年之後,我痛下決心,辭了文化局副局長的職位,提前辦理退休手續,決定加入黃效文先生的文化和自然保護隊伍中。二○○一年之後到現在,一直如此,做了很多文化和自然保護項目。
自退休之後跟著老朋友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欣慰的是所做事似乎比在政府工作其間更有意義,更有開創性。時間過得很快,我已經是踏入六十五歲的人了。認識黃效文先生已經三十四年,但我們的友誼之果,都結在我們所開展的文化和自然保護項目之中。
中甸中心主任 七珠七林
【序1】畢蔚林
一九八六年夏天,我在帕薩迪納加州理工學院的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在不見陽光的實驗室內長時間埋頭工作。我不喜歡這種作息,開始夢想探險。我草擬了一個計畫,打算去遙遠的中國最後的原始森林裡尋找猿猴。我把計畫告訴了李中清教授,他當時也在加州理工,叫我一定要跟他的朋友連繫,那位朋友當時在國家地理學會擔任攝影記者。不久,我就在黃效文為了籌組CERS而在各地進行演講的一個場合上找到了他。他講完之後,我向他介紹了自己,還有我的計畫。
一九八七年夏天,我們一起上路,到了雲南最偏遠的幾個地區。那是我第一...
作者序
今天我在桂林為一年一度的整合永續研討會做了場主題演講。昨晚大衛.洛克斐勒二世及其夫人蘇珊聯合為研討會揭幕。他們向在場的中外聽眾分享了兩人在自然和文化保育上、親身參與的多方經驗─在他們的家族中,這類保育工作已有久遠的傳統。
就我而言,從我們參與的自然、文化保育工作看來,桂林似乎是我這場演講的最佳地點。畢竟,自孩童時期我就知道此地的秀麗,常聽父親說起二次大戰期間,在桂林求學的故事。由於日本占領香港,他的醫學教育驟然中止,我父親和幾個同伴從廣東來到桂林,全程大部分仰賴徒步!
我自己造訪桂林也相當早,幾乎是四十年前了。一九七七年,我是個年輕的記者,經常旅行進入中國。演講中我敘述了自己的故事,佐以當年拍攝的懷舊圖片,彼時文化大革命才剛結束,中國尚未對世界開放。今天看來,那些影像彷彿已是遙遠的記憶,因為桂林跟中國其他地方一致,早就向前大步邁進。
過去的許多世紀中,人傑地靈的桂林不但以自然景觀聞名,也出了象徵中國傳統文化巔峰的不少學者。我在這裡為自己的兩本新書寫序,本來是再理想也不過了。然而桂林這方面已有很多變化。是好是壞,則見仁見智。
過去四十年來,我探索了中國與世界各地很多偏遠、「原始」的地區。也許,一千兩百年前生活於五代時期的布袋和尚,有首詩偈可給今天的我們一些啟示和靈感。
「手執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為道, 退步原來是向前。」
CERS創辦人兼會長 黃效文
二○一五年十一月五日寫於桂林
今天我在桂林為一年一度的整合永續研討會做了場主題演講。昨晚大衛.洛克斐勒二世及其夫人蘇珊聯合為研討會揭幕。他們向在場的中外聽眾分享了兩人在自然和文化保育上、親身參與的多方經驗─在他們的家族中,這類保育工作已有久遠的傳統。
就我而言,從我們參與的自然、文化保育工作看來,桂林似乎是我這場演講的最佳地點。畢竟,自孩童時期我就知道此地的秀麗,常聽父親說起二次大戰期間,在桂林求學的故事。由於日本占領香港,他的醫學教育驟然中止,我父親和幾個同伴從廣東來到桂林,全程大部分仰賴徒步!
我自己造訪桂林也相當早,幾...
目錄
序 畢蔚林博士
序 張帆
序 七珠七林
自序 黃效文
因萊夜間巴士上仰光
與大師共處一日:星雲八十八
馬年在台灣外海
向中甸古城與CERS博物館致敬
亞歐兩洲的十字路口
麥哲倫故鄉
舊雨新知
仙人閉關地
海與老人
夢想加州及香港大夢
古巴:敲著倫巴鼓點的共產主義
探索欽敦江最上游
一峽裂國-六十五年的延續
海市蜃樓 幻影成真
乞兒成名伶-古巴粵劇藝人的黃昏
巴拿馬,四十年前後對比:一想一個年輕的嬉皮記者
古巴映像
一座唐朝佛寺(建於西元五O二年前後)
最後的排瑤族
後記
序 畢蔚林博士
序 張帆
序 七珠七林
自序 黃效文
因萊夜間巴士上仰光
與大師共處一日:星雲八十八
馬年在台灣外海
向中甸古城與CERS博物館致敬
亞歐兩洲的十字路口
麥哲倫故鄉
舊雨新知
仙人閉關地
海與老人
夢想加州及香港大夢
古巴:敲著倫巴鼓點的共產主義
探索欽敦江最上游
一峽裂國-六十五年的延續
海市蜃樓 幻影成真
乞兒成名伶-古巴粵劇藝人的黃昏
巴拿馬,四十年前後對比:一想一個年輕的嬉皮記者
古巴映像
一座唐朝佛寺(建於西元五O二年前後)
最後的排瑤族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