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亞洲大學在台灣是一所有特色的高等學府。蔡進發校長及其兄長兼創辦人蔡長海先生,以前瞻及全人教育的理想給學子們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在亞大, 蔡校長透過不同的機制(如「提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涵養(如:安藤美術館)和實踐(如:跨學院、跨領域研習、社區重建服務等)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增進 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尊重多元價值、加強獨立思考能力及豐富對社會的體認。亞大的教育促進了人文藝術素養和科技知識的良性互動和互補。
台灣經年發展科研,創新雖有成效但缺乏國際指標型的突破。在新一輪知識型經濟的大勢下,台灣若想更上一層樓,就必須在科技及人文並重的框架下著力於教育創新,融入在地元素、提倡有特色的價值及思維,從而帶動文化及經濟的全面發展。
蔡校長的書為當下台灣社會提供反思及更新的動力。成功教育理念培養的不只是職業專才,更是具想像力、關懷人類社會和樂於承擔責任的現代公民。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世代,大學要為全人類持續發展和創新注入動力,本書的全方位思維給我們提供了鼓舞。
史維(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
序
期待勇於追求夢想的年輕人
蔡長海
1996 年,我協同林創辦人增連先生和許多有志於奉獻教育事業的學者專家及企業界領袖們,共同捐資、群策群力,希望創設一所培養具有恢宏視野、高度人文關懷的一流國際化高等學府,遂於1998 年開始積極尋覓適合校地,1999 年10 月,成立台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籌備處,2001 年3 月,通過教育部審查正式開始招生,創下國內私立大學核准通過設校最快的紀錄。
在籌備期間多次和任教於美國伊利諾大學的蔡進發教授商討和推薦校長人選,希望由一位具國際經驗的學者來領導這所學校。
後來,董事會認為蔡教授是最適合人選,經過數次溝通,最後徵得蔡教授同意,回國擔任首任校長。蔡教授為美國伊利諾大學電機工程和電腦科學系的傑出教授,同時獲選為國際三個學術團體的院士,在美國學術界相當活躍。
蔡校長領導亞洲大學,辦學成果獲得高度肯定。2005 年8 月改名為「亞洲大學」,創下國內私立學校在最短時間內改名大學的成功紀錄;2006 年起,連續十一年榮獲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獎助,累計金額超過四億元;2009 年「大學系所評鑑」全部通過;2011 年「大學校務評鑑」高校體系名列前茅,並連續榮獲《Cheers》雜誌2015年 及2016 年全國大學校長互評「辦學進步卓越」Top 20大學全國私立大學第二名。
另外,亞洲大學也獲得國際評鑑機構的肯定,國際排名不斷提升,例如:榮獲英國《泰晤士報》「2014 年創校五十年內全球百大潛力大學」全球第九十九名、「2015 年亞洲百大最佳大學」全球第九十三名、「2015 年金磚五國暨新興經濟體二十三國百大大學」全球第八十六名、「2015 ∼ 2016 年全球八百大最佳大學」全球第六百七十名,是全球最年輕的「四個百大」大學。
分享跨領域的視野與思維
本書收錄蔡校長寫給年輕人的十二種人文思維,這些內容是根據蔡校長過去在美國求學、教學、研究和回國後從事教育工作的心得所寫成。蔡校長從國立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研究所畢業後隨即赴美念書,旅居美國二十多年,在美國伊利諾大學教書長達十六年,榮獲伊利諾大學頒發傑出教授獎,擁有崇高的國際學術地位。
在美期間,長期接觸世界不同文化的人、教育不同國家的人,也因為這樣的經歷,讓他有更廣闊的視野與跨文化、跨領域的思維。蔡校長懷抱著為台灣培育優秀下一代的理想,從美國回到台灣,從學者跨界到管理者,這一路走來,他有非常多寶貴的人生經驗與大家分享。
在《創新世代12 個人文思維》中,蔡校長以站在世界的角度和眼光,描述個人多年來的所見所聞、人生看法與心靈感觸,告訴年輕人要培養高尚的品格與人文涵養,並且要具備寬廣的格局和認真努力的態度。
蔡校長相信,每個年輕人都有改變世界的力量,鼓勵年輕人做一個有深度的創新者,在生活中自我養成並孕育創新的能量,不斷改變、追求卓越,成就自己也讓這個世界愈變愈好。
我相信,透過他的人生經驗,對於年輕人的求學、做人做事及職場就業,一定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期待有更多年輕人勇於追求夢想,獲得成功的人生。
(本文作者為亞洲大學創辦人、中國醫藥大學暨醫療體系董事長)
培養人文素養與就業能力──亞洲大學的願景
高希均
(一)
在一些演講中,包括在亞洲大學畢業典禮上,我都強調過,讀的是經濟,關心的是教育,嚮往的是和平,追求的是文明。在公共議題上,凡是與教育有關的議題,我都關心,也希望有時間參與。
與年輕朋友交談時,我常向他們鼓吹:不要羨慕那些大官、那些巨商、那些科技新貴;而是要學習那些擁有豐富人文素養的知識人,以及擁有就業能力的現代人。
1980 年代的美國社會曾流行過「功能性文盲」(functional illiterate)一詞。它是泛指那些缺乏處理生活及周邊環境能力的人,如:不會讀家具組裝的說明書,不能修理家中水電的細微故障,不會填報所得稅。這個現象與中國傳統中「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相似。那個年代去美國的台灣留學生也普遍的被認為「很會讀書,不太會動手做實驗」。
把西方社會這種「實用性」的定義用到台灣,我就不免擔心
愈會用筆考試的年輕學生,愈不會用手來處理生活上的問題;同時因為不太關心台灣以外的世界,就愈來愈困難面對全球化的挑戰。
這也就是為什麼近年來,我常鼓勵大學生要同時擁有「人文素養」與「工作技能」。我常引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葛隆納(William Cronon)教授「人文素養」的看法,這些包括了:
1. 耐心聆聽,並且聽到了別人在說什麼。
2. 勤於閱讀且能體會其菁華。
3. 可以與任何人溝通,而不顯得外行。
4. 可以寫得很清楚,且有說服力。
5. 遵行彼此的尊重、寬容與自我批評。
6. 自己清楚如何在現實世界中把事情做對。
擔任哈佛大學校長二十年的德瑞克‧伯克(Derek Bok),認為大學教育必須具備八個目標,讓學生變成有知識、也有就業能力的年輕人:
1. 表達能力(寫作與口語溝通);2. 思辨能力;3. 道德推理能力;4. 履行公民責任的能力;5. 迎接多元化生活的能力;6. 迎接全球化社會的能力;7. 廣泛的興趣 ;8. 就業能力。
透過大學教育的細心規劃與認真執行,台灣下一代將會有較好的遠景。
(二)
台灣擁有一百六十餘所大學,數量已經過多,追求教學品質、樹立課程特質、重視公民教育……就變得格外迫切。亞洲大學就是一個令人鼓舞的示範。我們看見,亞大在蔡進發校長帶領下,非常重視人文素養和通識教育,包括了思辨能力、全球化的能力、多元學習的能力、公民責任等。在剛出版的《創新世代12 個人文思維》一書中,蔡校長不僅表達自己的想法,還邀請五位亞大講座教授與副校長、院長闡述人文思維的多種面向,實在值得每位青年學子閱讀深思。
儘管亞大是創辦十五年的新興大學,但因為全校師生的努力,已名列在英國《泰晤士報》2015 年至2016 年全球最佳大學排名榜上,十分可貴。
2012 年,我們有機會在台北邀請前哈佛大學校長、擔任過美國財政部部長的勞倫斯.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來台演講,陪他與哈佛校友馬總統交談之後,我問他:「如果有足夠的經費,給你完全的自由,你能不能夠在美國以外的地方辦一所和哈佛一樣好的大學?」這位才思敏捷的桑默斯,居然停頓了一刻,才說:「能做到。」我再問他要多久?他說:「二十五年。」
根據桑默斯的說法,二十五年可以打造一所和哈佛大學一樣好的大學。亞大在創校時,也有要做一流大學的願景,我們期待,亞大在蔡創辦人與蔡校長有遠見的領導下,全校師生同心協力一起打拚之下,持續開創奮進,邁向成為一所國際級的好大學。
(本文作者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一本教育初心
黃榮村
大家都很好奇亞洲大學是如何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的,現在蔡進發校長終於現身說法了,這本令人期待的新書《創新世代12 個人文思維》,可說是蔡校長大半生值得一聽的經驗談,涵蓋了創新、跨域、獨立判斷、美學、成敗、理性與感性、價值觀、性別平等、國際化、終身學習、專注與社會服務,共十二項課題。
十五年前的亞洲大學是在921 大地震剛發生期間籌劃與興辦,在艱難之中,從建在一片台糖租用土地上的一間小型健康管理學院,轉型成為一所蒸蒸日上的綜合大學,可以看到以前台灣成功的縮影。
在這中間亞大創下了許多優良的辦學紀錄,不只將大學建造出兼具現代化與具有經典及巴洛克風采的校園建築,也在短短期間內推出安藤忠雄設計的校園美術館,更重要的則是學生經常參與國內外活動和競賽,表現亮眼,讓人看出亞大在大學教育與人才培育上的成就及風格。
半生故事分享
蔡進發校長是芝加哥伊利諾大學在電腦科學專業上的卓越研究教授,因為一片教育初心與家園之思,毅然決然投入台灣高教,並當了亞洲大學的創校校長,中間雖然又赴美一陣子,但最終還是落腳在這塊土地上與大家一齊奮鬥,令人感佩。
他在這本書中有系統安排了十二個有用的主題,暢談辦學、教育、人才培育與學生學習的理念,還有一步步走出成功局面的實踐方法,在書中他娓娓道來,令人興趣盎然。
裡面有很多他自己有趣又有用的人生故事,簡短但深入的談到了史丹佛(Stanford)校園與國際大學的合作、安藤忠雄與亞大的現代美術館、設立三品學院、鼓勵學生參與國內外志工與重返史懷哲之路活動、在校園內推動研究如何防止網路上癮與行為偏執。
在人物上則興致勃勃提到賈伯斯的小故事、中村修二發明藍光LED 的堅忍不拔,還有莫札特與吳季剛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讓人看了還想進一步多去了解。
這不只是一本好看有趣的勵志書籍,更是蔡進發校長大半生人生經驗與生命智慧的結晶,在回歸教育的初心下,他把這本書寫得又深又遠,我們都要感謝他。
(本文作者為前中國醫藥大學校長、前教育部部長)
人生的三度空間
劉烱朗
我跟蔡進發校長曾在伊利諾大學不同校區任教,後來我成為亞洲大學董事,又對他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他待人接物相當親切,也很會用人、有創意,並且願意花時間與台灣學術界、工業界人士往來,交流彼此的意見,也因此讓亞大的教學能夠更符合實務需求。我很開心能有這樣一位有想法、肯堅持的校長,願意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
深度、廣度、長度
他在書中提出成功的共通法則,就是深度、廣度、長度,以生命目標做為原點,往X軸、Y軸、Z軸延伸,形成人生的「三度空間」。
所謂深度與廣度,從字面上就可以了解它的意思,〈有深度的創新才能創造價值〉說得很清楚,這個年代有許多人在談創新,其中不少是來得快、去得也快,沒有真正為人類留下有意義的幫助或改變,所以蔡校長提醒年輕人,要在生活中養成不怕麻煩的心態,透過摸索與學習,為創新注入新經驗。
除此之外,還必須擴大知識面,這就是〈跨領域學習,多面向思考〉、〈打開每一扇窗,迎向全世界〉等篇章所強調的廣度。
借用賈伯斯的話:「一個人能站在人文和科學的交會口,兼容貫通,才是真正的人才!」
至於長度,指的是時間,就像〈敬重你的時間,你將因此擁有被尊重的人生〉、〈唯有終身學習能拉近競爭距離〉等篇裡提到的,學習必須專注、持之以恆,甚至是要自我學習,因此不能漫無章法,必須因應不同的學習動機或目的,選擇不同的方法,例如:出於興趣的學習,可以自己慢慢摸索,但若是為工作或生活需要而學習,就必須是有系統的學習才能解決問題。
灌輸、引導、激發
年輕人要想闖出一片天,這些道理永恆不變,不管你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無論做學問、做事、交朋友以至於在職場上,都必須遵守。
常常有人說:「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很可憐,不像上一代的人有那麼多機會!」我年輕時在澳門、台灣、美國求學,後來還在台灣、美國教過書,我認為,年輕人會遇到的問題、環境的影響,在每個時代、每個地方都一樣。
華倫 巴菲特說得更直接:「今天在美國出生的嬰兒,將是有史以來最幸福的一代。」今年正值美國總統大選,候選人為經濟前景感到悲觀,社會也擔心下一代美國人不再富裕,但是巴菲特卻點明真相,相較於他出生的三○年代,美國人均GDP 成長了六倍。
我曾經說過,教育有三種面向:灌輸、引導、激發,《創新世代12 個人文思維》這本書,就是要鼓勵年輕人,培養人文素養與人文關懷,強化自己適應環境、與人共處、解決問題的能力,全方位思考找到自己想要走的路,進而實現理想。
(本文作者為前清華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自序
人生因付出而豐實
蔡進發
回國擔任亞洲大學創校校長是一段意想不到的人生歷程 ,雖然過程充滿挑戰,但因為付出、因為分享,自己的心靈得以豐實。
為了追求生命上的突破,1982年,我隻身前往美國芝加哥西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初次出國,身處異鄉,一方面很興奮,另一方面也要面對不同的文化、語言和天氣的衝擊,挑戰十足。
芝加哥緊鄰密西根湖,為美國中西部最大的金融商業大城,冬天嚴寒,但四季分明,有來自世界各國的移民,算是一個相當多元、現代化的都市。美國擁有全世界最好的大學,教學和研究都比較開放和先進,我在西北大學待了三年,專注學習與研究,於1985年順利獲得碩、博士學位,畢業後就近任教於伊利諾大學芝加哥校區。
在美國,學術生活較單純,我大部分時間在從事學術研究、申請研究計畫、發表論文,常受邀到各大學、政府機構、公司或學術會議演講。時間就在繁忙的研究與教學中匆匆而過,我在伊利諾大學由助理教授順利升到終身職正教授,也對自己下一階段的學術研究及方向有另一番境界的期許。
2000年起,陸續接到創辦人的電話,討論要籌備一所新大學的相關事宜,同時開始為新大學推薦和聯繫新校長的人選。然而,籌備階段同意出任校長的人選,卻在開學前有其他規劃。由於找不到適當人選,又感佩創辦人的辦學理念,在2001年,我毅然決定回國擔任亞洲大學創校校長。
藉審美活動形塑完善人格
2001年的台灣高等教育跟早年截然不同,當時已有超過一百三十五所大學,其中30%的學生在公立大學、70% 的學生在私立大學,私立大學獲得政府補助相對較少。如何在經費受限的情況下辦好一所大學,已是一大挑戰;要辦好一所新的大學,更是挑戰中的挑戰。
在網際網路時代,新一代年輕人有不同的學習環境和挑戰,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包括:少子化、人口老化、傳統核心價值改變、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經濟動盪不安、失業率提升、氣候變遷、能源危機、環境汙染和疾病。
因應這個快速變動和不確定的年代,我們必須突破框架,以學生為本位,用人文的思維和創新的精神,啟發引領新世代年輕人去培養他們的核心能力和專業力。
根據我數十年在台灣、美國教學和研究的經驗,深深體會美學教育是培養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礎,希望學生可以在審美活動中,透過理性與感性的認知,體驗真正的藝術人文,培養獨立思辨的能力,進而激發創造性的思維,以形塑完善的人格特質。
我們特別重視情境教育,積極打造人文藝術的校園環境,將美學教育融入通識和其他專業課程之中,以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社會關懷。
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
在美學教育的基礎上,我們設有三品書院,積極推展品德教育,設有志工服務學程,鼓勵學生回饋社會;為了適性揚才,推動四創學園,計劃培養學生創意力、創新力、創造力、創業力;為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國際移動力,我們設有國際學院。
不僅如此,我們還每年舉辦諾貝爾大師論壇,透過身教,加強學生信心、啟發學生學習動機;同時,各學院實施翻轉教學,加強學生的參與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我深深相信,只要給學生機會,他們就可能成功,而我最終的期盼,是在這紛亂的社會,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善美的學習環境,能夠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經過十四年來全校師生同仁的努力,我們終於在2014年獲得國際認可,被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評為創校未滿五十年全球百大的學校,並在2015年被同一評鑑機構評為全球前八百大最佳大學,列名六百七十名。
然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誠如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所指出,學校的改革是一種願景及哲學,要有國際思維、創新精神、團隊合作、執行力、同理心、把教育當成志業的理想,且必須長期、踏實的累積與每日的教育實踐,才有可能成功。
得道多助
這本書從我赴美國求學、在大學從事教學研究,和回國從事教育工作的心路歷程,寫成創新世代所需要的十二個人文思維,分別就創新教育、跨領域學習、獨立思考、專注能力的培養、國際視野、美學教育、理性與感性、性別教育、正確的價值觀、終身學習、成功的定義以及社會服務,分享個人的經驗而寫成。
另外,亞洲大學楊志良講座教授、施茂林講座教授、彭作奎講座教授、林磐聳講座教授、楊國賜講座教授、陳英輝院長和柯慧貞副校長,也就不同主題分享他們的心得。我由衷盼望,這些經驗和心得能對年輕人未來的人生道路有所助益。
這本書的完成,獲得許多人的幫助和指導,首先要特別謝謝蔡創辦人和董事會給我這個機會能夠對台灣一些年輕人的教育做出努力,我也對一起打拚的師生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謝,三十年來內人的愛與支持、對家庭的奉獻,讓我無後顧之憂,還有一雙兒女在我回台這段時間的支持和諒解,也讓我點滴在心。
我的學術研究生涯得到許多人的幫助和指導,也一併致謝,包括:我在美國西北大學的指導教授邱錫生主任、我任教美國伊利諾大學電機工程與電腦科學系時的系主任陳惠開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榮譽教授羅慕牧西博士(Dr. Chittoor V. Ramamoorthy)、前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和馬里蘭大學電腦科學系系主任葉袓堯教授、前清華大學校長兼中央研究院院士劉炯朗教授、美國史丹佛大學榮譽教授拉同博士(Dr. Jean-Claude Latombe)、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榮譽教授澤德博士(Dr. Lotfi Zadeh)。
我也要謝謝為本書寫推薦序的學者專家和黃淑貞主任對本書初稿的建議,最後還要謝謝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林天來總經理的鼓勵,和李桂芬總監、羅玳珊副主編,以及鄭椲樵先生和編輯團隊對這本書所做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