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瑪格麗特.愛特伍、楊照、南方朔、聞天祥、甘耀明、伊格言、高翊峰、童偉格、膝關節著魔推薦
在一座新英格蘭的小鎮上,六○年代進入七○年代之際的哄亂時期裡,曾有三位女巫。亞麗珊卓.史波佛,女雕塑家,能製造暴風雨。珍.史麥特,大提琴手,會飛。當地八卦專欄作家,蘇琪.魯吉蒙,能將牛奶變為奶油。離婚但絕非寡居,這些奇妙的女巫有天發現她們自己中了蠱,施法的是新到鎮上的男人,達若.范洪恩,他裝配了閃光燈的熱澡盆浴室成了惡魔的歡愉場景。
《東村女巫》出版於一九八四年,故事時間背景則是在六○年代晚期,三位迷戀魔法與愛情的女性主角,彼時皆為三十歲左右的輕熟女。這部作品曾被好萊塢和百老匯看上,改編成電影和音樂劇,在銀幕舞台熱熱鬧鬧紅極一時,導演和編劇相中的不外乎是這三位女性主角的年輕貌美,以及她們追求愛情與慾望那種無所畏懼的動人魄力。這三位女主角都是明顯的女性主義者,也或多或少反映了美國六○年代末的激進主義女權運動。
《東村女巫》是美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小說大師約翰.厄普代克八○年代的題材跳脫之作,而《東村寡婦》(The Widows of Eastwick)是《東村女巫》的後續之作,這兩本書的書名,厄普代克只改了一個字,把「女巫」(witches)換成「寡婦」(widows),讓人一眼就能看出兩者的賡續關係。兩冊「東村」並列,更能看出大師跨世紀仍精鍊不變的文字魔力,並獲得悠遊女巫神妙世界的絕佳閱讀樂趣。
媒體推薦:
《時代雜誌》、《紐約時報書評》、《紐約客》、《出版人周報》、《費城詢問報》、《芝加哥論壇報》、《紐約每日新聞報》一致好評
「《東村女巫》中顯示了厄普戴克大部分的優點;此書聰慧、諷刺、專注,不時被壯麗散文的狂喜打斷。魔法場景詭異地令人信服,歸功於它們建立於日常生活細節之上。」──《時代雜誌》
「厄普代克是天才橫溢的文字魔術師,而《東村女巫》是他最具企圖心的作品之一。這是一部最黑暗的喜劇。」 ——《紐約時報書評》
「迷人……對這些女巫本人而言,可見強烈的暗示指出她們是東村(念做美國)自己的幻想生活的產物。果真如此,那最好認識一下她們。這是閱讀此書的嚴肅理由。另一個理由則關乎書寫的技巧與創造性、細節的精確、女巫的純粹能量,以及,最重要的是,迷人魅力的實例。」──瑪格麗特.愛特伍,《紐約時報書評》
「新英格蘭的過去與現在燦爛地交織於這篇敘事中……厄普戴克巧妙而輝煌地賦予整個文化生命。」──《紐約時報》
「在這首幻想曲的核心,在巴洛克奇觀的拉丁美洲烙印(女巫的受害者們吐出羽毛與蟲子)底下,是本土的新英格蘭巫術和七宗罪。正是某種過量的德行──同情──讓東村的女巫們離地升天,也讓她們墮入麻煩。厄普戴克先生對她們的同情或許是我們之中某些人最接近飛翔的機會。」
──《紐約客》
「敏銳、詼諧……瞬時便將讀者擄獲,以其狂放構想的主角們:三個女巫,都生活在當代的羅德島州……劇情的發展緩慢美妙……只有厄普戴克能夠為這個幻想豐富的寓言提出一個充滿趣味、令人滿足的結局。」──《出版人周報》
「充滿閱讀樂趣……新鮮、娛樂性層出不窮,厄普代克絕對是文字和觀察力驚人的巫師。」 ——《費城詢問報》
「沒有任何還在創作的作家用魔法招喚過程或是回憶──其中一方的精確,是另一方的苦澀愉悅──能比約翰.厄普戴克更讓讀者滿足……厄普戴克是豐沛、冒險、聰明的,是我們語言的愛人,也是肉體、良善與渴望的祭司。」──佛瑞德里克.布希,《芝加哥論壇報》
「下流的爆笑又溫柔地深刻。厄普戴克的當代女巫聚會將這本小說建基在頑皮與中年危機上,全面考察了六零年代的風俗與郊區道德。儘管他的看法鮮少樂觀之處,卻總是深情且具有無窮的娛樂。」──《紐約每日新聞報》
「在《東村女巫》中,約翰.厄普戴克把鞋脫了……趣味十足……厄普戴克捕捉到特定年齡女性的音色與心態──她們摧枯拉朽的直接了當,她們嘲諷的樂觀──而沒有預示一段深刻真誠愛情的多愁善感。」──《紐約雜誌》
「一則幽默、淫靡、慧捷的當代寓言……一場趣味橫生的遊戲……對我們之中那些享受在閱讀時放聲大笑,並沉迷在一個熟悉卻又充滿細微魔力的世界中的人,厄普戴克的小說是一篇不給糖就搗蛋的幻想曲,絕不會讓您頑皮的──或是文學的──感官失望。」──《洛杉磯先驅檢察報》
「醇美的厄普戴克,我們最優秀的小說之一。」──《新聞日報》
「一樁邪惡的娛樂……一本接著一本,厄普戴克炫麗、風趣的印象主義藝術,將我們終生所知的事物剝去了全罩的日常性,使其閃耀出全新連結的光芒。」──《新共和報》
「厄普戴克是最和藹可親的作家……他的智慧以意語雙關為樂,他的機智觀點總是指向嘲諷與矛盾,和諧擬的愉悅。」──隆.韓森,《舊金山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