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篇經典小說,造就臺灣新電影運動里程碑
特別收錄——
改編電影40年後,《看海的日子》續集,首度公開!
一九八○年代,臺灣電影界掀起了一股風起雲湧的「新浪潮」電影運動。一群年輕新銳電影導演從文學作品汲取靈感,創造出嶄新的電影語言和敘事模式,完成劃時代的電影美學革命。
此一時期,最為重要的便是黃春明的小說。
黃春明擅長將底層人物的悲哀與喜樂、既卑微又尊嚴的眾生相,活靈活現地寫出來。〈看海的日子〉刻劃委身青樓卻意志堅強不向命運低頭的妓女白梅︔〈兒子的大玩偶〉裡孩子看到父親真面目竟認不得而大哭的荒謬與哀傷︔〈兩個油漆匠〉則揭示了原住民族和老兵在現代化都市底下的扞格不適,加諸媒體的嗜血,戳穿人道和文明的表相。
此外,黃春明亦有許多作品披露臺灣在美日兩國經濟殖民下的社會圖像。
〈蘋果的滋味〉裡因車禍失去謀生能力的工人阿發一家,對咀嚼到洋人贈予的蘋果雀躍不已,反諷而令人鼻酸︔〈莎喲娜啦.再見〉中被迫帶日本人到礁溪去嫖自己同胞姊妹的黃君,內在衝突在嘲諷中突顯出民族意識的矛盾︔〈小琪的那一頂帽子〉、〈我愛瑪莉〉則描述小人物在工商社會下為了生存掙扎遭受經濟文化殖民的卑屈。
黃春明以戲而不謔的筆調擁抱筆下這些小人物。儘管社會環境不斷改變,始終不變的是一貫對土地的濃厚之情和無盡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