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對西方現代主義的接納,是一次意義更為深遠的交融。是中國民族文學第一次較為系統地接受外來文藝思潮的影響,而改變傳統詩學觀的濫觴。二十世紀八○年代後一些年輕的民族作家(詩人),在具有本民族濃厚的文化心理觀照下,吸收了許多現代藝術特徵的表現手法;相對於多數漢族作家(詩人)而言,他們的創作更加貼近自然、更貼近生命本真,形成了民族文學創作一個獨特的藝術視閾。本書選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或有特色的少數民族作家與詩人,在整體上對他們的創作進行審視、研究與把握,試圖在另一藝術世界裏尋找一種情感歷程與藝術形態。
作者簡介:
涂鴻,中國成都,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韓]《韓中言語文化研究》編委、[韓]韓中比較文學研究會理事。
作者郵箱:tuhongk@yahoo.com.cn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對於相對邊緣化的中國當代少數民族的文學的研究一直是中國學術界一個較薄弱的環節,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創作,如今已從相對單一走向多元,從封閉走向開放,因此我們更應對此投入更多的關注,而涂鴻的這部著作使我感到了學術界對中國當代民族文學的一種新關注,我覺得在他哪些富有個性的體驗中,傳達了他對中國當代民族文學的新體認。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民族文學研究所原所長張炯研究員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趙毅衡: 涂鴻教授的著作帶給我們許多新的感受。藝術,作為人類最久遠、最崇高、最本真的一種表意形式,是人的符號生存,與生命流程、精神意識同一。人對自我的透視,演化成一種對存在的歌唱。在涂鴻教授富於個性的體驗中,對歷史的凝視,進入了象徵化的超越。
近些年我離開了傳統的中國現當代文學而主攻漢語新文學,就是因為意識到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少數民族文學必不可少;缺少了少數民族文學的研究,則所有關於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研究都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嚴肅、不合法的。只談漢語新文學可以從消極意義上避免這樣的質疑,而涂鴻的這部關於中國當代民族文學研究的專著則能從積極的意義上彌補中國現當代文學的這種缺憾。從這一意義上看,該作的學術價值不言而喻。作者善於將世界性的普遍化的詩學理論,運用於地域性的民族化的文學物件的解析,使得論著既具有濃厚的理論色彩和強烈的學術個性。
── 澳門大學中文系主任、博士生導師朱壽桐教授
近年來,我一直關注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現代性問題的研究,在這部著作中,涂鴻教授就一些具有特色的中國當代少數民族作家的現代意識與現代主義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尤其是他對中國當代少數民族作家所反映的民族精神實質等問題的研究,我對此十分關注。
——[韓]梨花女子大學中語中文學科主任洪昔杓敎授,2012年6月30日於韓國首爾
我長期從事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作為日本學者我所接觸到的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一般是傳統的批評方式,而涂鴻教授的這部著作從語義學、文化學、民族學、人類學等現代批評學的角度,對中國當代較有特色的少數民族作家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開拓了新的領域。其行文充滿了主體體驗的激情,其研究不乏新見解,為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進行了新的嘗試。
── [日]名古屋大學文學部教授西脅隆夫博士
我覺得涂鴻教授的《中國當代民族文學的重新審視與現代性思考》是一部研究中國當代民族文學很重要的著作,我長期在研究中國現代戲劇,對該作中「中國當代民族戲劇創作中的象徵主義」一章,很感興趣。在中國大陸,目前對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戲劇創作的研究十分薄弱,而該作從一個較有特色的角度探討了這一問題。
── [日]攝南大學外國語學部瀨戶宏教授於日本大阪,2012年3月
名人推薦:對於相對邊緣化的中國當代少數民族的文學的研究一直是中國學術界一個較薄弱的環節,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創作,如今已從相對單一走向多元,從封閉走向開放,因此我們更應對此投入更多的關注,而涂鴻的這部著作使我感到了學術界對中國當代民族文學的一種新關注,我覺得在他哪些富有個性的體驗中,傳達了他對中國當代民族文學的新體認。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民族文學研究所原所長張炯研究員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趙毅衡: 涂鴻教授的著作帶給我們許多新的感受。藝術,作為人類最久遠、最崇高、最...
推薦序
導論:獨語與對話
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的閉關自守和自給自足狀態已經消逝,現在代之而起的已經是各個民族各方面互相往來和各方面互相依賴了,物質的生產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中國社會的全面開放,西方異域的現代主義文藝思潮,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當代文學的變革,而且也對相對較為封閉並有著自己獨立的文化形態和存在狀態的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創作,產生了劇烈而深刻的影響。尤其是一些年輕的少數民族作家與詩人,他們在本具有民族濃厚的民族文化心理的觀照下,吸收了許多具有現代藝術特徵的表現手法,並與他們那種相對於多數漢族作家與詩人而言,更加貼近自然,更加貼近生命本真的創作心理相交融,形成了他們文學創作一個獨特的藝術視閾。
中國的民族地區是相對封閉和神秘的區域。對這一區域的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在外來文化和思潮的影響下,所產生的現代意識進行分析、追尋與研究,這不僅具有文學價值,而且具有人類學的意義。因此我們應從世界文學的格局中來考察中國當代民族文學所作出的選擇。中國當代民族文學在世界語境的生存背景之下,既有「獨語」形態,又有「對話」形態,而且對峙中的這兩種形態都是不可省略的必然存在事實。
第一節 「獨語」是自在自為的民族文學言說方式的存在形態
這裏的「獨語」,並非局限於個體的言說方式,而是指內傾語境的民族言說行為,它包括語言本體的孤獨、話題的孤獨與話語氛圍的孤獨。就語言本體的獨語特性而言,一些人總認為特定的母語歷史,構成語言品種的根性固執和表達優勢。就話題的獨語特性而言,一般認為民族的現實生存話題或者文學話題,未必都是其他民族正在關注或者有興趣關注的焦點,但同時它對民族自身的當下演進而言,又具有其別無選擇性,民族因此而應「說」和能「說」,卻始終還只不過是「自說」。
就話語氛圍的獨語特性而言,往往呈現出「被拋棄」的壓迫感和「被冷漠」的壓抑感,因為從公正性原則持議,所謂世界語境無疑應該是集體性在場,由此而形成語種文化間的公共性談論氛圍。然而,這終究只是理想主義的學理設定,幾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有某一種或某幾種語種文化的暫時缺席。
如果我們把世界文學同步地理解為與世界語境相一致的存在空間,那麼總是會有一種或幾種民族文學,在特定時間位置離開世界文學的言說空間,彼此不相粘連甚至隔膜不入。如20世紀50—70年代的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以蒙古族的馬拉沁夫、賽音朝克圖、赫哲族的烏•白辛、壯族的陸地、韋其麟、維吾爾族的烏鐵庫爾、傣族的康朗英等為代表的創作,算得上一個巨大的作品存在空間。他們創作了大量表現社會主義時期新生活的不同體裁作品,這意味著民族文學的言談欲望和談論興趣都非常強烈,並在一定程度上堅守了民族言說方式的獨立完整性。但國門打開以後,當中國的少數民族的精神生活隨漢族一起也切入到世界性生存方式之中的時候,並且當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也試圖以轉變後的姿態,參加到世界文學在場交談語境的時候,它就常常只能充當靜靜傾聽的孤獨者角色。同時在那種氛圍的籠罩之中卻又幾乎難以進入;他一方面難以進入世界文學的話語體系,另一方面又脫離了民族的文化和歷史,在本民族文化語境中失語,如蒙古族的馬拉沁夫、土家族的冉莊、納西族的木麗春、仡佬族的包玉堂等人。獨語語境的存在,並非與封閉或開放成直接正比關係,即使在世界交往頻繁和世界文化融合的時代,獨語依然存在,而且有其存在的合法性。
導論:獨語與對話
過去那種地方和民族的閉關自守和自給自足狀態已經消逝,現在代之而起的已經是各個民族各方面互相往來和各方面互相依賴了,物質的生產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中國社會的全面開放,西方異域的現代主義文藝思潮,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當代文學的變革,而且也對相對較為封閉並有著自己獨立的文化形態和存在狀態的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的創作,產生了劇烈而深刻的影響。尤其是一些年輕的少數民族作家與詩人,他們在本具有民族濃厚的民族文化心...
作者序
西方異域的現代主義文藝思潮,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當代漢文學的變革,而且也對相對較為封閉並有著自己獨立的文化形態和存在狀態的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產生了劇烈而深刻的影響。尤其是一些年輕的少數民族作家(詩人),他們在具有本民族濃厚的民族文化心理的觀照下,吸收了許多具有現代藝術特徵的表現手法,並與他們那種相對於多數漢族作家(詩人)而言,更加貼近自然,更加貼近生命本真的創作心理相交融,形成了民族文學創作一個獨特的藝術視閾。
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對西方現代主義的接納,是一次比20世紀80年代中國漢族文學創作在西方文藝思潮影響下的現代化,意義更為深遠的交融。因為這是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第一次較為系統地接受外來文藝思潮的影響,而改變自己傳統詩學觀的濫觴。
對於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這個特殊的創作群體,他們以一種特殊的心理、特殊的情感歷程和特殊的藝術視野,以一種原生的文化形態和一種尚未被現代文明異化的藝術直覺,在覺醒了的現代意識的觀照下,重新審視民族的精神、文化,從而尋找民族生命本體裏那些神秘而博大的存在,並透視了一種神奇的嚮往。他們在文學創作的主題、題材、手法、語言等方面都延展和更新了傳統,以一種嶄新的審美意識,開啟了民族文學一種更高、更新的藝術世界對於中國少數民族而言,由於他們所處的特殊的社會形態和自然環境,無疑這將是他們的人類意識、生存狀態和文化心理最本質、最直觀的反映。他們雖然與我們站在同一時代面前,但他們缺少由灰色的鋼筋水泥群體以及紛繁的現代符號系統在他們心靈深處投下的陰影和荒誕。一種充滿神秘、充滿激情的「原汁」狀態的生命形態,對於文學創作是十分珍貴的,而以覺醒的現代意識注入這種「原汁」的生命形態,就將會使文學創作呈現一種嶄新的狀態。
對於深受外來文化與思想的影響帶上了現代色彩的少數民族的文學創作,在他們作品裏灌注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他們常常把外部世界的固有形狀和正常的時空秩序打碎或變形,隨心所欲地根據自我情緒的流動方式和瞬間的邏輯情感,去開拓主題、設置意象以及創造語言。他們不僅根植於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而且站在了更高的藝術觀照層次上,來審視民族的文化與精神,從而使得言說個體與民族精神信仰整體地、渾然地融入了人類群體意識(human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和宇宙宏觀意識(macro—universe—consciousness)之中。
中國當代少數民族作家或詩人在文本裏,沒有停留在以往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尤其是民間歌謠)那種獨立於創作者主體意識之外,多以「旁觀者」的態度,對生活的表層意象空間所作的簡單營造和拓展上,他們而是將情緒傳達的角度完全轉向了話語言說的主體──作家或詩人的心靈世界,並由此來觀照客觀世界。
他們在對作品藝術形式的刻意追求過程中越來越體會到,其文本的語言不僅要能夠描繪事物的外象,重現景觀,還應該有自己純粹的藝術特徵;他們認為藝術創作應該超越他所依賴的物的表象而進入非具象所能涵蓋的世界。所以他們之中的不少人都以極大的努力放在尋找一種既適合自己的創作個性,又能以一種充滿表現力的文本感染讀者的表述語言上,這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傳統的表現方式。
他們在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進行清醒而痛苦的返溯裏,認識到了文學的意義絕不僅在其本身,而在於由它所觀照的民族精神文化心理素質,以及它所折射的人類意識。於是他們在審視民族文化的過程中,蘇醒了的現代審美意識中找到了一個更高的藝術視點。在他們的創作中,作為外部形態的民族、地域的文化環境和風情,被作家或詩人們與相應的現代文學藝術聯繫起來,從而通過文本的現代話語體系復原出了有生命的文化形態,將中國當代民族文學的審美特質昇華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他們在那些種種具有隱喻、具有象徵意味和寓意色彩的民俗風情以及古老文化的歷史積澱中,以靈魂與生命的自由舒展著個性生命,從整體上體現了民族作家或詩人對自然、人生、歷史、倫理、情欲等基本主題的表現。他們那種強烈的現代意識,更多地表現在對古老民族的生存狀態以及神秘的原始物象作深入的審視。他們往往以一種充滿了強烈寓意色彩的方式,構織了一種神奇、幽遠和充滿夢幻般的藝術世界。同時在這裏我們還不難發現,中國當代少數民族作家或詩人以一種更深切的情感體驗,鮮明的現代意識,在現實與歷史的撞擊中,在人與民族文化的疊印裏,完成了一種對人生和民族精神的個性言說。在他們的不少作品裏,與其說是一種對充滿民族地域風情的生動展示,對蘊籍深摯的民族情感的盡情抒發,還不如說是他們透過民族精神的和文化的物象,在現代意識的觀照下,對人的本質,對民族文化心理所進行的藝術把握。他們以作品深刻的意旨,以覺醒了的主體意識完成了一個個極富民族秉性與現代氣質的藝術世界的構建。
文學,作為人類歷史上最久遠、最崇高、最本真的一種藝術形式,是與人的生命流程、精神意識同一的語言生存,是人對自己生存的歷史一種象徵化的超越,是人對自我的透視與逼近,是一種對存在的歌唱。文學作為最古老的藝術樣式,一個即使再小的民族,時至今日,只要該民族內部仍在釋放著能量,便能夠毫不遜色地向外部世界展示出它生命的光輝。而當一種相對陌生的異質文化,以其最為鮮活的形態撲面而來的時候,習慣了自身母體文化的人們,將會受到一種文化「陌生感」的強有力的衝擊,並促使人們從另一種角度重新審視文學。
從上述這些意義來看,我們對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進行研究、考察,將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工作。該著選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或有特色的少數民族作家與詩人,在整體上對他們的創作進行審視、研究與把握,試圖在另一種世界裏尋找一種情感歷程與藝術形態。
西方異域的現代主義文藝思潮,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當代漢文學的變革,而且也對相對較為封閉並有著自己獨立的文化形態和存在狀態的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產生了劇烈而深刻的影響。尤其是一些年輕的少數民族作家(詩人),他們在具有本民族濃厚的民族文化心理的觀照下,吸收了許多具有現代藝術特徵的表現手法,並與他們那種相對於多數漢族作家(詩人)而言,更加貼近自然,更加貼近生命本真的創作心理相交融,形成了民族文學創作一個獨特的藝術視閾。
中國當代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對西方現代主義的接納,是一次比20世紀80年代中國漢族文學創作在...
目錄
序言
導論 獨語與對話
第一節「獨語」是自在自為的民族文學言說方式的存在形態
第二節 只要有文化接觸就有文化移動和文化交流的歷史景觀
第三節 建構當代民族文學精神獲得在場性參與談論的資格
第一章 中國當代民族作家現代主義藝術書寫的語言傳達範式
第一節 以「反常化」的姿態重構語言並創造新的語言形式
第二節 以「斷裂」的語言方式營造氛圍為歧義提供存在的條件
第三節 以「陌生化」的策略使語言由再現走向表現
第二章 民族精神的蘊涵與詩的再生
第一節 作品的表述擺脫了工具地位走向表現與傳達語體的自覺
第二節 生命的自然語言被創作主體的精神啟動產生了情緒美
第三節 尋找適合自己又能給接受者以充分藝術感染力的言說方式
第三章 中國當代民族小說創作中的存在主義
第一節 生命的孤獨與對死亡的超越
第二節 存在的焦慮與自我選擇的自由
第三節 對悲劇的重新發現與對現實的徹底否定
第四章 將藝術的觸角伸向民族歷史文化的深處
第一節 對民族文化的介入視閾
第二節 對文化與人的哲學思考
第五章 中國當代民族詩歌創作的原型構建
第一節 象徵族群文化精神的客體往往成為藝術家創作的原型
第二節 對民族詩歌原型的理解開啟了對作品解讀的靈魂之門
第三節 在對原型的構建裏尋求與民族文化形態相關的母題
第六章 中國當代民族詩歌寫作抒情方式的嬗變
第一節 開放性:從相對單一走向多元
第二節 解構、重構:形式的選擇與變遷
第三節 文化嬗變中民族詩歌創作的使命意識
第七章 在傳統與現代的交點上渴求自我的嬗變
第一節 面對開放後的中國詩壇,詩人的心靈被一種深刻的矛盾折磨著
第二節 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在詩歌美的意象營造中得到體認
第三節 以心體物,以情抒懷,將感覺作為把握詩歌世界對象的基本方式
第四節 詩人的個性心理影響了選擇,但也是詩人創作選擇的契機
第八章 個體隱秘的存在與群體話語的一致
第一節 詩歌抒寫存在於母體與客體間,並努力最大化地構建這個空間
第二節 表現未知而神秘世界中的情感訴求與牧歌式的家園夢想
第三節 詩歌語言符號和象態符號的編碼──意象的設置與構建
第九章 在理想與浪漫的追尋裏心總是悲涼
第一節 心靈裏無限的渴求總攙和著無盡的悲涼
第二節 夢境中尋找溫馨的慰藉卻總是寂寞
第三節 狹小情感世界的深邃與風采
第十章 中國當代西南地區民族詩歌創作的現代意識
第一節 現代精神化的物質與神話譜系的重建
第二節 民族文化傳統的重新審視與現代思考
第三節 生命意識的終極叩問與重新發現
第十一章 中國當代西南地區民族詩歌創作的文化解析
第一節 文化作為集體意識的結晶潛藏著一個民族最本質的秘密
第二節 在民族文化的觀照裏傳達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體驗與認知
第三節 尋求東方文化傳統、民族心理構架與現代藝術表現的融合
第十二章 中國當代民族戲劇創作中的象徵主義
第一節 具體的社會與歷史衝突在消失,抽象的是人類普遍的靈魂
第二節 充分表現生命意識與存在的意義,建構起理想化的藝術世界
第三節 以強烈的對抗意識表現人生的虛無與荒誕,表達超驗的心靈感應
第十三章 雙重意識形態語境下的當代民族報告文學寫作
第一節 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與主體性建構問題
第二節 雙重意識形態語境與少數民族報告文學寫作
第三節 少數民族報告文學文本中的雙重意識形態及其表現
第十四章 中國當代西部民族散文的意識流手法
第一節 向內轉:靈魂的書寫與生命的喟歎
第二節 無定型:情緒的喧嘩與意識的流動
第三節 新語體:語言的靈動與結構的自由
參考文獻
後記
國內外名家述評涂鴻著作
序言
導論 獨語與對話
第一節「獨語」是自在自為的民族文學言說方式的存在形態
第二節 只要有文化接觸就有文化移動和文化交流的歷史景觀
第三節 建構當代民族文學精神獲得在場性參與談論的資格
第一章 中國當代民族作家現代主義藝術書寫的語言傳達範式
第一節 以「反常化」的姿態重構語言並創造新的語言形式
第二節 以「斷裂」的語言方式營造氛圍為歧義提供存在的條件
第三節 以「陌生化」的策略使語言由再現走向表現
第二章 民族精神的蘊涵與詩的再生
第一節 作品的表述擺脫了工具地位走向表現與傳達語體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