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篇文字,甚至是每一個文句,都發自一個孤獨者兼追尋者的心靈
它使我們看到了一個真正屬於當代的年輕學子的博大、
沉鬱、苦悶而倔強的心靈
我注意到文集中出現頻率較高的一些辭彙:荒原、孤獨、苦悶、憂患……
我在想,為何一個風華正茂的年輕學子的心裡藏有這麼多的悲涼?
我注意到文集中反覆提到的一些名字:叔本華、尼采、克爾凱郭爾、杜斯妥耶夫斯基、海德格爾……
我在想,為何一個生長在正在實現偉大復興的國度的年輕學子偏偏對存在主義之類的西方哲學感興趣?
我還注意到文集中處處流溢著的宗教情結,對個體意識、「十字架」、上帝之愛的呼求與呼喚……
我在想,是什麼驅使一個充滿理想與激情的年輕學子去苦苦追尋冥冥中的力量而不是歷史的邏各斯?
我知道何賢桂不僅僅是他自己,在他身上背負著千百萬人類的苦難,他代表了千百萬人類向這個「荒原」發出了吶喊。但是,我相信他自己也非真正認為他所面對的是完全的荒原,因為如果那樣,他的吶喊便是無味的,徒勞的。既然還有人吶喊,「荒原」就不僅僅是荒原,它必定蘊藏著一種生命,一種力,一線希望。
誰在吶喊?一個不甘落寞的年輕學子在吶喊。這是文集給予我們的敬重的啟示。
─北大哲學系教授 閻國忠
作者簡介
何賢桂
文化研究者、親子教育家、心理諮詢師。研究領域橫跨現當代文學、民國歷史、教育、哲學等,文章散見於《中國教育報》、《大公報》、《世界日報》、《讀者》等報刊,著有《陪孩子一起快樂成長──父母與老師的溝通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