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說
在談「類型研究」之前,首先必須對什麼是「故事類型」,有清晰的定義及說明:
所謂「故事類型」是指故事內容中以主角人物為中心之一連串遭遇問題解決問題,並進而推展故事內容的過程發展型態。所以「故事類型」是以主角性質及主角之動作性質為中心。而同一個故事過程發展型態,須有三個以上(含三個)的不同說法才能成型,所以同一個「故事類型」中,主角人物只要性質相同(例如:被後母欺凌的女孩),他可以是美國人,也可以是中國人;他可以叫做「辛德瑞拉」,也可以叫做「春美」;而以動作為中心的「情節單元」,只要性質相似(例如:遇到「神奇的幫助者」)它可以是「魚蝦補洞」,也可以是「鳥雀分穀」,所以同一個「故事類型」的故事,並不須要有完全相同的「情節單元」,或同一姓名身分的主角。
例如「灰姑娘」的故事,就是「故事類型」中相當被人所熟悉的基型,故事的內容過程是:後母出難題給女孩(如破桶挑水、分開穀豆、織布等)→難題解決(因得到魚蝦、鳥、或織女的幫助而解決)→參加宴會→掉鞋→成婚。在這個「故事類型」中,同位的「情節單元」是可以改換的(如「破桶提水」的難題式「情節單元」,便可換成在短時間內「分開豆穀」的「情節單元」),所以同一個「故事類型」便可在不同的國度、不同的風俗民情下,因運用不同的「情節單元」而產生各種不同說法的「灰姑娘」了 。
由此可見,「故事類型」以故事結構為依歸,而故事結構則是故事「情節單元 」(motif)的組織與進行方式的呈現,某一故事類型,為何會將某一些情節單元混合、串接在一起,總遵循著某種邏輯,或者含某種文化信息與特殊意趣,或者是社會生活的折射,或者受文學傳統與審美情趣的制約,在隱含的敘述邏輯中融合了民眾深沉的文化心理、豐富的藝術智慧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因此,在民間故事的研究中,「類型研究」是很能探究故事核心價值的方式之一,這是本書在進行中彰民間故事研究時,何以要從類型研究這個角度切入的重要原因。
類型研究的主要特點是把同一故事的多種異文集合起來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既可以從「大同」中看出它們共有的情節單元、思想文化內涵及藝術情趣等等,展現出故事的原型,在廣闊的時空背景下探索民間故事的生活史,也就是故事的發生、傳承、演變的情況;也可以從「小異」之處看出不同文本的地域色彩以及講述人的個性風格等等。能清晰呈現與詮釋這些「大同」與「小異」所顯現的意義,則是本研究之目的。
從事類型研究的第一步,便是必須將民間故事的文本歸入適當的「故事類型」,並給予正確的類型編號。因此,適切的分類,則成為研究論述之前的基礎工作。本研究所使用的故事分類法,是屬於AT分類系統。所謂AT分類系統,是由芬蘭學者阿爾奈教授(Antti Aarne)創始,他所著作的《The Types of the Folktale》(Helsinki, 1961)(《民間故事類型》)一書,後來由美國學者湯普遜教授(Stith Thompson)加以增定再版發揚光大,AT系統的代稱,取的便是這兩位學者之姓氏的第一個英文字母。
這個系統,因最初阿爾奈在完成了故事類型的編製後,便倡導各國各民族的故事都能用同一種分類和編號,他的呼籲也得到了支持,因而由阿爾奈和湯普遜兩人合訂的《The Types of the Folktale 》,也就在西方各國,廣為從事民間故事之類型分類與研究的學者所使用。
第一個將中國民間故事用AT分類法分類,並以AT分類系統把中國民間故事介紹給西方學者的是丁乃通教授;他以英文撰寫的《A Type Index of Chinese Folktales》(《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往後敘述簡稱為丁的《索引》)一書,於1978年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出版,於1986年被翻譯成中文 ,重新在中國出版。於是,AT分類法也透過丁乃通教授,首度被引入了中華文化區。
在丁書出版之後,大陸各地區的民間文學普查工作仍持續不斷進行,因此,大陸各民族、各省分的民間故事文本也就更豐富了起來。金榮華教授,因為教授民間文學課程,想要有適當的教材以供介紹AT分類,便取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四川、浙江、陝西三個省卷本,纂成《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類型索引(一)》,後來又取北京、吉林、遼寧、福建四個省市卷本編纂第二冊。
於退休之後,以上述二書為底,大量擴充材料(如取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中華民族故事大系》的文本),並且增加外國故事之已經譯成漢文出版者,建型歸類,彙成一編,名為《民間故事類型索引 》(往後敘述簡稱為金的《索引》),於2007年出版。
民國80年代起,臺灣各縣市政府,也相繼委託學者專家,進行區域性的民間文學普查工作,歷經近二十年的累積蒐集,也有相當可觀的成績,各縣市政府,總共出版了超過一百多冊的民間文學集。胡萬川教授便以此為主要文本,加上日治時期以來所出版的相關的民間文學集,也以AT系統,編纂了《台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 》(往後敘述簡稱為胡的《索引》)一書,於2008年出版。
就故事類型的AT分類系統而言,丁乃通的《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金榮華的《民間故事類型索引》、胡萬川的《台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這三部書為兩岸之間尋找同一類型故事的不同異本,提供了方便的指引。所以,這三部書可以說是中華文化區裡,民間故事的重要索引工具書,當然也是筆者從事此一區域性類型研究的基礎工具書。
這三部索引工具書,雖都屬AT分類系統,然而,因受作者在當初編纂索引時,其目的與希望有所不同,致使這三部書的AT編碼有所差異,甚至編碼之後的標目內容也有所不同,所以當你蒐集或閱讀完一組故事群,也要依AT系統,給予適當的AT編碼時,卻會發現:有些AT編號,在這三部索引書目裡是有出入的。
舉例而言,「白賊七」的故事群,是一個多騙局的複合類型故事,也就是說,這一個故事常不是單一故事類型而已,若依金榮華《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則「白賊七」的故事是1539【騙人的傳家寶】+1635A【惡作劇者兩頭騙人 被騙者虛驚一場】+1535【死裡逃生連環騙】+330A【計敗閻王(龍王)】。
(當然不是所有白賊七的文本,上述的每一個類型都全部包含),所以,依金書的編纂,在上述的幾個編碼下,都會列有「白賊七」這個故事文本。但若依胡萬川《台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一書,則會發現上述的330A、1535、1539及1635A等類型編碼,在此書中並不存在,而「白賊七」的故事文本,最主要出現在此書1530***【小販(或其他)受騙吃苦】及1635A*【虛驚】的編碼下。
有這樣的出入,除了文本的簡繁不一,最重要的是這三部索引之編碼與類目時有不同,因此,便不得不對原AT分類法的分類方式和架構、以及這三書使用AT編碼的特點,重新做一番瞭解,以明白其造成差異的原因,進而能更準確地將所要研討的文本歸入適切的AT編碼,並依此得出更適切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