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四卷文集爲國際知名學者張隆溪教授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今所出版重要中文著述的集合,囊括了張隆溪教授所有具有代表性的學術研究觀點。
本卷含《一轂集》一書
本書特色
國際知名學者張隆溪首部集結各重要著述的全集。
作者簡介:
張隆溪,1947年出生於四川成都。哈佛大學博士。曾執教於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2006至2009年任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2009年受瑞典皇家人文、歷史及考古學院聘認為唯一的中國籍院士。現任香港城市大學比較文學與翻譯學講座教授。
章節試閱
一九七八-一九八一紀事
一九七七年全國恢復高考是文革後一場極大的變動,可以說是改革開放三十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起始。我雖然只有中學畢業的學歷,但在下鄉三年和在工廠工作五年的時間裏,一直沒有放棄自學,也在關鍵時刻因為偶然機緣,得到不少人幫助,找到許多書來讀,所以恢復高考時,我直接參加了研究生考試,經過在本地初試和在北大複試,最後以總分第一名成績,在一九七八年作為文革後第一屆研究生進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跟從楊周翰教授專攻莎士比亞和伊莉莎白時代的英國文學。那時中國還沒有設立博士學位,所以我們是碩士研究生,但那時候帶研究生的都是學養深厚的老一代學者,在西語系就有朱光潛、楊周翰、李賦寧、趙蘿蕤、田德望等好幾位著名教授,他們對年輕人十分關愛,我們對老先生們也由衷敬佩,於是師生之間形成十分密切的關係。比較起自學之艱苦,北大提供了在全國說來最好的學習條件。在鄉下和在工廠裏自學,那是用深夜和偷來、擠出來的時間讀書,做了北大的研究生,讀書思考和研究寫作就成為自己的專業,有了更明確的目的。在北大不僅有老教授們教我們讀書思考,還有外籍教員,教我們美國小說和英語寫作。北大圖書館藏書豐富,碩士三年的學習有很扎實的訓練,要自己獨立研究,寫一篇有內容的碩士論文,通過答辯才可以畢業。記得我的碩士論文答辯時,除李賦寧、楊周翰兩位北大教授外,還請了北外的王佐良教授,社科院的卞之琳教授和中央戲劇學院的廖可兌教授參加,系裏許多老師和同學都來旁聽觀察。我那篇碩士論文討論莎士比亞悲劇,用英文寫成,後來全文發表在英文版的《中國社會科學》一九八二年第三期;楊周翰先生覺得我應該把開頭部分用中文寫出來發表,於是我自己把那部分譯成中文,發表在中文版的《中國社會科學》一九八二年第三期。在北大三年的學習,為我後來的學術生涯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我在到北大之前,已開始嘗試寫文章。在文革還沒有結束的時候,寫了一篇評論丹麥作家安徒生的論文,認為安徒生童話並不僅僅是為兒童寫的故事,而是充滿深意和浪漫時代詩人性情的傑作。那篇文章曾在我的中學同學和一些朋友間傳閱,但在那時不可能有機會發表,這稿子現在早已不知去向了。一九七八年初,我在《社會科學戰線》上讀到徐朔方先生討論湯顯祖與莎士比亞的論文,覺得有不少地方都值得進一步探討,就寫了一篇文章與徐先生商榷。初稿寫成之後,恰好到了北大,我認識了朱光潛先生,就把稿子交給他,請他審閱。朱先生不僅把我這個剛進校的學生的習作仔細讀了一遍,而且給我寫了數頁紙的意見,對我表示支持和鼓勵,也給我提出一些改進建議。我把那篇文章寄給《社會科學戰線》,但未能在那份雜誌上發表,而是刊在一九七九年長春出版的一本《文藝學研究論叢》上。當年完全沒有收集書信文稿的意識,朱先生給我寫的那幾頁意見,竟沒有保存下來,現在回想起來,實在可惜。
一九八○年六月,一個偶然機緣使我得以見到錢鍾書先生,而由談論加拿大批評家弗萊名著《批評的解剖》而得到錢先生賞識,後來時常和他見面,並有許多書信往來,得到他很多教誨和幫助。我有《懷念錢鍾書先生》一文,記述與錢先生見面情形頗詳,已收在《走出文化的封閉圈》一書裏。收在本書裏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對弗萊批評理論的評論,一九八○年發表在《外國文學研究》第四期上。當年與錢先生見面時能夠談出對弗萊的一點意見,就是因為已經寫好這篇文章,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從一九七八到一九八一,在北大讀碩士三年,在老先生們的教導下,在和同學們的互相砥礪中,在知識上有明顯的增長和進步,成為後來我走向學術之路一個重要的起點。
一九七八-一九八一紀事
一九七七年全國恢復高考是文革後一場極大的變動,可以說是改革開放三十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起始。我雖然只有中學畢業的學歷,但在下鄉三年和在工廠工作五年的時間裏,一直沒有放棄自學,也在關鍵時刻因為偶然機緣,得到不少人幫助,找到許多書來讀,所以恢復高考時,我直接參加了研究生考試,經過在本地初試和在北大複試,最後以總分第一名成績,在一九七八年作為文革後第一屆研究生進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跟從楊周翰教授專攻莎士比亞和伊莉莎白時代的英國文學。那時中國還沒有設立博士學位,所以我們是碩士研究生...
作者序
《一轂集》前言
我在本書回憶文革後參加研究生考試的文章裏說,回想起當年,我們這一代人生活當中的變化「幾乎有恍若隔世之感」。這一點沒有誇張。我
們經歷過文革,也見證了文革結束後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史,就在這三十年裏,中國由一個極為貧窮、封閉,而且長期陷入瘋狂內鬥的苛酷而亢奮的狀態,逐漸回復到較為正常的狀態。那不過是讓每個人做自己的事的狀態,學生上學,農民種田,工人做工,如是而已。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面臨的問題,我們現在絕非處在一個理想狀態,各種問題和困難仍然困擾著我們每個人和我們周圍的社會環境,社會上各種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很多,也有不少事令人憤恨、煩惱。但回首望去,無論我們的個人生活還是社會生活,中國近三十年來都有極大變化,大體上在向好的方向發展。我隨時記得三十多年前我和我同時代大多數人的生活是何等困窘、閉塞、單調而且壓抑,於是也就有一個比較的基礎,也因此而對生活總是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
就我個人而言,所謂「隔世之感」還有一件頗有點奇特的往事,也許可以做一個恰當的注腳。文革之後,我在一九七八年進入北京大學讀碩士,一九八三年去美國,在哈佛大學讀博士。八七年開始寫博士論文時,也同時在哈佛教二年級大學生必修的文學課。那時中國留學生大多在東亞
系任助教,我卻在「文學專修課程」(Literature Concentration)教課,由我自己設計課程內容和大綱,教的是主修西方文學的學生進入專業內容時的必修課。在學期快結束時的某日,我給學生們交來的期末論文評分。他們的論文內容各不相同,有人討論保羅‧策蘭(Paul Celan)的詩歌,有人談論托多洛夫(Tsvetan Todorov)的怪異故事(the fantastic)理論,還有人熱衷於評析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後現代創作,大家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題目,各自盡力去分析文本,作理論的探討。這些論文雖然只是大學生的作業,卻寫得很認真,有好幾篇相當不錯。這也是我教學的成果,自己覺得很滿意。讀完這些文章後已是深夜,我也很快就沉沉睡去。突然間我進入夢境,覺得自己回到了四川德昌茨達山區的鄉下,身上穿著那件透著汗漬和鹽霜的藍布襯衫和短褲,腳上套一雙破膠鞋,正走在田間的小路上。在田裏薅秧的農民們都抬頭望著我,生產隊的趙隊長面有慍色,質問我說:「你這麼久沒有出工,跑到哪兒去了?」我心裏突然一沉,嘴裏卻說不出話來。我也知道自己很久沒有出工了,可是無論如何,就是想不起自己到哪兒去了,為什麼沒有出工。一急之下,突然驚醒,才發現自己睡在哈佛大學的公寓裏。這個奇怪的夢一直縈繞在腦際,從此也永遠記得這個夢。佛洛伊德的名著《釋夢》有一段講到矛盾事物在夢中的情形說:「夢處理各種矛盾事物之方式頗值得注意。簡單說來就是棄之不顧。就夢而言,似乎就沒有『不』這個字。夢往往喜歡把矛盾事物連接為一個統一體,或者把它們表現為同一個東西。」按佛洛伊德的看法,夢裏沒有什麼不可調和的矛盾,哪怕在邏輯上全然齟齬抵觸的東西,都可以連在一起,統為一體。換言之,夢裏不會有什麼不可溝通的「隔世」。然而起碼就我自己那個夢而言,佛洛伊德的理論卻並不正確,因為在那個夢境裏,當時的我和文革中在鄉下的我,似乎處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兩者之間竟然在夢裏也無法連接起來。
復旦大學出版社組織編輯一套三十年文集,使我有機會不僅回顧以往,而且從自己所寫的文字中去看這三十年來的變化。不過歷年來寫的文章,有些已經收集在三聯出版的《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走出文化的封閉圈》和復旦出版的《中西文化研究十論》等書裏,這次結集,凡已出現在那幾本書裏的,就不在此書裏重複出現。我把尚未結集的文章,選出三十篇來,按時間先後大致編為一集。我一九八三年去美國,後來長期在加州大學工作,到香港也仍然多用英文寫作,這麼多年來,出版了四部英文書,還有很多英文論文在歐美的學術刊物上發表。這些英文的文字當然都不能收集在這部文集裏,所以這本書並不能把三十年來所寫文章都收集起來,按年編排。從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末,當中空了一大段,只是近十多年到香港工作以來,中文寫作才稍多一點積累。因此收進此書的文章,一大半都是近十年所寫。不過這些文章也畢竟有如雪泥鴻爪,能斷斷續續標示出在人生旅途中走過的路徑,留下的印跡。
此文集雖然不是三十年每年都有一篇文章,最後選擇收進集子裏的,卻恰好是三十篇的總數。《老子》十一章云:「三十輻,共一轂,當其
無,有車之用。」我借用老子所講三十之數以及有、無的道理,就把本書題為《一轂集》。
二○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一轂集》前言
我在本書回憶文革後參加研究生考試的文章裏說,回想起當年,我們這一代人生活當中的變化「幾乎有恍若隔世之感」。這一點沒有誇張。我
們經歷過文革,也見證了文革結束後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歷史,就在這三十年裏,中國由一個極為貧窮、封閉,而且長期陷入瘋狂內鬥的苛酷而亢奮的狀態,逐漸回復到較為正常的狀態。那不過是讓每個人做自己的事的狀態,學生上學,農民種田,工人做工,如是而已。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面臨的問題,我們現在絕非處在一個理想狀態,各種問題和困難仍然困擾著我們每個人和我們周圍的社會環境,社會上各...
目錄
《一轂集》前言
一九七八-一九八一紀事
弗萊的批評理論
論夏洛克
一九八一-一九八三紀事
悲劇與死亡:莎士比亞悲劇研究
評《英國文學史綱》
詩無達詁
一九八三-一九九八紀事
佛洛伊德的循環:從科學到闡釋藝術
一九九八-二○○○紀事
翻譯與文化理解
二○○○-二○○五紀事
閒話康橋
哈佛雜憶
理性對話的可能:讀《信仰或非信仰》感言
諷寓
有學術的思想,有思想的學術:王元化先生著作讀後隨筆
馬可波羅時代歐洲人對東方的認識
二○○五-二○○八紀事
走近那不勒斯的哲人:論維柯對歷史哲學和文學批評的貢獻
錦里讀書記
生命的轉捩點:回憶文革後的高考
中國古代的類比思想
記與德國闡釋學大師伽達默的交談
從晚清到五四:魯迅論「洋化」與改革
文學理論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論《失樂園》
現實的提升:伽達默論藝術在我們時代的意義
現代藝術與美的觀念:黑格爾美學的一個啟示
廬山面目:論研究視野和模式的重要性
記憶、歷史、文學
二○○八-二○一○紀事
約翰‧韋布的中國想像與復辟時代英國政治
北歐記行
與王爾德的文字緣
中西交匯與錢鍾書的治學方法:紀念錢鍾書先生百年誕辰
對文學價值的信念:悼念弗蘭克‧凱慕德
《一轂集》前言
一九七八-一九八一紀事
弗萊的批評理論
論夏洛克
一九八一-一九八三紀事
悲劇與死亡:莎士比亞悲劇研究
評《英國文學史綱》
詩無達詁
一九八三-一九九八紀事
佛洛伊德的循環:從科學到闡釋藝術
一九九八-二○○○紀事
翻譯與文化理解
二○○○-二○○五紀事
閒話康橋
哈佛雜憶
理性對話的可能:讀《信仰或非信仰》感言
諷寓
有學術的思想,有思想的學術:王元化先生著作讀後隨筆
馬可波羅時代歐洲人對東方的認識
二○○五-二○○八紀事
走近那不勒斯的哲人:論維柯對歷史哲學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