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台灣除了閩、客、外省及原住民四大族群,來台外籍配偶人數已近四十七萬人,在台工作的外籍勞工也達四十四萬人。多元族群,包含了「多元」及「族群」兩個概念,其中多元指的是尊重差異,讓各種不同的聲音、看法與價值觀得以展現,而多元文化則指抱持不同世界觀、操持不同的語言及擁有不同的生活風格等,都代表著不同的文化,多元族群中的分析焦點是擁有特定文化的群體。因此,族群社會工作的內涵便在理解各群體之不同的社會身分與主體位置,進而希望透過行動以改變社會的不公結構,讓各族群得以共存共榮。
二十世紀七○年代以來,在原住民及新住民爭取公民權利的倡議下,社會逐漸了解族群差異的存在及身分認同問題的重要性。加以全球化發展,多元族群逐漸興起,全球化帶來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關係趨於密切。面對二十一世紀,全球社會呈現多元族群蓬勃的景象。社會工作必須由更寬廣的視野、角度來服務各種不同群體的需求,多元族群的價值與行為模式,是我們在判斷案主需求與資源分配,不可欠缺的前提。在社會工作發展過程中,「族群社會工作」,重視「落實尊重差異認同,提升改善以有助少數群體社會發展的環境架構」。「族群社會工作」領域的知識、技能和實施架構,必須在具體的社會文化脈絡下,進行探索和積累,才可望得以達到適切和實用的功能。
多元族群社會是一個具備多元文化思維(Multiculturalism)的社會,不僅是一種教育哲學的思考,也同時兼具文化價值或行動策略,而族群社會工作則反映出多元文化社會對種族與文化的包容性,並反映在社會化機構中。由於歷史因素與社會發展,台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在這個美麗之島,有著不同的族群、宗教、語言,發展出多元文化、多元族群。從族群社會工作的觀點強調我們對於各種不同的文化內涵,應給予肯定、尊重,甚至能相互欣賞和學習,方能把台灣建設成一個敦厚和諧的社會。台灣目前有多個種族族群:一、客家系族群,二、福佬系族群,三、原住民族群,四、大陸系族群,五、新住民族群;由於到台灣島上的時間先後有別,聚落生活差異;但大多屬於漢族。各個系統內又有不同的族群文化,如原住民有十三族之分,各族群文化又有區域性的不同,形成多元文化的風貌。(李明政,2003)
隨著全球化之後,將會因為族群、環境、社區的多樣性增加,產生更多元的文化,這種多元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助力。族群的多樣性可促成群體互動與共存,藉助多元族群形成一種合理的和諧態度以共同生活;因此文化差異的認知,可能對社會互動帶來積極的助益。台灣是個多元族群的社會,對於少數民族的保護及其發展,與整體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何發揮多元族群社會的優勢,建構平等發展、共存共榮的族群關係,關係著社會脈動。因此,融合社會中的族群關係,以達到扶助弱勢與和諧互利,是族群社會工作的核心議題。
文化是人類活動的累積,每個族群都有其文化特點。隨著全球化的浪潮,文化間的衝擊是無可避免的,不論是在目前新住民人數遽增的台灣,甚至世界各國,多元文化素養已是社會工作的重要課題。英國學者Lynch(1983)認為族群社會工作的目標,在尊重自己與尊重他人,建立一個友善與尊重的社會,而不是一個衝突、歧視的生活。「族群社會工作」作為助人專業的一項領域,已是社會的發展趨勢。台灣是個移民社會,歷史長河,不同族群的人,先後到來,灌溉出這塊島嶼豐富與旺盛的生命力。但因族群、國籍、地域造成的偏見與歧視,卻從未消失過。族群社會工作的理念,在於肯定人的價值,重視個人潛能的發展,使每個人不但能珍惜自己族群的文化,也能欣賞並尊重各族群文化與世界不同的族群。這種多元族群的社會觀主要是承認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差異,而這些差異都應該獲得肯定與尊重。原住民、早住民、現住民、新住民間有族群文化差異,這些並無礙於立基社會命運共同體的建構。族群社會工作須以多元文化的觀點,尊重各族群的文化傳統價值,求取社會和諧共存的目標,使新住民能肯定自我,使新住民能安身立命,讓台灣的社會、文化更加多元,永遠生生不息。
「族群社會工作」在面對全球化所帶來的跨國人口流動現象,對社會工作者在實踐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過程可能的影響,進而反思社會工作人員在實務工作過程應有的態度、立場與角色。本書以英國學者T. H. Marshall所提出的公民權概念,檢視我國多元族群現象與作為,進而思索社會工作所期望建構的生活共同體社會,以實踐社會公義(social justice),期能裨益未來新住民的政策與相關措施的發展內涵與趨勢。爰此,於所服務的敏惠醫護管理專科學校於一○一年國慶日揭牌成立「新住民家政教育推廣中心」,以服務社區中新住民,落實 中山先生所倡議的「五族共和」的族群融合。有鑑於新住民子弟就學比例的增加,著手成立「新住民資源教室」,以期建構族群和諧的友善校園。就此專業領域的倡議和借鑑,乃蒐集相關資料撰述《族群社會工作》。誠如,社會工作著眼的為社會實踐,期望能拋磚引玉引發更多專業探討、關懷與行動,有助導引並提升我國族群社會工作的實務運作,使「多元族群友善社會」具體的體現。感謝秀威數位出版公司及實踐大學出版組的玉成,方能完成這本著作。知識分子常以「金石之業」、「擲地有聲」,以形容對論著的期許,本書距離該目標不知凡幾,唯因忝列杏壇,雖自忖所學有限,腹笥甚儉,然常以先進師長的著作等身,為效尤的典範,乃不辭揣陋,敝帚呈現,尚祈教育先進及諸讀者不吝賜正。
葉至誠 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