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結崑曲研究權威吳新雷近十五年發表的崑曲論文,包括崑山腔形成發展的歷史考證,崑曲名劇的賞析,《牡丹亭》、《長生殿》等工尺譜的研究,對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評論,與白先勇的對談,當今崑曲藝術傳承與發揚的展望等,鑒古觀今,深廣而多新見。
作者也發現了一些新史料並精審考訂,如〈明刻本《樂府紅珊》和《樂府名詞》中的魏良輔曲論〉、〈崑曲折子戲和《霓裳文藝全譜》初探〉、〈《紫釵記》的傳譜形態及臺本工尺譜的新發現、《牡丹亭》臺本〈道場〉和〈魂遊〉的探究〉、〈論玉山雅集在昆山腔形成中的聲藝融合作用〉諸篇,識見精微,甚有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吳新雷
江蘇江陰人,1933年生。1955年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畢業,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專長為文學史、戲曲史、崑劇學和紅學。曾任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常務副主編。
發表論文兩百多篇,出版專書《曹雪芹》、《中國戲曲史論》、《二十世紀前期崑曲研究》、《吳新雷崑曲論集》、《兩宋文學史》(合著)、《曹雪芹江南家世從考》(合著)、《元散曲經典》(合著)等十多種,並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中國崑曲藝術》和高等學校教材《崑曲藝術概論》等。
章節試閱
崑劇原稱崑曲、崑腔,發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地區,明代嘉靖年間經過魏良輔革新後,以蘇州為中心傳播於全國各地,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藝術傳統的戲曲形態。它的唱腔清柔婉轉,優美動聽,表演藝術載歌載舞,高雅精湛。劇本創作名家輩出,富有文學價值,產生了梁辰魚《浣沙記》、湯顯祖《牡丹亭》、李玉《清忠譜》、朱素臣《十五貫》、洪昇《長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等傳奇傑作,在中國戲劇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關於崑劇的研究,明清兩代雖有不少論著出現,但都局限於曲本位,不夠全面。進入二十世紀以後,戲劇觀和價值觀不斷更新,學者們認識到崑劇是綜合藝術,研究範圍除了文學音律之外,還應包括唱念做打的舞臺藝術在內。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政策的推動下,崑劇獲得了新發展,學術研究的新成果也就連續湧現。特別是八十年代有三部崑劇專史出版,九十年代編出了《上海崑劇志》和崑劇辭書,令人振奮。現將近百年來崑劇作為綜合藝術的研究情況(大範圍的戲曲史作家作品研究不在內),分期概述如下。
前半世紀的專家和著述
清末民初,崑曲在全國範圍內已趨衰落,但在北京、天津、江蘇、浙江等地還有崑班演出,蘇州則有大章班、大雅班、鴻福班、全福班等延續餘脈。所以,南北各地仍有眾多的觀眾,曲友為崑曲盡力的研究工作仍在展開。一九一三年,貴州息峰人姚華任教北京朝陽大學時,在《庸言》雜誌卷一第十四期和十五期發表了〈菉猗室曲話〉和〈曲海一勺〉,竭力推崇崑曲,認為它是「治世之音」,「故選樂於今,必以崑曲為主」。一九一七年,江蘇如皋人冒廣生在溫州任職海關監督時,曾為溫州崑班營建戲臺,並撰寫論文〈戲言〉(《冒鶴亭詞曲論文集》)說:「溫州戲十九尚仍崑腔」,評論老藝人「所演〈別弟〉、〈觀燈〉、〈勢利〉和《十五貫》全本,皆有神彩」。蘇州是崑曲的大本營,繼晚清四大崑班之後,一九二一年又創辦了「崑劇傳習所」,培養了一批「傳字輩」藝員,演出於上海和杭、嘉、湖一帶。在這種藝術傳統的薰陶下,蘇州曲友中湧現了兩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專家。一位是曲學大師吳梅,另一位是律譜專家王季烈。
崑劇原稱崑曲、崑腔,發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地區,明代嘉靖年間經過魏良輔革新後,以蘇州為中心傳播於全國各地,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藝術傳統的戲曲形態。它的唱腔清柔婉轉,優美動聽,表演藝術載歌載舞,高雅精湛。劇本創作名家輩出,富有文學價值,產生了梁辰魚《浣沙記》、湯顯祖《牡丹亭》、李玉《清忠譜》、朱素臣《十五貫》、洪昇《長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等傳奇傑作,在中國戲劇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關於崑劇的研究,明清兩代雖有不少論著出現,但都局限於曲本位,不夠全面。進入二十世紀以後,戲劇觀和價值觀不...
作者序
崑曲研究新集 題序
在臺灣大學曾永羲教授主編的《國家戲曲研究叢書》第七輯中,有一本他為我定名的《吳新雷崑曲論集》,那是我遴選二○○六年以前的拙作編成的。該書於二○○九年出版後,想不到竟博得中央大學洪惟助教授的稱許,而且在他主編的《崑曲叢書》中也要為我出書,他認為二○○六年以來我發表的一系列新作很值得再結為新集。我知道,曾先生和洪先生是臺灣推廣崑曲藝術具有組合性的傑出代表。他倆最大的功德是在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和文建會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共同策劃,共同主辦了六屆「臺灣崑曲傳習計畫(傳習班)」,培養了大批寶島的崑曲傳承者和接班人;他倆又結伴奔忙於海峽兩岸,到大陸各崑劇院團錄製了二百多個崑劇經典劇碼的音像片,為崑曲藝術的發揚光大作出了重大貢獻。恰巧他倆都是我的好友,在各自主編的叢書中都給我分惠學術園地。曾先生給我出書後,洪先生也給我出一本新集,承蒙他倆的厚愛,我真是永世感念的呵!
這部《崑曲研究新集》共收錄拙作二十九篇,主要是二○○六年以來的新作,也適當補選了一些之前的論述。為了結構分層起見,輯為七檔,基本上每輯四篇,長短不拘,大致是性質相近或內容相關的文章歸在一起。文末附記原載書刊的出處,以便讀者查考。
第一輯收錄崑曲研究史的回顧性文存,有大範圍的百年回顧,也有小範圍的六十年回顧。第二輯考證了魏良輔《南詞引正》關於元末崑山腔原創歌手顧堅與玉山雅集主人顧瑛「為友」的歷史情況,辨析《樂府紅珊》和《樂府名詞》卷首也載有《南詞引正》的條文。另外,又從吳梅曲學論及吳梅弟子錢南揚校注《南詞引正》的前因後果。第三輯對南戲與傳奇的分界作了考釋,對南戲《琵琶記‧吃糠》和傳奇《牡丹亭‧遊園》作了賞析,對《桃花扇傳奇》的批語作了研討。第四輯論及程硯秋的崑曲淵源及其玉霜簃藏曲的最終歸屬,又論及馬得的崑曲畫集,並談論了崑曲理論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第五輯專論白先勇策劃的崑劇「青春版《牡丹亭》」的藝術成就及赴美巡演的現實盛況,並輯入訪美參加學術研討會期間採訪白先勇的對話錄〈中國和美國:全球化時代崑曲的發展〉。第六輯收錄了為訪美參加柏克萊加州大學所辦「崑曲音樂專題討論」提交的論文〈《牡丹亭》崑曲工尺譜全印本的探究〉,又論及《牡丹亭‧道場》和道家樂曲與崑曲的關係,考證了《紫釵記》的傳譜形態和新發現的臺本工尺譜。第七輯論及《長生殿》的工尺譜,考述了身段譜《審音鑒古錄》的兩種版本、梳理了折子戲選集《霓裳新詠譜》和《霓裳文藝全譜》所選舞臺流行劇碼的情況,其中涉及的文獻史料珍品,盡可能附載一些書影圖片,以資參考。
本書中近二十篇文稿是應邀參加各種學術研討會提交的專論,如〈《桃花扇》批語發微〉是二○○二年十一月為赴復旦大學參加「中國文學評點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而作,〈關於崑曲《霓裳新詠譜》的兩種抄本〉是二○○六年七月為赴蘇州大學參加「中國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而作,〈崑曲折子戲選集《霓裳文藝全譜》初探〉是為了二○○七年八月參加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辦的「崑曲與非實物文化傳承國際研討會」而作,〈崑劇青春版《牡丹亭》赴美巡演的多重意義〉是為了二○○七年十月參加香港大學在北京主辦的「面對世界―崑曲與《牡丹亭》國際學術研討會」而作,〈《紫釵記》的傳譜形態及臺本工尺譜的新發現〉是二○○九年五月為赴澳門參加「中國戲曲藝術國際研討會―湯顯祖專題會議」而作,〈錢南揚先生在南京大學喜結碩果的教研之路〉是二○○九年十一月在南京大學為參加「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錢南揚先生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會」而作,〈《牡丹亭》臺本〈道場〉和〈魂遊〉的探究〉是為了二○一○年四月參加上海戲劇學院和上海崑劇團聯辦的「湯顯祖與臨川四夢國際學術研討會」而作。第七輯最後增加的一篇《崑山腔形成期的顧堅與顧瑛》,是為了二○一一年十月參加浙江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和上海大學中國戲曲發展研究中心聯辦的「二○一一杭州‧中國戲曲學術研討會」而作。這都是有了特定任務而努力從事所獲得的一些學術成果,各文或存在不足之處,還望行家惠予指正。
壬辰之春,吳新雷於南京大學文學院
崑曲研究新集 題序
在臺灣大學曾永羲教授主編的《國家戲曲研究叢書》第七輯中,有一本他為我定名的《吳新雷崑曲論集》,那是我遴選二○○六年以前的拙作編成的。該書於二○○九年出版後,想不到竟博得中央大學洪惟助教授的稱許,而且在他主編的《崑曲叢書》中也要為我出書,他認為二○○六年以來我發表的一系列新作很值得再結為新集。我知道,曾先生和洪先生是臺灣推廣崑曲藝術具有組合性的傑出代表。他倆最大的功德是在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和文建會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共同策劃,共同主辦了六屆「臺灣崑曲傳習計畫(傳習班)」,培養了...
目錄
【總序】崑曲叢書第三輯總序/洪惟助
崑曲研究新集 題序/吳新雷
第一輯
關於崑劇研究的世紀回顧
孔尚任和《桃花扇》研究的世紀回顧--為《桃花扇》問世三百周年而作
近三十年來崑曲研究之概略回顧
六十年來江蘇崑曲研究的概略回顧
第二輯
論玉山雅集在崑山腔形成中的聲藝融合作用
明刻本《樂府紅珊》和《樂府名詞》中的魏良輔曲論
吳梅遺稿《霜崖曲話》的發現及探究
為繼承發揚吳梅曲學的優良傳統而努力──錢南揚先生在南京大學喜結碩果的教研之路
第三輯
論宋元南戲與明清傳奇的界說
南戲《琵琶記‧糟糠自厭》(〈吃糠〉)鑒賞
傳奇《牡丹亭‧遊園》鑒賞
《桃花扇》批語發微
第四輯
程硯秋先生的崑曲演唱和曲學成就
花落誰家──程硯秋「玉霜簃藏曲」的最終歸宿
《馬得崑曲畫集》題跋
為崑曲藝術插上發揚光大的翅膀──在國家崑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表彰大會上的講話
第五輯
青春版《牡丹亭》的獨特創意和傑出成就
赴美參加崑曲《牡丹亭》學術研討會的經歷
中國和美國:全球化時代崑曲的發展──採訪白先勇的對話錄
崑劇「青春版《牡丹亭》」訪美巡演的多重意義
第六輯
《牡丹亭》崑曲工尺譜全印本的探究
《牡丹亭》臺本〈道場〉和〈魂遊〉的探究
蘇南道家樂曲與崑曲的關係
《紫釵記》的傳譜形態及臺本工尺譜的新發現
第七輯
關於《長生殿》全本工尺譜的印行本
《審音鑒古錄》的道光刊本和咸豐刊本
關於崑曲《霓裳新詠譜》的兩種抄本
崑曲折子戲選集《霓裳文藝全譜》初探
崑山腔形成期的顧堅與顧瑛
【總序】崑曲叢書第三輯總序/洪惟助
崑曲研究新集 題序/吳新雷
第一輯
關於崑劇研究的世紀回顧
孔尚任和《桃花扇》研究的世紀回顧--為《桃花扇》問世三百周年而作
近三十年來崑曲研究之概略回顧
六十年來江蘇崑曲研究的概略回顧
第二輯
論玉山雅集在崑山腔形成中的聲藝融合作用
明刻本《樂府紅珊》和《樂府名詞》中的魏良輔曲論
吳梅遺稿《霜崖曲話》的發現及探究
為繼承發揚吳梅曲學的優良傳統而努力──錢南揚先生在南京大學喜結碩果的教研之路
第三輯
論宋元南戲與明清傳奇的界說
南戲《琵琶記‧糟糠自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