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研究新集 題序
在臺灣大學曾永羲教授主編的《國家戲曲研究叢書》第七輯中,有一本他為我定名的《吳新雷崑曲論集》,那是我遴選二○○六年以前的拙作編成的。該書於二○○九年出版後,想不到竟博得中央大學洪惟助教授的稱許,而且在他主編的《崑曲叢書》中也要為我出書,他認為二○○六年以來我發表的一系列新作很值得再結為新集。我知道,曾先生和洪先生是臺灣推廣崑曲藝術具有組合性的傑出代表。他倆最大的功德是在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和文建會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共同策劃,共同主辦了六屆「臺灣崑曲傳習計畫(傳習班)」,培養了大批寶島的崑曲傳承者和接班人;他倆又結伴奔忙於海峽兩岸,到大陸各崑劇院團錄製了二百多個崑劇經典劇碼的音像片,為崑曲藝術的發揚光大作出了重大貢獻。恰巧他倆都是我的好友,在各自主編的叢書中都給我分惠學術園地。曾先生給我出書後,洪先生也給我出一本新集,承蒙他倆的厚愛,我真是永世感念的呵!
這部《崑曲研究新集》共收錄拙作二十九篇,主要是二○○六年以來的新作,也適當補選了一些之前的論述。為了結構分層起見,輯為七檔,基本上每輯四篇,長短不拘,大致是性質相近或內容相關的文章歸在一起。文末附記原載書刊的出處,以便讀者查考。
第一輯收錄崑曲研究史的回顧性文存,有大範圍的百年回顧,也有小範圍的六十年回顧。第二輯考證了魏良輔《南詞引正》關於元末崑山腔原創歌手顧堅與玉山雅集主人顧瑛「為友」的歷史情況,辨析《樂府紅珊》和《樂府名詞》卷首也載有《南詞引正》的條文。另外,又從吳梅曲學論及吳梅弟子錢南揚校注《南詞引正》的前因後果。第三輯對南戲與傳奇的分界作了考釋,對南戲《琵琶記‧吃糠》和傳奇《牡丹亭‧遊園》作了賞析,對《桃花扇傳奇》的批語作了研討。第四輯論及程硯秋的崑曲淵源及其玉霜簃藏曲的最終歸屬,又論及馬得的崑曲畫集,並談論了崑曲理論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第五輯專論白先勇策劃的崑劇「青春版《牡丹亭》」的藝術成就及赴美巡演的現實盛況,並輯入訪美參加學術研討會期間採訪白先勇的對話錄〈中國和美國:全球化時代崑曲的發展〉。第六輯收錄了為訪美參加柏克萊加州大學所辦「崑曲音樂專題討論」提交的論文〈《牡丹亭》崑曲工尺譜全印本的探究〉,又論及《牡丹亭‧道場》和道家樂曲與崑曲的關係,考證了《紫釵記》的傳譜形態和新發現的臺本工尺譜。第七輯論及《長生殿》的工尺譜,考述了身段譜《審音鑒古錄》的兩種版本、梳理了折子戲選集《霓裳新詠譜》和《霓裳文藝全譜》所選舞臺流行劇碼的情況,其中涉及的文獻史料珍品,盡可能附載一些書影圖片,以資參考。
本書中近二十篇文稿是應邀參加各種學術研討會提交的專論,如〈《桃花扇》批語發微〉是二○○二年十一月為赴復旦大學參加「中國文學評點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而作,〈關於崑曲《霓裳新詠譜》的兩種抄本〉是二○○六年七月為赴蘇州大學參加「中國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而作,〈崑曲折子戲選集《霓裳文藝全譜》初探〉是為了二○○七年八月參加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辦的「崑曲與非實物文化傳承國際研討會」而作,〈崑劇青春版《牡丹亭》赴美巡演的多重意義〉是為了二○○七年十月參加香港大學在北京主辦的「面對世界―崑曲與《牡丹亭》國際學術研討會」而作,〈《紫釵記》的傳譜形態及臺本工尺譜的新發現〉是二○○九年五月為赴澳門參加「中國戲曲藝術國際研討會―湯顯祖專題會議」而作,〈錢南揚先生在南京大學喜結碩果的教研之路〉是二○○九年十一月在南京大學為參加「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錢南揚先生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會」而作,〈《牡丹亭》臺本〈道場〉和〈魂遊〉的探究〉是為了二○一○年四月參加上海戲劇學院和上海崑劇團聯辦的「湯顯祖與臨川四夢國際學術研討會」而作。第七輯最後增加的一篇《崑山腔形成期的顧堅與顧瑛》,是為了二○一一年十月參加浙江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和上海大學中國戲曲發展研究中心聯辦的「二○一一杭州‧中國戲曲學術研討會」而作。這都是有了特定任務而努力從事所獲得的一些學術成果,各文或存在不足之處,還望行家惠予指正。
壬辰之春,吳新雷於南京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