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書著重研討中國戲曲,但是並不僅限於戲曲,而是跨多個學科、跨多種文化。
2. 具學術原創性,如「中國戲曲源於印度梵劇說」之考證與辨析。
本書著重研討中國戲曲,但是並不僅限於戲曲,而是跨多個學科、跨多種文化。試圖透過種種紛紜複雜的現象,探尋其背後隱含的問題,深究細析,發前人所未見,表現出一種不懈的探索精神和強烈的問題意識。因而,書中諸多學術觀點具有原創性。例如,「中國戲曲源於印度梵劇說」之考證與辨析,關於傳統戲曲的生產方式、師徒傳承的探討,對於中共戲曲改革運動、以及文化大革命緣起的解說等等,均不同於以往之流行觀點。
作者簡介:
孫玫
夏威夷大學戲劇學博士,現為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專任教授。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著有《東西方戲劇縱橫》、《中國戲曲跨文化研究》、《滄海漂泊》(小説)、《中國戲曲跨文化再研究》等,此外發表中文論文數十篇、英文論文十多篇。
章節試閱
在關於中國戲曲起源的種種理論中,有一種可稱之為「梵劇說」。依這一派的觀點,中國戲曲是在印度梵劇的影響下產生的。
迄今所知,最早系統地將中國戲曲和印度梵劇進行比較研究的學者是許地山先生。二十年代,許先生在〈梵劇體例及其在漢劇上底點點滴滴〉 一文中,先用近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考查了中古時代中國與印度、伊朗以及阿拉伯國家在水陸兩方面的交通狀況和西域歌舞輸入中國的情形,然後指出:「中國戲劇變遷底陳跡如果不是因為印度底影響,就可以看作趕巧兩國底情形相符了。」 而後,他從下列各方面來論證他的觀點。
首先,他分別從傀儡戲和皮影戲看印度的影響。許先生認為影戲是從南印度流傳至東南亞,然後到中國。他否定了中國的影戲之源頭可以追溯到漢武帝時代的說法 ,但是,他並未具體闡述他否定此說的理由。而中國的影戲是否為東南亞影戲影響下的產物?這也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例如,美國學者詹姆斯‧布蘭登在《東南亞戲劇》一書中討論東南亞影戲的起源時列出了三種說法:「本土產生說」、「印度傳入說」、「中國傳入說」 。布氏列出的第三種說法和上述許氏的說法正好相反。更有中國學者江玉祥認為:「中國的影戲不是舶來品,它就誕生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裡。……形成時間大約在唐代開元、天寶以後。」
其次,從一種民俗看印度的影響,許先生介紹了印度的一種似戲非戲的「訝羅」(Yatra),即每於節日期間將所祭祀的神的事蹟扮演出來遊行,以鼓為前導。他指出中國南方也有這種風俗,叫做「訝鼓」 ,而在福建叫做「迎閣」,可能是「訝鼓」的轉音。筆者認為,由於佛教傳入中國,印度文化對中國民俗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但是,在運用上述材料來討論印中戲劇關係時,不可避免會遇到難以克服的兩個難點。一是有無比較確鑿的論據來證明訝鼓是從訝羅衍化而來?二是,訝鼓這種民俗活動和戲曲演出之間是何種關係?因為,在歷史上,民俗活動和戲曲演出之間有一種雙向影響的關係。換言之,也存在一種戲曲活動影響民俗的可能性。
在關於中國戲曲起源的種種理論中,有一種可稱之為「梵劇說」。依這一派的觀點,中國戲曲是在印度梵劇的影響下產生的。
迄今所知,最早系統地將中國戲曲和印度梵劇進行比較研究的學者是許地山先生。二十年代,許先生在〈梵劇體例及其在漢劇上底點點滴滴〉 一文中,先用近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考查了中古時代中國與印度、伊朗以及阿拉伯國家在水陸兩方面的交通狀況和西域歌舞輸入中國的情形,然後指出:「中國戲劇變遷底陳跡如果不是因為印度底影響,就可以看作趕巧兩國底情形相符了。」 而後,他從下列各方面來論證他的觀點。
首先,他分別...
作者序
首先,非常感謝韓晗博士。由於他的盛情邀稿,催生了本書的問世。
選編論文集,重新閱讀舊作,特別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文章,仿佛是在同年輕的我對話。面對當年的稚拙,有時不禁汗顏。入選的舊作自然不能代表我現在的觀點,如那篇作於1984年、兩年後正式發表的〈論戲曲的特殊藝術生產方式——演傳統戲〉明顯留有那個時代的印記和侷限。
抱著尊重歷史的態度,收入本書的論文均保留原貌,只作了以下三種更動:一,因統一全書體例所需的技術性處理;二,訂正錯訛之處;三,某些當年編輯未經本人同意所作的改動,而這些改動又違背了本人的原意,例如,〈交匯點還是轉折點——論瓦克坦戈夫〉一文發表時,不知是否因排版困難,該文所有的英文註釋竟然全都未能刊出。同樣,也是因為保留原貌之故,本論文集沒有刪除不同文章中某些相似的文字。對此,敬祈讀者諒解。
之所以從過去數十篇的論文中選出這八篇結集,主要是考慮:將這八篇論文集在一起,可以大略地看出這二十多年來本人所關注的一些學術問題,而這些問題至今仍有繼續探討之意義。本人做研究,喜好從紛紜複雜的現象中發現隱含的問題,而儘量避免去做一些現成的題目。苦在其中,樂也在其中。正因為有一些問題長期縈繞於心,如上述「戲曲的藝術生產方式」,又如「中國戲曲源於印度梵劇說」,所以本人才會不止一次地去探討它們。從作於不同年代、關注同一問題的論文中,讀者不難看出這些年來本人知識結構、思想資源和學術路徑的變化。
本書的副標題——「古今中外戲劇論集」,並非是自詡如何淵博,而是提醒有心購買本論文集的讀者,該書的內容有點駁雜。事實上,這些年來,不管是古代的、現代的,中國的還是外國,只要是和「戲」有關的問題,我都有興趣去關注。仍以上述〈交匯點還是轉折點——論瓦克坦戈夫〉一文為例,選它入集,不僅是因為這是書中唯一一篇專門討論外國戲劇的論文,還因為它涉及二十世紀20年代瓦克坦戈夫導演《杜蘭多公主》之事。近年來,《杜蘭多公主》一劇曾被多次排演,很是熱鬧了一陣子;然而,就我所知,當年瓦克坦戈夫導演《杜蘭多公主》之事卻沒有人再提起,所以,舊事重提,就很有必要了。
首先,非常感謝韓晗博士。由於他的盛情邀稿,催生了本書的問世。
選編論文集,重新閱讀舊作,特別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文章,仿佛是在同年輕的我對話。面對當年的稚拙,有時不禁汗顏。入選的舊作自然不能代表我現在的觀點,如那篇作於1984年、兩年後正式發表的〈論戲曲的特殊藝術生產方式——演傳統戲〉明顯留有那個時代的印記和侷限。
抱著尊重歷史的態度,收入本書的論文均保留原貌,只作了以下三種更動:一,因統一全書體例所需的技術性處理;二,訂正錯訛之處;三,某些當年編輯未經本人同意所作的改動,而這些改動又違背了本人的原意,...
目錄
「秀威文哲叢書」總序 韓晗
自序
第1章 「中國戲曲源於印度梵劇說」考辨
第2章 「中國戲曲源於印度梵劇說」再探討
第3章 論戲曲的特殊藝術生產方式——演傳統戲
第4章 再論亞洲傳統戲劇的生產方式及其現代命運——以崑曲和京劇為討論重點
第5章 二十世紀世界戲劇中的中國戲曲
第6章 現代中國戲曲研究之進程
第7章 政治變遷與藝術轉型──略論新戲曲的形成與發展
第8章 交匯點還是轉折點——論瓦克坦戈夫
參考文獻
「秀威文哲叢書」總序 韓晗
自序
第1章 「中國戲曲源於印度梵劇說」考辨
第2章 「中國戲曲源於印度梵劇說」再探討
第3章 論戲曲的特殊藝術生產方式——演傳統戲
第4章 再論亞洲傳統戲劇的生產方式及其現代命運——以崑曲和京劇為討論重點
第5章 二十世紀世界戲劇中的中國戲曲
第6章 現代中國戲曲研究之進程
第7章 政治變遷與藝術轉型──略論新戲曲的形成與發展
第8章 交匯點還是轉折點——論瓦克坦戈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