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十多年前,我在完成《超越哲學論》一書作為思想大綱之後,隨即完成了《超越形而上與自覺層次》一書;這本以中國哲學為內涵基礎,但以現象學為方法的著作在當時很有幸地受到了影響我生命極為重要的兩位老師的欣賞:韋政通教授與傅偉勳教授。幾乎在這本書出版一週後,我同時成為這兩位在我心中心儀已久的學問家的即門學生。
在很長的一段日子裡,傅先生以親如父子般的情感對待著我,並親自對我的家人表示希望我能永遠走著哲學學者的道路;同時傅先生在不下數百小時的私人討論時間裡,對我說明著他個人對中、西、印、日四大傳統的哲學心得與哲學方法論問題。這段養成對我來說彌足珍貴;而韋政通先生則在中國思想史與自由主義及社會思想史給了我無限的提示與啟發。特別是韋先生在道德見證與人格典範上的再三解明,使得我對學問與世事間,有了超乎年歲上的體認。
而兩位先生共同啟發的最關鍵處,其實正是「中國哲學創造轉化」與「中國哲學原創思想的再生」這二個議題。這或許也是兩位先生成為終生摯友及同時教導我的機緣所在吧!《超越形而上與自覺層次》這本書,其實正是受到傅先生當時甫在三民書局出版的《哲學與宗教》(一、二集):《從西方哲學到禪佛學》及《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以及韋先生在《中國論壇》月刊所主持的思想討論所影響的「創造轉化」與「原創意向」之作品。
在兩位先生的指導下,其後的十年,我不再嘗試構築體系,而轉化對哲學史作細部的理解,這才出現了關於中國思想史的七本著作(分別在1993~1998年出版),以及對大乘佛學與存在主義、解釋學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的研究。
這段看似僅十餘年的研究歷程,對我個人來說卻是血淚斑斑地經過了千迴百折。在上蒼的垂愛下,我總算能渡過生活中各種挑戰而堅守少年時期的志向,以及對兩位老師所開創的道路能有所繼承。然而,傅先生卻在1996年秋天過逝了,在我未曾向他報告這段思想歷程之前就飄然離世了。在很久的一段時間裡,其實我總不太能相信這位傑出的哲學大師已不在世間。
其後的日子裡,我依然如往昔般地經常前往韋老師府中請益受教,並且將兩位老師共同關懷的哲學之路謹記心裡。在這個二十一世紀到來之前的歲月裡,我終於完成了另一個創造轉化於中國哲學的原創性思考《形上學:存在學終極理論》。在這本書裡,我已放棄了體系性哲學的寫作,而轉向一種教化性的敘述,換言之是在受解構主義與後分析哲學洗禮之後的產品。
韋先生不斷地說「創造轉化」一主題一直在中國哲學上只是理論與方法的敘說而未出現實際的範例或作品;這本書可以說是在兩位老師的督促下所完成的。我之所以能完成這樣的作品也正是兩位老師毫無保留的栽培才能有一些些的成果。
我嘗想著,若不是經由二位老師而使得我對於近百年來的中國、台灣、華人學術傳承有一些深刻的認識,那麼我是否能持續保持對哲學如此高度的熱情是值得懷疑的。通過韋、傅二老的說明,我幾乎用了很少的力氣而理解了許多近代華人學者的成就,甚至是通過二老的介紹而能有機會就近其他的優秀華人學者、前輩們。
《世界的圖像與構造》一書的完成,對我而言,是破除了解構主義與分析哲學在反形而上學的困境。也可以說,由中國哲學與印度哲學填補了西歐哲學的盲點。同時,是希望朝一個邁向世界哲學的方向走去。也就是讓中、印哲學大約一萬個條目中的哲學文獻轉化為哲學問題,並使用各種方法論所交織的規範來完成一個儘可能去除各種缺失下的哲學可能表達。
在這個同時,除了原創性著作外,用一種當代哲學的語言,以及創造轉化於《世界圖像與構造》的理解去向中國哲學史,作一種如同海德格的全方位哲學史重述就極有必要了。也就是我們在這個起點上已可以不再如牟宗三、或馮友蘭以任何較單一的哲學體系來解說中國哲學史。
我想重述一個七卷本的約兩百萬字的《中國哲學史》是必要的,以及對各個重要的原典作創造轉化的表述也是必要的,如:《創造轉化的當代莊子哲學》這樣為題的當代哲學詞語表述,或如《周易古經》、《淮南子》、《抱朴子》、《參同契》、《嵇中散集》等作品,都值得我們分別在哲學史或專門著作中加以重述和發展。
另一方面,華人哲學界通過百年來的漢語文哲學工作,在五代學者、數以萬計的學人投入成果裡,漢語文的哲學展現乃不應僅是停留在古代哲學問題的重述或西歐北美哲學的譯介及研究,而應該更向前地面對世界哲學問題的未來發展;換言之,中國哲學或東方哲學的研究乃應該著重在增益西方哲學的不足,而使世界哲學、世界知識內涵產生更新、更龐大的基礎。進而成就出更多具有創造性的哲學著作,如:美學、倫理學、歷史哲學、社會哲學、科學哲學、文化哲學、政治哲學、音樂哲學、存有學等。
那麼,這個時間的哲學已不再在東西方之別,而只有語文使用的區別。也就是哲學乃成為一個如同自然科學之學科般的世界知識體系之一者的專業且全球化的學科。如此,哲學將在全球化的視野中為知識領域扮演一個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各別領域之後設、基礎科學及方法論;也就是,哲學不再是漫無目的擴大基礎的內涵,但仍是在各別領域的特定基礎與方法。
哲學在華人著述裡乃不再有傳統與現代的矛盾,而是具有更強有力的再生及原創的力量。也就是不再有復興任何舊有哲學系統的架構,而是消融轉化為全球化腳步中帶領世界知識內涵的著作。
如此,我們不禁再回想起近百年五代學者們在哲學路途上的艱辛,以及由於意識型態上之差異而造成的各種因學術而起之學科外的矛盾與交互攻擊;乃至在生活上的苦悶。我們必需說,哲學的轉化確實是十分艱苦的;哲學工作必需能具有堅定的意志與冷靜面對環境的能力,以及一種無盡的研究熱情。當華人哲學研究不再受到意識型態的束縛際,哲學的原創、創造力量也就加強了掃除各種困頓的力量。
本書初版完成於1999年,原名為《世界的圖像與構造》,二版於2006年改名為《中國哲學史:存有學方法論卷》,這是第三版經過再三編輯校對,相信會更完整精緻的呈現。
作者序於環球科技大學。
201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