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科幻小說的三大主題--國族、日常、後人類
本書以臺灣科幻小說中的空間呈現為研究對象,結合當時社會變遷的現實脈絡,爬梳戰後臺灣科幻的發展軌跡,並說明科幻小說與現實社會的密切關聯。
本書以文化翻譯的視角,重新檢視張系國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所翻譯引介的科幻小說,並探討張大春、黃凡、宋澤萊、林燿德、平路等多位名家名作,爬梳出臺灣科幻小說的三大創作主題:國族、日常與後人類。
作者簡介:
楊勝博
臺灣高雄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學士,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碩士論文獲2011「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獎助。研究興趣為現當代文學、科幻小說、大眾文學與民俗文化。近年發表〈離開之後:《父後七日》的喪葬禮俗與記憶召喚〉(2014,美國德州大學,獲科技部補助國內研究生出席國際學術會議獎助)、〈90年代臺灣科幻雜誌《幻象》的嘗試及其侷限〉(2013,臺灣大學)、〈在虛擬與現實的交錯中看見日本文化:論細田守《夏日大作戰》〉(2012,成功大學)、〈遠離家園:論吳米森《松鼠自殺事件》中逃離的重層路徑〉(2010,中興大學)、〈戰後東亞科幻小說的國家主體想像──以日本與臺灣為例〉(2010,韓國東國大學,獲科技部補助國內研究生出席國際學術會議獎助)、〈布農文化的自然觀與文化傳承:以霍斯陸曼.伐伐《玉山魂》為例〉(2009,靜宜大學)等多篇學術論文。
章節試閱
觀察《海的死亡》中所收錄的文本,作家國籍從西班牙、阿根廷、義大利、波蘭、瑞典、美國(3篇)、英國、丹麥和中國 等,涵蓋了美州、歐洲和亞洲三大區域,可以說是他的選譯標準的具體呈現。綜觀這些小說的內容,筆者可以找出幾個共通的特點,以下筆者將選集中的小說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藉由科幻小說形式針對歷史與社會現實進行批判的作品 ;第二種類型,是針對時間、死亡、存在等形上問題進行思考的哲思作品 ,透過這兩種類型的引進我們也能進一步揣摩張系國的引介策略 。
筆者認為,張系國採取的選譯標準(每國一篇),和70年代臺灣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1970年2月,美國擅自將釣魚臺列嶼移交給日本,激起了臺灣社會的民族意識,短暫的提高了臺灣社會的社會參與程度。1971年10月臺灣退出聯合國,失去國際地位。這一連串的外交挫折,讓人民看見臺灣的國際地位,不過是依靠美國權勢才得以擁有的空中樓閣,激起了臺灣人民反帝反美的民族意識 。也或許因為如此,張系國以一個「眾聲喧嘩」的方式,讓世界各國的科幻小說在《海的死亡》這本小說集中以嘉年華會的形式發聲,沖淡了美國在科幻場域的強大影響力,同時讓科幻小說的文化身份改變為一種超越國家、民族的小說類型。因此張系國推廣科幻小說時,並未直接引進美國主流科幻脈絡下的作品,而是從世界各國科幻小說中,找出符合他的思考以及能夠被臺灣主流文壇與一般大眾所接受的作品。
在《海的死亡》總共十一篇作品裡,批判現實的作品就佔了五篇,比如美國薛克雷的〈無中生有〉所諷刺的卡債問題、英國達爾的〈偉大的文法創造機〉所批判的文化工業體系、義大利利柯茲的〈雨日革命三十九號〉針砭的國家權力機制等等,可以發覺張系國也受到了七O年代的時代影響(他本人也積極參與保釣運動),引入了這些具有批判意味的科幻作品(雖然某些現實尚未在臺灣社會發生)。在七O年代以前,臺灣開始進行一系列的經濟改革,從進口替代轉變為出口發展的經濟模式,快速由農業社會轉變為工商業社會 。
但是快速轉變的社會環境,卻讓臺灣農村人力外流產生都市化的問題。這讓具有批判現實主義色彩的鄉土文學脈絡得以成為七O年代臺灣文壇的主流,他們對於美日帝國主義的本質、殖民式的經濟統治,以及崇洋媚外的風氣,進行各樣的批判。而在張系國本身的成長背景中,關懷國事、批判社會,也是張系國作品中的一個重要的脈絡,舉凡《皮牧師正傳》、《黃河之水》、《棋王》等作品中對於金錢遊戲、政治權謀的思考與批判,都是張系國在此脈絡下的創作成果 。也因此,張系國之所以選擇這些具有批判意味的科幻小說的原因也就不難被察覺出來。
科幻小說在國內未曾廣泛流行,原因固然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過去沒有人有系統的介紹過一流的科幻小說作品。青年作者沒有觀摩比較的機會,自然寫不出真正好的科幻小說來。
由上述引言可以得知,張系國引進科幻小說的目的,是要推廣一流的科幻小說,讓試圖運用科幻題材創作的作者能夠寫出好的科幻。在當時的臺灣,學術界對於通俗文學有著相當程度的偏見,身為通俗/大眾小說一環的科幻小說,自然無法被學院所認同接納。這也是為什麼張系國、張曉風在六O年代末發表的科幻作品,主題雖然前衛但思想仍屬保守的原因之一。在這樣的一個場域之中,張系國在選擇時必然會注重科幻小說的藝術價值,以提昇科幻小說的藝術性與學術價值,好讓科幻小說能夠獲得學院與一般大眾的認同。
張系國《海的死亡》選擇的文本偏向純文學,或者說主流文學風格的,在全部十一篇中佔了六篇之多。60年代臺灣文壇的重要思潮是現代主義,在現代主義的重鎮《現代文學》雜誌上,每一期都有外國文學的譯介,有幾個特色:第一是存在主義,第二是精神分析與意識流,第三則是西方文學理論強調的知性 。而在其中,存在主義是當時的現代主義小說中的主導思想,政治上的高壓統治,讓知識份子無法關懷當下的政治與社會問題,他們存在於社會,卻又不真正屬於社會。他們被迫從社會脈絡中疏離、異化,也因此他們只能面對自己的存在,進而思考自己的「存在問題」 。
觀察《海的死亡》中所收錄的文本,作家國籍從西班牙、阿根廷、義大利、波蘭、瑞典、美國(3篇)、英國、丹麥和中國 等,涵蓋了美州、歐洲和亞洲三大區域,可以說是他的選譯標準的具體呈現。綜觀這些小說的內容,筆者可以找出幾個共通的特點,以下筆者將選集中的小說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藉由科幻小說形式針對歷史與社會現實進行批判的作品 ;第二種類型,是針對時間、死亡、存在等形上問題進行思考的哲思作品 ,透過這兩種類型的引進我們也能進一步揣摩張系國的引介策略 。
筆者認為,張系國採取的選譯標準(每國一篇),和70年代...
目錄
目次
館長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臺灣科幻小說的發展與社會變遷的關聯
第二節 本書研究方法、取材範圍與科幻小說的特殊性
第三節 臺灣科幻研究相關專書與論文簡要評述
本書章節安排
第二章 文類挪移與空間翻譯
第一節 科幻文類的跨國輸入
第二節 科幻空間的在地實踐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家國與地方:國族神話的空間解構
第一節 往事如煙:反烏托邦與懷疑論述
第二節 現實寓言:政治科幻小說中的現實關懷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日常與符碼: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
第一節 從政治到日常生活:科幻空間敘事的轉向
第二節 消費文化與日常生活:符碼與商品的空間生產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性別與情慾:後人類未來的空間展演
第一節 曙光乍現:科幻敘事空間中性別議題的開展
第二節 堅固的都煙消雲散了:在全球化空間迷失的主體自我與性別
第三節 跨越邊界:跨種族、性別與時間的異端愛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目次
館長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臺灣科幻小說的發展與社會變遷的關聯
第二節 本書研究方法、取材範圍與科幻小說的特殊性
第三節 臺灣科幻研究相關專書與論文簡要評述
本書章節安排
第二章 文類挪移與空間翻譯
第一節 科幻文類的跨國輸入
第二節 科幻空間的在地實踐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家國與地方:國族神話的空間解構
第一節 往事如煙:反烏托邦與懷疑論述
第二節 現實寓言:政治科幻小說中的現實關懷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日常與符碼: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
第一節 從政治到日常生活:科幻空間敘事的轉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