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在書籍將要出版的此刻,回想起九年前剛來台灣攻讀博士學位的興奮及茫然,當時的感覺猶然深深地銘記在心。2005年碩士畢業後,因獲得了台灣教育部的獎學金,有機會回到師資豐沛、資料豐富、學術環境自由的台灣唸書,心裡自當充滿了歡喜和期待。同時,對於僅讀了五年中文的我,因缺乏許多相關的專門知識及對於文學作品的了解(當初我的碩士論文以王文興的《家變》為研究對象,原因無他,《家變》是我當年唯一擁有的台灣文學作品),當我突然遠離自己所熟悉的學習環境而要跟其他優秀的台灣博士生競爭時,這種種因素難免造成我時常感到心虛而不知所措。在這裡除了與我一同來台求學的先生Petr Šimon的不斷鼓勵及支持,同時也要感謝在郭玉雯老師的張愛玲研究專題所認識的楊佳嫻。佳嫻不僅把我帶到政治大學跟鄭文惠老師及她的研究群認識,且也在申請博士班時,曾幫我修改當初所提出的博士研究計畫。同時,沒有鄭文惠老師、佳嫻、碩文、小龜、健富、津羽等他們的協助及鼓勵,我或許不會考上政大而遇到成為我台灣文學啟蒙師的陳芳明及范銘如老師。
回溯過去幾年的生活與求學經驗,特別是當初因為缺乏對於台灣學術環境的了解,不得不承認,我很多的選擇確實充滿了巧合及幸運。其中最幸運的事當推我進入政大剛好遇到了范老師也開始在政大台文所任教的時刻。於是,在范老師的帶領之下,我漸漸地從一個只知道對於台灣女性文學深感興趣的初學者成為逐漸對自己能力及研究成果擁有信心的博士生。從一篇學術論文撰寫須知到治學態度、辯證思維的培育,可說我今天之所以能夠寫出此書稿都是我跟范老師長期學習的結果。撰寫期間,范老師不僅在架構、研究範圍、觀點及邏輯上都給予不少指導,更讓我難忘且感動的是,老師連在自己與病魔搏鬥時仍始終關心我的寫作進度及我跟先生在台的生活。如今老師已經復原而回到學校教授下一代的學弟妹們,這一點遠比自己所完成的書稿而更令人感到歡喜無比。除了指導教授之外,承蒙論文口試委員呂正惠老師、彭小妍老師、許琇禎老師、陳芳明老師仔細審閱我的論文,並惠賜我極多詳實的建議,謹此一併致謝。此外,亦特此感謝書稿出版前匿名審查人所提寶貴批評和意見。一切文責由作者自行負責。
最後要感謝我的同窗兼好友芷凡及毓如和我在捷克的所有老師及我的家人,父母Dáša Benešová女士與Milan Beneš先生,沒有父母及先生的協助與支持,我不可能那麼無後顧之憂地完成我的學業,也不會成為我今天的自己。
裴海燕(Jana Benešov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