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涎欲滴的官場肥缺】
在清代,上海道台的具體官銜應該是蘇松太道台,管轄蘇州府、松江府以及太倉州。上海道台是人們習慣的口頭用語。據梁元生《上海道台研究》一書仲介紹,清代的第一個上海道台是在一六四五年任命的,最後一個是在一九一○年任命的。一九一一年清廷垮臺,上海道台也隨之被取消。
最初的二十年間,上海道台的主權職責是軍事監督。因為這一時期清廷初建,社會秩序混亂無序,到處充滿著叛亂分子和盜匪。明王朝的忠誠者在江南一帶十分活躍,任命上海道台的主要目的是社會治理。
到了康熙、乾隆年間,上海道台的職責範圍有所擴大。上海道台被賦予一項新的重要職責:管理江海關。這個重要的財政工作此前一直都直接屬中央內務府管轄,上海道台接管這一職責後,衙門也從太倉遷移到了上海。
一八四三年,上海被宣佈為通商口岸,開放對外貿易。上海道台受命去議定貿易規章,處理上海口岸的對外事務。之後,上海道台還開始負責管理江南製造局,以及後來的輪船招商局等新型企業和機構,成為若干近代化專案的監管者。
上海道台職能的沿革是一個持續擴大的過程。由於這一職位日益增強的重要性,在十九世紀後期,上海道台被普通看作是東南地區最重要的職位,官員們暗中稱它是「江南第一美差」。
正因為這個官職是美差,進入晚清,上海道台的官帽一直很搶手。
《紐約時報》的記者對中國官場的觀察細緻入微,曾經在一篇報導中深入分析過清廷官員的做官謀財之道:在大清國,政府官員僅僅靠俸祿無法應付日常生活。按照中國固有的習俗,他們總能在任上撈取到一些外快,或者在一定限度內搜刮民脂民膏。當然,如果超出這個限度的話,這樣的官在清國人的眼裡就算是為政不廉了。就拿這裡(上海)的道台來說吧,就其收入而言,他簡直就相當於一個苦力。道台一年俸祿不過二千兩白銀,根本不夠支撐衙門裡眾多師爺和衙役的開支,但他又不得不設置這些職位。因此,為了維持局面,他只有從他經手的各項資金中撈取一些油水。
------
【朝中有人好做官】
少年時的奕劻性格偏於文靜,對滿族祖先的戎馬生涯並沒有多大興趣,倒是對書畫興致濃厚。恰恰正是書畫,給奕劻的人生帶來了契機。那時候,他的家境並不富裕,以至於要常以代人寫書信來維持生計。在奕劻代筆書信的客人中,有一位名叫桂祥,家族背景頗有來頭。
桂祥的家住在方家園十一號,這是北京東城的一個有名的處所。清王朝最後兩位皇后慈禧、隆裕的娘家都在這裡,故方家園又有「鳳凰窩」之稱。桂祥是慈禧的親弟弟,小時候是由大姐慈禧帶大的,心理上對大姐慈禧很依賴。咸豐元年(一八五一),慈禧應詔選秀女,第二年即被選入宮中,年輕的咸豐皇帝對她寵愛有加,慈禧成了君王之側的掌上明珠。之後,隨著慈禧政治地位的青雲直上,桂祥的好運也隨之而來。
奕劻,親眼見證了方家園這個葉赫那拉家族的一切。
慈禧的父親叫惠征,鑲黃旗人。惠征由安徽候補道台升任歸娞兵備道台後,便帶著十五歲的蘭兒(慈禧小名)及全家老小來到了娞遠城。從一些歷史資料上看,少女時代在娞遠城居住的慈禧,對歷史、文學、書畫有一定的興趣,他愛讀書,喜歡畫畫,也喜歡彈琴、下棋,偶爾還和一群男孩子們一起去騎馬射箭。
而在大姐慈禧庇護下長大的弟弟桂祥,卻並不那麼爭氣。他不愛讀書,字也寫得不好,大概是家庭太寵愛了的原因,懶散自私,專橫任性,在生活中是個難伺候的角。葉赫那拉遷居來到北京城後,住進了東城方家園。此時奕劻的家也住在方家園,與葉赫那拉家族成了鄰居。
慈禧十四歲的那一年,她家裡出了一件大事。慈禧的曾祖父吉郎阿,道光時期曾經擔任過戶部員外郎,負責中央金庫。但就在他卸任十幾年後,清廷查帳發現庫銀虧空了幾十萬兩。道光皇帝接到奏報後,下旨嚴查,不管是誰,不管有什麼背景,都要一查到底。然而經過反復的調查,仍沒有查出結果。道光皇帝非常氣憤,下令從虧損的那一年起,所有在金庫裡工作過的官員,都要平攤賠償這些虧空的銀兩。已經去世的,尤其兒孫們償還。當時慈禧的曾祖父吉郎阿已經去世,就把她祖父景瑞抓了起來,關進了牢獄。此事一出,葉赫那拉家族完全亂了。而少女時代的慈禧則表現得異常鎮定,她先是勸父親惠征,將家中的銀兩搜羅起來,繳納上去;爾後又讓父親去親戚朋友家借了些銀兩,去通融打點官府中的一些關鍵人物。祖父景瑞曾經擔任過刑部員外郎,官府中有許多老關係,再加上父親惠征在官場上的人脈關係,這件事後來終於擺平了。祖父景瑞從牢獄中放了出來,這個家庭渡過了一道難關。
那一年奕劻十一歲,和同齡的少年夥伴們比起來,他顯得少年老成。事實上,奕劻的心理年齡比實際年齡要大,他喜歡畫畫,也愛關心時政,還愛在方家園那些旗人們的家中到處串門,雖然平時看上去話不多,但凡事都有自己的主見,內心裡的定力也非同一般。少年奕劻,已經開始走向成熟了。
葉赫那拉家的變故,奕劻親眼見到了,也親耳聽到了。他對那個比自己大三歲的小名叫蘭兒的女子十分欽佩,內心認定了她將來是個幹大事的人。因此,當兒時玩伴桂祥過來請他代寫家書時,奕劻一口應承。不僅一口應承,而且他對為桂祥代寫家書這事特別認真,先是在腹中構思打底稿,寫信時筆劃工整,一絲不苟,一封家書最後弄得像件藝術品,只要看看紙上那些清麗勻稱的字,就讓人感到是一種美妙的享受。
慈禧除了熱衷於政治,善弄權術外,生活中也喜愛書畫,對富有才情的書畫家尤為追捧。宮廷中,為慈禧代筆的女畫家名叫繆素筠,雲南昆明人,慣於官場世故,後妃、宮女們都尊稱她為「繆先生」。慈禧對她更是優禮有加,賞三品朝服,月俸二百金,免其跪禮,常令「繆先生」位居其左右,以便隨時教慈禧畫畫,或者代筆。
慈禧雖然喜歡畫畫,也對能書擅畫的書畫家十分看重,但是她的藝術品味卻並不高。史書上評價她:「藝術鑒賞力、表現力低劣,導致了她執政期間宮廷繪畫平庸,既沒有培養出有創造力的畫家,也沒有創作出有影響力的作品,晚清宮廷畫顯得蒼白無力,以致使人們常常忽略了它的存在。」這話細細咀嚼起來,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