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緣起
本系出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迄今已有三十七種。一九七七年二月,張朋園教授接掌所務,為鼓勵研究生撰寫優良史學論文,特擬訂學位論文出版計畫。當時,亦將本系碩士論文榮獲「嘉新水泥文化基金會」、「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等機構獎助出版者列入,即「專刊」第(1)、第(3)、第(5)等三種。迨「郭廷以先生獎學金」成立,由獎學金監督委員會研議辦法,作為補助出版學位論文之用,「專刊」遂得持續出版。
郭廷以先生,字量宇,一九○四年生,一九二六年畢業於東南大學文理科歷史系,曾在國內、外知名大學講學;自一九四九年起,至本系執教。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七一年,擔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任及所長,並於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二年,兼任本校文學院院長。一九六八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是深具國際學術影響力的學者。
一九七五年九月, 先生在美病逝。李國祁教授感念 先生的學術貢獻,邀集本校史地系系友籌組基金,在本系設置「郭廷以先生獎學金」,於一九七七年十月開始頒授獎學金。獎學金設監督委員會,由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和本系教師共同組成,每年遴選優秀學位論文,補助印製「專刊」經費。三十多年來,本系研究生無不以獲得「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勵,並以「專刊」名義出版畢業論文,為最高榮譽。「專刊」向由本系刊行,寄贈國內、外學術機構和圖書館,頗受學界肯定,惟印刷數量有限,坊間不易得見,殊為可惜。經本屆獎學金監督委員會議決,商請秀威資訊科技公司印製發行,以廣流傳,期能為促進學術交流略盡棉薄之力。
今年,適值郭廷以先生逝世四十周年,「專刊」以新的型態再出發,可謂別具意義。謹識緣起,以資紀念。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二○一五年九月
後記
感謝母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的鼓勵與接納,讓拙文獲得郭廷以先生獎學金,得以出版。事實上,當初知道獲獎時頗為訝異,因為我們這一屆畢業生,有多人提出非常出色的論文。然而,得知消息的那刻,卻感受到這是再一次自我檢視的機會,讓我不禁低頭回想起歷史所謂的功能性,存史、資治、鑑戒。
開始思考「傳道報國」此一課題的時點,大約是碩二結束之時。那時剛把學分修完,也提交了幾篇關於日治中、前期臺灣基督教史的報告。雖然大致方向是落在政教關係的探討,但具體目標尚未成型。就在我繼續閱讀史料檔案和前人研究時,卻發現一些難以解釋的內容。這些張力來自於同樣一群人,針對同一件事情,在不同時空背景,所講述的內容竟然有極大的差異。我開始好奇這些令我敬重卻也逐漸凋零的前輩,他們的心路歷程與身分認同。
我知道不能單純以民族主義式的「親日、反日」這種二元思維來解讀他們,而必須讓他們自己說話,讓史料自己說話。而當論文逐漸呈現輪廓時,我又開始擔心,這與傳統的臺灣基督教史的說法不盡相同,甚至有些人還在世,而且這樣真的禁得起學術的考驗嗎?但我想起老師的一句話,當你對歷史感到困惑時,願你繼續與歷史對話,history會給你hint。於是,我再次栽進史料堆中,希冀如雲彩般的見證人,以及那個時代所呈現的歷史圖像,到如今繼續發聲。
由於史學本是史料學,在這戰兢的追尋旅程中,沿途景緻實在令人驚嘆。感謝張明容老師的信任,我有兩個暑假幾乎沉浸在長榮中學校內的臺灣教會歷史資料館,在五樓空氣不太流通的偌大陳列室,存放著大批教會議事錄原件,那沾著墨跡的羅馬字清晰可考,我孤身一人,卻彷彿跟一群人開會一般。臺灣神學院史料中心則有齊全的北部教會檔案和許多日本教會文書,英國長老教會宣教檔也透過昏黃的微縮燈光述說著她的故事。最後,臺灣教會公報成了論文最主要的骨架,我真期盼在那時代的每一個人,您們自己來談談吧。
然而,這段旅程如果能夠繼續跑下去,是因為有許多人的支持。最要感謝是指導教授吳文星老師一切的身教言教,揭示「史學絕無懈怠之途」,影響我至深。鄭仰恩老師則是開啟基督教史和神學堂奧的入門師傅。口試委員蔡淵洯和張妙娟老亦悉心指正、諄諄勉勵。從臺南大學時期關心至今的邱麗娟和陳健文老師,讓人如沐春風;蔡錦堂老師教導宗教史和實務學習機會,十分受用。還有已安息的曾祥和老師,感謝她用自己的生活為我上課。感謝碩博士班的林明德、溫振華、鄧世安、康豹、呂芳上、謝國興老師,歷史系王美芳、李文珠等助教,學長姐陳德智、謝明如、蔡秀美、鈴木哲造、中村秀司、曾令毅等,一起奮鬥的同窗鹿智鈞、蔡松穎、吳任博、吳政哲、傅范維、張淑惠等。感謝賴永祥長老無私分享史料,還有教會史研究者陳美玲、江淑文、查忻、阮宗興、廖安惠、王政文等師友,及訪談的前輩。感謝隆田、濟南、永和、古亭及真理堂教會兄姐,尤其是陳建宇、林宗達等的關懷。感謝家人的陪伴,尤其是辛勞的太太千凌和今年母親節出生的小兒敬晨。最後,引用作家陳之藩的話,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惟有感謝上天引領。
你要安置路標,豎立路牌,你要尋找你走過的那條道路。(聖經耶利米書31:21)
盧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