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自法國著名哲學家笛卡爾於1637 年提出還原論分析方法以後,這種認識事物的方法就受到了歐洲社會人們的普遍推崇。此後,完整的世界就被越分越細,人類的知識體系也被劃分成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生態學、地質學和天文學等不同學科。特別是從1901 年開始頒發諾貝爾科學獎以來,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就展開了應用還原論方法從事科學研究的競賽,還原論方法更是變成了科學研究領域的主流方法。在還原論方法的支配下,現代科學經過三個世紀的發展,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和學者們長期局限於自己狹窄的專業領域,一天天陷入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局部,不見整體」的認識誤區,因而導致人們對世界的認識越來越片面化、孤立化和偏執化,結果,原本普遍聯繫的世界在人們的頭腦中卻反映出四分五裂的、碎片化的、不完整的混亂圖景。
1937 年,美國生物學家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1901-1972)提出了一般系統論原理。此後,在現代科學領域開始興起了一場思維範式革命。這場思維範式革命以跨學科、互催化和大綜合為基本特徵,在將眾多不同學科聯繫在一起的同時,也催化了一批新型交叉學科的誕生。這場革命的影響空前廣泛而深刻,它不但重塑了人類以往的知識體系,構建了一幅全新的世界圖景,而且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這場思維範式革命所帶來的主要成果,就是產生了包括系統論、資訊論、控制論、耗散結構論、協同學、超循環論、突變理論和混沌理論等新興學科在內的系統科學。系統科學為人們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提供了很多嶄新的思路和方法,它無論是對科技進步還是對社會發展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書就是應用系統科學所倡導的系統論方法對傳統經濟學進行綜合研究的一個理論成果。本書倡導以系統的、整體的、聯繫的觀點來看待整個世界和人類社會,致力於構建一個完整、全面、有序的人類社會演化圖景。
本書以系統科學的哲學思維和生物進化論的基本範式,結合結構功能主義的基本方法,通過對社會系統結構和功能的整體研究發現:從宏觀時空的大尺度來考察,整個人類社會系統的長期演化機制遵循分叉律和協同律這兩
大基本規律,同時社會系統又體現出了整體的複雜性、運行的週期性、結構的分形性等顯著特徵;人類社會演化的總體圖景是一張多維動力交織、螺旋式發展的「螺網圖」!這也是本書取名《螺網理論》的原因所在。
從具體內容來說,本書從現實的企業生產經營過程出發,系統分析了現代社會中社會再生產從微觀、中觀到宏觀各層次不同環節的有機聯繫和複雜運行過程,闡釋了從企業系統、產業系統到國民經濟系統、國家與社會系統在結構、功能和運行方面的特徵,揭示了社會經濟體系的動力結構及演化規律,進而描繪出人類社會系統長期演化的歷史軌跡。關於人類社會的發展動力問題,本書反對單純用經濟決定論、政治決定論、科技決定論或者環境決定論等任何一種偏執一端的理論,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進行片面化、線性化、簡單化的解釋。本書的基本觀點是,人類社會的發展動力是由人文、經濟、政治、科學、法制和教育等諸要素之間的「合力」共同決定的,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其中的主導因素(或主導力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始終處於動態變換之中。
本書在理論上主要有兩個創新:一是在吸納原有經濟學重要思想的基礎上,揭示了從企業系統、行業系統、產業系統到國民經濟系統在一般結構方面的自相似性、層次性、嵌套性等分形特徵,從而將微觀經濟學、中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融合在統一的理論框架中;二是在分析人類社會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揭示了存在於人文系統、經濟系統和政治系統等社會子系統的雙層結構和基本因素。
本書提出的經濟與社會系統的一般結構框架,能夠包容許多傳統經濟學理論的思想要義,為闡釋社會發展的動力問題,本書實際上躍出了單純經濟學的範疇,將論述內容延伸進社會學領域。書中提出的從企業系統、產業系統、國民經濟系統直到國家與社會系統的結構框架,能夠包容一些典型的動態經濟學理論框架(如馬克思的社會再生產理論、卡萊斯基的有效需求理論、凱因斯的貨幣理論等)。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作者除了注重各種典型經濟和社會理論(如亞當•斯密的分工─市場理論、配第─克拉克要素流動定律、里昂惕夫投入產出理論、錢納里的產業結構理論、楊小凱等的新興古典經濟學框架、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以及馬克思、韋伯、帕森斯和盧曼等人的社會學理論等)的新綜合以外,還特別注重社會發展長期變遷的因素分析和歷史論述。因此,與其他僅僅從微觀、中觀或宏觀的某個局部、某個側面或某個層次來分析社會經濟的經濟學論著相比,本書更加富有綜合性、包容性和解釋力。
在撰寫本書過程中,作者對東西方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不同學科的有關重要理論思想,或者同一學科不同流派的思想觀點進行了有機重組和綜合,在吸納眾多思想家有關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將文化學、經濟學、政治學等人文社會科學整合在統一的理論框架中。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本書可謂是一次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的理論大綜合。所以,如果本書對社會科學有所創新和貢獻的話,那麼毫無疑問這是作者在前人或同代學者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
為便於讀者準確理解本書的思想內涵,作者專門配製了67 幅插圖和12個表格,以形象化的圖示方式闡釋了社會經濟系統在結構和運行方面的特徵,因此,圖示形象思維是本書所採用的一種重要敘述方式。為使普通讀者更容易理解本書所論述的思想內容,本書放棄了以往經濟學慣常採用的公式推導、邏輯推演、數理分析等專業化敘述方式,而使用清晰、簡潔、流暢的語言,儘量把各種深奧的思想理論表述得明白、淺顯、易懂。但是,人類社會紛繁複雜,社會萬象浩如煙海,要想理清影響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絕非易事,而要把不同學科的思想要義闡述清楚並有機綜合也不是一件簡單輕鬆的事,作者只能站在眾多前賢大家的肩膀上登高望遠,並在雲霧彌漫、荊棘叢生、歧路紛呈的思想森林中跋涉前行!
本書視野宏闊、思想廣博、知識豐富、語言流暢、邏輯清晰、圖文並茂,不但將系統科學的基本思想應用於社會科學的分析論述中,而且將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學、政治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眾多理論要義熔於一爐,從整體上描述了人類社會的長期演化特徵和歷史發展規律!
本書初稿完成於2013 年12 月中旬,為減少書稿中可能存在的錯誤,此後作者在徵詢有關學者意見、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又用近兩年時間對整部書稿進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在本書完稿後的修改過程中,上海對外貿易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王朝科、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胡曉鵬、上海師範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趙靜、浙江大學商業學院教授趙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黨海鵬等人曾對書稿提出了許多中肯的意見,作者在此向他們致以誠摯的謝意!
本書適合經濟學家、社會學家、高校經濟管理學院教師、研究生、大學生,企業界中高層管理者、產業研究機構研究員,政府界高級領導、政策研究機構研究員、公共政策制定者等領域的讀者閱讀參考。
由於作者專業和學識所限,書中各種錯謬在所難免,歡迎廣大讀者給予批評指正!
甘潤遠 2016 年5 月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