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乘著留存年少時對故鄉水返腳(汐止古稱)的記憶,以平實無華、沁人肺腑的筆調,書寫下50篇珍貴的憶往。
★生動文筆重現台灣光復前後、二二八事件、汐止的今與昔(牛稠頭碼頭、三根鼓風爐、「汐止第一街」……)。
楊芳芷成長於一九四○年代的汐止──古早以前被稱為「水返腳」的所在。現已移居美國的她,乘著留存年少時對故鄉的記憶,以平實無華、沁人肺腑的筆調,書寫下50篇珍貴的憶往──
▎職業礦工、業餘「乩童」的寡言阿爸,阻止了女兒差點成為養女的命運
▎母親是二二八事件見證者,曾助外省青年驚險逃脫軍隊的盤查
▎以生動文筆重現台灣光復前後已不復存在的景緻:汐止神社改為忠順廟後,成了作者徒步可達的教室!
▎返鄉尋根──汐止的今與昔
*曾被視為汐止重工業時代文化遺產的三根鼓風爐,竟淪為市公所拍賣的廢鐵……
*昔日「牛稠頭」碼頭光景:親戚曾划著小船運送種植的蔬果、飼養的雞鴨到岸邊作者家;如今現址僅存「水返腳圖騰」雕刻的三分仔車載土炭、過渡船、過港迎親來憑弔古人舊事。
*重返「汐止第一街」中正路,足跡踏遍汐止公園(清末石碇堡遺址)、公有市場(日治七星郡市場遺址)、農倉(汐止公學校遺址)、華南銀行(日治衙門遺址),並留連至今仍深具地方特色的蔘藥行、醫生館、香舖、打鐵店、冰廠等三代經營老店。
作者簡介:
楊芳芷,台灣新北市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中央通訊社記者、聯合報系民生報記者、美國舊金山世界日報採訪組副主任、北加州華文作家協會會長等職。
著作:
《紫禁城夜總會》、《一個讓人留心的城市》、《天空不盡是彩虹》、《畫出新世界──美國華人藝術家》等。
得獎紀錄:
《畫出新世界──美國華人藝術家》一書,榮獲2013年華僑救國聯合總會華文著述獎第三名
《紫禁城夜總會》,獲1998年第一屆「新美國傳媒」(前稱「新加州傳媒」)最佳專題報導獎
《嬉皮運動三十周年》獲1998年「北加州華文傳媒」最佳專題報導獎
《樂居─美國最後的鄉下中國城》獲1998年聯合文學與長榮航空合辦的「長榮環宇文學獎」佳作
章節試閱
【鐵齒】(節錄)
我母親最鐵齒的一件事,與「二二八」事件有關:
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二二八」事件發生時,我們家住汐止中正路老街。父親當時常年生病,母親只好負起養家的責任。她到虎尾我姑媽開設的旅館幫傭,每月寄錢回汐止養活一家大小。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全台從北到南發生暴亂,而當時又沒有電視報導,騷亂情況不明,謠言滿天飛。母親在虎尾聽說「台北死了很多人」,汐止離台北不遠,她不知道家裡情況如何?家人是否已經喪生?她必須回家看看。於是,從虎尾搭火車慢車往台北,車到新竹,有人上車勸旅客,絕對不能再往北行了,非常危險,「到台北全車人定死無疑」。我母親不聽勸,因為新竹離汐止還太遠,她不能下車走路回家。
火車繼續往北開,到了桃園,站長上車勸大家不要去台北,非常危險。慢車在這裡停了兩個多小時,有人聽勸下車了。也有人堅持再繼續往北,我母親就是其中的一位。車子到了板橋,母親還是不下車。火車進萬華站,列車長宣布車行到此為止,打死他也不開進台北市。母親只好下車了,準備徒步從萬華走回汐止。
當時火車慢車的座位是,四人面對面而坐。我母親搭的這班車到新竹時,上來一個「少年家」,坐在她對面。母親旁邊坐的是一位少婦,抱著剛出生不久的嬰兒。母親說,當時沿途各站停車時,就有本地人上車查問男性旅客,遇到不會講閩南話的,就拖下車毒打一頓,有人甚至被踢下月台去。
坐在母親對面的這位年輕人,會說日語,但說閩南話有腔調,看到這情況嚇得直發抖。我母親判斷這年輕人鐵定不是本地人,不幫他的話,可能有生命危險。她靈機一動,告訴身旁少婦,把嬰兒「借」給這位年輕人抱抱,讓旁人以為他是在「搖」嬰兒,不會想到他是因害怕而發抖。
少婦到桃園時抱著嬰兒下車了,年輕人跟著我母親到萬華下車。母親擔心他如果單獨走出站外,可能會被民眾或鎮暴軍隊打死。母親身上背了二斗米及幾件給我們小孩買的新衣服,帶著這個年輕外省人,走到萬華一個朋友家求助。母親向她朋友「保證」,「這是一位好的外省人,會說日語」,請他們無論如何要掩護他直到可以安全離開。
把這位外省年輕人安置好後,母親決定走路回汐止。她沿路問人到基隆怎麼走?走到北門口,看到一個十六、七歲的「少年家仔」屍體躺在地上,路邊人指指點點地說;「真可憐啊!這少年人每天從桃園來這裡賣肉粽,就這樣被打死了!」母親後來找到一輛載散客到基隆的車子,每人二十元。她趕緊跳上車,車行沒多久,就看到「王爺車」(鎮壓暴亂的軍車)擋住叫客的車子,臨檢旅客,沒見到青、壯年男性,才予以放行。當時官方規定,三個男子在路上就不能一起成行。她注意到,「王爺車」上的軍人,站在車上,拿著刺刀,對著四個不同角落的方向,氣氛恐怖!
母親終於安全回到汐止,小孩及親友都平安無事。那一陣子,家家戶戶都被告知,每天下午五點就要關緊門戶,不要外出。環繞著汐止的基隆河,在與南港交界的「橫科」地帶,曾經發現有成堆的死屍,是用鐵絲一個接一個綁著推下河裡溺死的!
母親說,親身經歷「二二八」事件,當時不感到害怕,但事隔很多年後,每想起這段經歷,就不寒而慄!
母親出生於民國四年(一九一五年),只受過日本小學五年的教育。在台灣光復後至「二二八」事件發生,以及後來的白色恐怖,導致很多本土出生的台灣人,憎恨「阿山仔」(外省人)。一向「雞婆」好打不平的老媽,並不跟著這麼想。她堅信「冤有頭債有主」,就事論事,不應傷及無辜!
【鐵齒】(節錄)
我母親最鐵齒的一件事,與「二二八」事件有關:
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二二八」事件發生時,我們家住汐止中正路老街。父親當時常年生病,母親只好負起養家的責任。她到虎尾我姑媽開設的旅館幫傭,每月寄錢回汐止養活一家大小。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全台從北到南發生暴亂,而當時又沒有電視報導,騷亂情況不明,謠言滿天飛。母親在虎尾聽說「台北死了很多人」,汐止離台北不遠,她不知道家裡情況如何?家人是否已經喪生?她必須回家看看。於是,從虎尾搭火車慢車往台北,車到新竹,有人上車勸旅客,絕對不能再...
推薦序
【推薦序】毅力,主導她的一生
楊芳芷,堅守新聞崗位四十年,退休時,她說:她不算是傑出的記者,但可以問心無愧、坦蕩蕩地說,是個敬業、有職業道德的新聞從業人員,「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她的自我肯定,也是我認識的楊芳芷,堅毅、豁達、平實、坦直。
我們在中央通訊社共事十一年,很長一段時間,是國內新聞部僅有的兩個女記者,都是剛從大學新聞系組畢業的「菜鳥」,男記者也不多。一九六○年代的中央社,採精兵制,嚴格培養每一個記者都能獨立作戰,國內外發生重大新聞,新聞媒體可能派一組人採訪,中央社還是採訪記者和攝影記者各一,在「每分鐘都是截稿時間」的壓力下,採訪告一段落,立即回社(那個年代沒有電腦)撰寫新聞,力求正確、完整、迅速,提供給國內外各新聞媒體。
中央通訊社,是中華民國國家通訊社,也是唯一能和世界各國通訊社,簽訂合約,互相交換新聞,並派駐記者的通訊社,備受國內外媒體尊重。
芳芷和我,很幸運在中央社的輝煌年代,加入這個既有家的溫馨,又有高水準工作要求的新聞園地,我們都見證了多多少少歷史事件,留下深刻的人生印記。
走過漫長的新聞路之後,楊芳芷毅然退出職場、開始過她逍遙自在的生活,她喜歡歷史,旅遊各地,以報導文學紀錄下她走過的名山,古城的所見、所聞、所思,這一系列脫出新聞報導的作品,流暢、生動,也呈現出她生命中的豁達和愉悅。
邁進人生另一階段,她沉澱下來,有了思考空間,「尋根」的意念慢慢浮現,她回到久別的故鄉,到台北平溪看「天燈」,徘徊汐止老街,尋找記憶中的街景風貌,過往的人與事,融入少年的記憶,芳芷開始動筆寫自己。
做為礦工的女兒,不是宿命,也不一定悲慘。芳芷成長的這個礦工家庭,除了貧苦,還背負著那個年代的台灣傳統習俗。父親入贅顏家,很早就失去語言權,不過問家務事,沉默盡到養家的責任,在他女兒成長的過程中,他扮演的是一個旁觀者。「我很少想起老爸,生前或死後。」芳芷驀然發現對父親是如此陌生,她試探從親友敘述中,拼出父親的身世,或因年代相隔久遠,識者多已凋零,既無法追根慎遠,楊家的「族譜」僅始於住在台灣北部的父母這一代,對芳芷來說,也許有點遺憾,但也達成她的心願:留下這本「回憶錄」,給旅居美國與故鄉已漸行漸遠的失根兒孫們。
芳芷的母親出生在台北平溪,十三天後送給汐止顏家當養女,她剛毅、果斷,急燥。十六歲被迫結婚,當礦工的丈夫收入有限,她從一個受寵的養女,一下子掉入精神與物質都極度貧乏的痛苦深淵中。大半生需要打工協助家計,她無法了解,這個排行老二的女兒,如此不顧家計艱難,死要念書,完全不能體諒父母的無力與無奈!
芳芷是一個不肯輕易認輸的女孩子,在這樣艱困、婦女被歧視的環境中,她始終堅持一個意念,一個夢想:上學,讀書。她聰明、機靈,功課好,又懂得善用機會,躲過母親一次又一次的脅迫,縱使被打,也不屈服。她逃過賣做養女,淪入風塵討生活的命運。高中畢業那一年,是她人生的轉捩點,她仍運用過去的「升學戰術」,以考取學校,讓母親不得不接受既成的事實。她順利考取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這次母親堅決不放手,事先安排好當地一家公司,芳芷只好去工作。
命運之神,對芳芷很厚愛,就在政大開學前夕,她得了胃病,母親到處求神拜佛,找人算命,沒想到算命先生的一句話:「有才氣,唸書才會健康。」改變了母親的成見,讓一個貧苦礦工家庭出身的女兒,成為楊家第一位大學畢業生。
芳芷七十多年的人生歲月,一半在台灣,一半在美國。細讀《根在水返腳》各篇章,我發現她略過幾段她的人生際遇,譬如,如何熬過一段不美滿的婚姻?如何移居美國,獨力肩負起教養三個兒女的重任?她得了癌症、她動過手術,她如何走過又如何克服?她把這段椎心刺骨的心路歷程,淡淡回了一句話:「命運對我是慈悲的。」
楊芳芷,用她的毅力,主導了她的一生。
資深媒體人 黃肇珩
【推薦序】毅力,主導她的一生
楊芳芷,堅守新聞崗位四十年,退休時,她說:她不算是傑出的記者,但可以問心無愧、坦蕩蕩地說,是個敬業、有職業道德的新聞從業人員,「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她的自我肯定,也是我認識的楊芳芷,堅毅、豁達、平實、坦直。
我們在中央通訊社共事十一年,很長一段時間,是國內新聞部僅有的兩個女記者,都是剛從大學新聞系組畢業的「菜鳥」,男記者也不多。一九六○年代的中央社,採精兵制,嚴格培養每一個記者都能獨立作戰,國內外發生重大新聞,新聞媒體可能派一組人採訪,中央社還是採訪記者和攝影記者...
目錄
推薦序 毅力,主導她的一生/黃肇珩
自序 我父母及我這一代的故事
【輯一】礦工的女兒
礦工的女兒
寡言的阿爸
八卦項鍊
鐵齒
天燈下的故鄉
摩登原始人
一日嬉皮
夕陽無限好
【輯二】根在「水返腳」
汐止老街人,老街事
汐止初中師恩難忘
【輯三】在旅途中嚐新
漫步在雲端
我曾是一架空巴客機唯一旅客
遠離文明:亞馬遜雨林之旅
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祕魯「馬丘比丘」
阿根廷探戈:教宗方濟各家鄉
艾薇塔的長眠之地:阿根廷的貴族墓園
揮灑烈愛話藍屋
世界屋頂,朱顏已改
法國洗衣館
艋舺「剝皮寮」
金門―褪下戰地軍衣,蛻變觀光島嶼
消失中的草原―內蒙古
武當山傳奇
五台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平遙」古城,舊貌尚存
雲南和順―中國第一魅力名鎮
滇緬邊境憑弔抗日史蹟
走訪黎錦揚工作過的土司府
蘇州獅子林―建築大師貝聿銘的故居
【輯四】碎碎唸集
輪到「我說」了
第一課
錯失成為「名嘴」機會
大師教我如何遺忘
哈金:是英文「選擇」了他!
偶然與楊德昌、蔡琴一起宵夜
馬英九與沈君山
「街頭小霸王」林正杰
「黑蝙蝠」中隊―未能報導的獨家
「胡士托」風波再起
憶「新聞人」馬星野
中央社憶往―之一
中央社憶往―之二
放下
瞬間抉擇的膽識與勇氣
大衛卡拉定與李小龍
豁達的老廚師
誤闖天體營
吃孔雀?
大救駕和大薄片
推薦序 毅力,主導她的一生/黃肇珩
自序 我父母及我這一代的故事
【輯一】礦工的女兒
礦工的女兒
寡言的阿爸
八卦項鍊
鐵齒
天燈下的故鄉
摩登原始人
一日嬉皮
夕陽無限好
【輯二】根在「水返腳」
汐止老街人,老街事
汐止初中師恩難忘
【輯三】在旅途中嚐新
漫步在雲端
我曾是一架空巴客機唯一旅客
遠離文明:亞馬遜雨林之旅
世界新七大奇蹟之一:祕魯「馬丘比丘」
阿根廷探戈:教宗方濟各家鄉
艾薇塔的長眠之地:阿根廷的貴族墓園
揮灑烈愛話藍屋
世界屋頂,朱顏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