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風景,私の風景,應該是說極為邱振瑞式的日本文化觀照,因為捕捉和陳述的是邱振瑞極富個人風格的視點。他以一個詩人的筆觸,經由閱讀而再現於他的文筆,行句之間充滿他的思緒。有時你甚至可以感覺到他顯現的喜悅或讚嘆。穿越漫長時間,日本作家在詩、小說、評論領域,相關的人、事、物構成的文學、文化樣貌,在他筆下彷彿織錦一般,形成某種知性和感性交織的風景。」--李敏勇
彙集二十餘篇「日本作家面面觀」和二十五篇「日本文壇百年回憶錄」,作家邱振瑞悠遊於日本文學,帶領讀者隨著福澤諭吉、小泉八雲、與謝野鐵幹、菊池寬、佐藤春夫、井伏鱒二、林房雄、坂口安吾、宮本常一、太宰治、三島由紀夫、伊丹十三、安部讓二、業田良家、雲田晴子等人的腳步,深入探觸日本文化的獨特風景。
作者簡介:
邱振瑞
詩人、作家、日本文學翻譯家。現任文化大學中日筆譯班講師,著有《日影之舞:日本現代文學散論》(蔚藍文化);詩集《抒情的彼方》(秀威)、《憂傷似海》(秀威)、《變奏的開端》(秀威)、《迎向時間的詠嘆》(秀威);小說集《菩薩有難》(商周)、《來信》(允晨);譯作豐富,譯有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安部公房、松本清張、山崎豐子、宮本輝等小說。
章節試閱
*擷錄自〈日本文壇百年回憶錄‧ 2〉
談及福澤諭吉獻身教育和翻譯方面的成就,在此我們可能要暫時擱置其引來爭議的「脫亞入歐」觀點,冷靜回顧其生平和學識歷程,這樣方能得到持平的認識,進而理解他在日本近代史中的地位。福澤諭吉生於一八三四(天保五)年,是父親福澤百助(九州豐前中奧平藩的武士)的么子。不料,在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將他帶回故鄉中津照料。他於孩童時期,即顯現出好強和嫉惡如仇的性格了。他二十一歲之時,經由同藩朋友的幫助前往長崎遊學。彼時,日本尚未敞開鎖國的政治體制,就地緣政治學而言,這時唯有透過長崎這個「偉大的窗口」才能汲取歐洲的先進文明。福澤諭吉是極富行動力的人,他很快地住進了槍砲專家山本物次郎的家裡,開始學習荷蘭語。然而,他自覺不夠精進,於翌年,前往了兄長工作的地點大阪,進入蘭學(藉由荷蘭語書籍研究西方學術、技術、海外情況等的學術總稱︶的最高權威緒方洪庵的私塾學習。不過,就在他力求上進的隔年,他卻遭逢兄長死亡,繼承家業的重負,他在緒方的私塾裡表現優異,終於成為正式的塾生。
福吉諭吉二十五歲(安政五年)的時候,來到江戶的鐵砲州(今東京都中央區湊町.明石町附近的舊稱。又有一說,幕府用來試射鐵砲的地方)奧平藩的宅院裡,給同藩的子弟們教授荷蘭語,為將來吸取新知鋪平道路。其後,一場奇妙的際遇,很大程度改變了他的世界觀。某日,他到橫濱四處探訪,看到外國人,即以荷蘭語交談,但是他旋即發現,荷蘭語完全派不上用場。經由這個意外的震撼,他改變了想法,幾乎是獨自摸索的,開始
專心致志地學習英語。或許,老天已看見他深刻的努力,並決定給予試煉的機會。這一年,幕府任命木村攝津為外交使節派往美國,福澤諭吉亦被遴選為隨員出訪,翌年年初,該外交使節團搭乘咸臨輪,從品川近海出發,經過三十五天的航程後,停泊在舊金山港。他們進入美國境內,到各地考察,於五月,該外交使節團返回浦賀港。
對福澤諭吉而言,這趟美國之行,不止是擴展世界觀的佳機,亦是他獲取新知識和建構學問的來源。在隨行考察期間,他買了一冊《韋氏英語辭典》,這本辭典的引用,為其學問打下重要的基礎。此外,他似乎天生就具有出版家和譯者的稟賦,把實學和實用主義發揮到極致。因為,在這一年,他翻譯並出版了支那語的英語辭典《華英通語》。以其作品的出版順序來看,這是他初試啼聲的作品,而且年僅二十七歲,英氣煥發的年紀。
*擷錄自〈日本文壇百年回憶錄‧ 2〉
談及福澤諭吉獻身教育和翻譯方面的成就,在此我們可能要暫時擱置其引來爭議的「脫亞入歐」觀點,冷靜回顧其生平和學識歷程,這樣方能得到持平的認識,進而理解他在日本近代史中的地位。福澤諭吉生於一八三四(天保五)年,是父親福澤百助(九州豐前中奧平藩的武士)的么子。不料,在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將他帶回故鄉中津照料。他於孩童時期,即顯現出好強和嫉惡如仇的性格了。他二十一歲之時,經由同藩朋友的幫助前往長崎遊學。彼時,日本尚未敞開鎖國的政治體制,就地緣政治學而言,這時唯有...
推薦序
【推薦序】循著一位詩人的視點,探看日本的文化風景/李敏勇
翻閱邱振瑞《日晷之南:日本文化思想掠影》的篇章時,突然想起年輕時讀到李永熾譯介的德國小說家托馬斯.曼一本書《歌德與托爾斯泰》。日譯者高橋義孝說,「在語言的所有意義裡,《歌德與托爾斯泰》始終是一部有趣的書。」而經由李永熾的漢譯,我讀到了描述俄羅斯小說家托爾斯泰造訪德國,在歌德家鄉威瑪,透過參訪一所小學汲取先進國啟蒙教育,追尋近現代化的那一種知識分子、文化人的心境。十九世紀的托爾斯泰和十八世紀的歌德的相遇,是經由一位兩個世紀之間的一位教師的精神連繫,象徵文化接觸。邱振瑞的視野觸及日本,經由日本,也觸及世界。
戰前,台灣的知識分子、文化人,經由日本的歐洲視野,也追尋著近現代化。文化協會的參與者們站在台灣的土地上,憧憬著改造自己的社會,突破被殖民的困境。所謂文化,所謂近現代化,畢竟是新意義的形式和儀式,有相對於「過去」傳統包袱的新空間意識和時間意識,是人面對新社會和新國家的視野……這是必須學習的視野。在戰前的台灣,那是日本,那是歐洲,那是世界,而戰後呢?
日本,曾經成為戰後台灣從日本化轉而中國化的禁制。中日戰爭或日中戰爭的情意結,讓類殖民統治台灣的國民黨中國體制把對日本的敵意,加在台灣人意識之中,以中國化取代日本化。清帝國戰敗把台灣割讓給日本,自被日本殖民成了台灣的原罪。日本文化成為邁向現代化的一部分,其實近代中國也有頗有日本視野。事實上,統治台灣的國民黨中國統治當局,不只與日本共同站在「反共」的戰線,蔣介石的軍事體系也曾仰仗日本的軍事教官,但政治功利大於文化價值。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對台灣和中國都是相對進步的國家。對台灣,甚至對中國,顯現近現代化更寬廣的視野……文化上,日本有許多值得觀照的地方。
邱振瑞是稍晚於我世代的詩人,一九八○年代末負笈日本,應該是對日本文化有私儀,也有探尋之心。台灣解嚴那年,我去美國參訪海外台灣人團體,回程經過日本時,看見多時不見的他。幾年之後,進入新世紀,在台灣的他已是廣泛涉獵日本文化、文學的翻譯家,譯介了許多日本文學作品,著譯的出版在書肆佔了一席之地。他的日本閱讀極為廣泛,時間的縱深綿長百年,空間的寬度包括了文學、哲學、歷史、社會……是一位活躍的文化捕手。
知識分子和文化人,有一個觀照的角度是讀書界,是不斷地廣泛地閱讀,以建構自己的思想視野。邱振瑞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極為專業地尋書讀書,遍及日本文學、文化……,經由書寫呈現他的再觀照。他的譯介的業績包括許多小說,《日影之舞》這本日本現代文學散論,他把「二十世紀前作家」和「二十世紀作家」的形影,輯成「日之篇」,把「戰爭與日本文學」、「權力與日本文學」、「身為職業作家」、「作家與市場」、「文字漫談」輯成「影之篇」。讀書界的邱振瑞事實上也是著述界辛勤的投手。
以二十餘篇「日本作家面面觀」和二十五篇「日本文壇百年回憶錄」合而為《日晷之南:日本文化思想掠影》,是邱振瑞繼《日影之舞》之後,又一本關於日本文學,以及日本文化的探觸隨筆。隨筆——這種與散文相似,但又不完全是散文的文體,流露日本的文學況味!一種自由自在,作者穿越其中,出入其中,閱讀起來言之有物又不那麼嚴肅沉悶的文體。在邱振瑞筆下侃侃道來,活潑生動。邱振瑞搜羅日本文學、文化書籍,堪稱一位勤奮的博學者。真正的讀書界就是如此,他的日課幾乎是讀書與寫作,像蠶一樣咀嚼桑葉吐出蠶絲。
戰後的台灣,從日本的關連而中國的關連,作為台灣文化一部分的日本文化被中國文化取代。戒嚴長時期對日本文化的輕忽,既不知日又不識日。解嚴以後,台灣與日本重建了文化連繫,但偏重於大眾消費社會的傾向形成某種輕薄性的流行。像邱振瑞這種日本文化隨筆,對於彌補日本文化視野的欠缺是極有助益的。每次讀到他相關的文章,都感到一種特別的興味,彷彿看著他在尋覓,在挖掘,在分享,有難以言喻的喜悅。
私風景,私の風景,應該是說極為邱振瑞式的日本文化觀照,因為捕捉和陳述的是邱振瑞極富個人風格的視點。他以一個詩人的筆觸,經由閱讀而再現於他的文筆,行句之間充滿他的思緒。有時你甚至可以感覺到他顯現的喜悅或讚嘆。穿越漫長時間,日本作家在詩、小說、評論領域,相關的人、事、物構成的文學、文化樣貌,在他筆下彷彿織錦一般,形成某種知性和感性交織的風景。
在日本的南方,在日晷儀的南方,台灣與日本、韓國一樣,都曾經在日本文化圈形塑自己的文化與社會,也各自發展自己的文明。台灣應該對這樣的周邊國家有所理解,對周邊文學、文化動向有所理解。邱振瑞的《日晷之南:日本文化思想掠影》正是值得好好閱讀,像欣賞風景,探看日本近現代心靈側影一樣的書冊。相對於德國,後進國俄羅斯的小說家托爾斯泰,為了教育自己國家的兒童,去德國家鄉威瑪一所小學取經,尋求經由先進國已形成的文化形貌改造自己的國家,台灣也應該有這樣的意志和感情,未脫被殖民心境,未離迷惘國度心態的台灣,要開拓文化視野,形成讀書界。邱振瑞的詩人視角探看日本的文化,形成的窗與鏡是值得鑑照的風景。
=======================================
【總序】/邱振瑞
二○一八年六月,我出版了《日影之舞:日本現代文學散論》(蔚藍文化),如果說,在我的寫作生涯中,這部書籍的出版占有什麼樣的位置,我認為其肩負著我長年以來夙願的初步實現,一個無所定師的文學旅人,試圖對於日本文學思想提出看法的一個嘗試,哪怕是浮光掠影的捕捉,它都完整收錄著我思惟過後的思想痕跡。因為我就是沿著這些零散的印跡,開始那沒有盡頭的文學旅程。
然而,正如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一樣,每篇論文和研究都始於某個高尚的動機,寫作動機扮演著核心的角色,發揮著關鍵的力量,作者受到這個動機的催促和激勵,從模糊的概念到架構的創建,都得益於這個原始起點,在某種意義上,它與歷史學寫作一樣,亦是一種社會實踐。而我作為眾多人文社科的作者之一,同樣無法自外於這個規律,甚至要避免不自覺地擺出故作清高的醜態。進言之,我若要完成這個(高貴的夢想)任務,就必須時時刻刻維繫著這個信念,然後次第而穩健地前進,像如一名潛心苦行的僧侶,不惜身命地修行,在於行動本身的意義,高於一切抽象的價值。
此外,我還堅信只要專心研讀不凡的思想作品,認真誠懇地投入寫作狀態,它就能帶來諸多妙處,至少它可以除掉虛榮心和自負感,對自己不存幻想,更能謙卑地思考和解釋人類最高的才華,敬畏已知的和未知的學問。如馬克斯.韋伯所說「科學的本質,就是渴望被超越」。在此,我借鑑這個啟示稍為申論,不止科學渴望被超越,文學思想和歷史書寫研究,同樣不希望守在死胡同裡,它比其他的學科更渴望推陳出新,以此更新停滯的生命。出於上述兩個動機,我進入五十歲以後,開始構思這趟孤獨自在贈與我的旅程計畫,我打算在《日晷之南》這系列,依序寫出「日本文化思想掠影」、「日本近現代思想簡史」、「日本近現代文學簡史」、「日本近現代美術簡史」、「日本佛教通史」、「日本漫畫小史」、「日本暢銷書的歷史」、「昭和文學風景」、「日本思想家肖像」、「日本作家群像」等主題的著作,以此書籍的寫作反思自身的存在意義。
當然,在寫作策略上,我深知撰寫這種題材的書籍,應當避免僵硬的學究氣,不能糾纏於理論細節,自以為是地把讀者推向昏睡的邊緣,而必須要求自己寫得豐富而有趣,結構工整和文風優雅。直白地說,寫書就得具有引人入勝的技藝,不能成功地把讀者帶進你建構的思想世界,那僅止是自我滿足的虛榮之舉。正因為我深知這嚴峻的挑戰和要求,從來不敢有鬆懈的立場,更拒絕僥倖心理的誘惑。不過,我到底有無能力再現這些思想的風景?抑或只是虛有其表,就敦請讀者以最嚴謹的目光閱讀批評了。不僅要掠影其蹤,更要指出我破舊的罩門。
最後,我要感謝詩人李敏勇先生作序,在我以詩歌探索生命奧義的路程上,其詩人的抒情文思,給了我深刻的啟迪,我作為詩人後輩感到無上的光榮。與此同時,我還要向所有相助於我的親人朋友,致上萬分謝忱,沒有他們的善緣助行,我的文學之旅將寸步難行而變得乏善可陳。謹以簡單數語,向他們感謝致敬。
二○一九年元月二十九日於臺北陋居
【推薦序】循著一位詩人的視點,探看日本的文化風景/李敏勇
翻閱邱振瑞《日晷之南:日本文化思想掠影》的篇章時,突然想起年輕時讀到李永熾譯介的德國小說家托馬斯.曼一本書《歌德與托爾斯泰》。日譯者高橋義孝說,「在語言的所有意義裡,《歌德與托爾斯泰》始終是一部有趣的書。」而經由李永熾的漢譯,我讀到了描述俄羅斯小說家托爾斯泰造訪德國,在歌德家鄉威瑪,透過參訪一所小學汲取先進國啟蒙教育,追尋近現代化的那一種知識分子、文化人的心境。十九世紀的托爾斯泰和十八世紀的歌德的相遇,是經由一位兩個世紀之間的一位教師的精...
目錄
推薦序/循著一位詩人的視點,探看日本的文化風景/李敏勇
總序/邱振瑞
【日本文壇百年回憶錄】1~25
*明治維新中的廢佛運動
*我們必須給歷史分期嗎?
【福澤諭吉之後……】
小泉八雲的解僱風波
自己創造明星—與謝野鐵幹和鳳晶子
日本大眾作家的苦惱—菊池寬
綠紅紙上的題簽—佐藤春夫
風雨的顏色—井伏鱒二
林房雄的明與暗
作為方法的坂口安吾
被遺忘的日本人—宮本常一
太宰治的鄉音
文豪太宰治的台前幕後
愛國者的自白—三島由紀夫
戰後作家的願望
電影導演作家的兩個身體—伊丹十三
日本國策電影的天空
極道之暢銷書—安部讓二
為了美好生活落淚—業田良家《自虐之詩》
活著是為了相聲—雲田晴子《昭和元祿落語心中》
【我的日本閱讀】
如何面向日本語
我的禁書之愛
京都大阪舊書店側記
從黑格爾到費爾巴哈
新潮文庫日本文學與我
推薦序/循著一位詩人的視點,探看日本的文化風景/李敏勇
總序/邱振瑞
【日本文壇百年回憶錄】1~25
*明治維新中的廢佛運動
*我們必須給歷史分期嗎?
【福澤諭吉之後……】
小泉八雲的解僱風波
自己創造明星—與謝野鐵幹和鳳晶子
日本大眾作家的苦惱—菊池寬
綠紅紙上的題簽—佐藤春夫
風雨的顏色—井伏鱒二
林房雄的明與暗
作為方法的坂口安吾
被遺忘的日本人—宮本常一
太宰治的鄉音
文豪太宰治的台前幕後
愛國者的自白—三島由紀夫
戰後作家的願望
電影導演作家的兩個身體—伊丹十三
日本國策電影的天空
極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