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編採與出版研究室企劃,楊宗翰編選,打破出版編輯為師徒經驗傳授、不具研究價值的偏見!
★透過1篇專題演講X7篇研究論文X1場座談實錄,重新思考「當代編輯學」的定義!
各大學為因應時代變化與學用合一之籲求,近年間陸續規畫部分課程轉型,「出版編輯」因此得以進入新開設的選修學分之列。淡江大學中文系自多年前便設有「文藝編輯學」、「中文編輯與採訪」、「編輯與出版」、「台灣文學與圖書出版專題」等課程,並在實務選修部分特闢「創作編採學群」,提供學生兼重理論認知及實務操作的學習機會。唯坊間仍有視出版編輯為師徒經驗傳授、不具研究價值的偏見,亟需以嚴肅態度及正式規範之學術討論,予以大力匡正。本書收錄了各大學中文系講授編輯課程、從事實際編務、策畫出版選題的學者專家之卓見,以及對多位一代名編的珍貴回憶,盼能藉此激盪出對「當代編輯學」的重新思考。
作者簡介:
編者/楊宗翰
1976年生於台北,現為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詩學、台灣文學、出版編輯、文化創意產業。著有《破格:台灣現代詩評論集》(2020)、《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2019)、《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2017)、《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2012)、《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2002)、《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2002)。
主編《大編時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2020)、《交會的風雷: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集》(2018)、《淡江詩派的誕生》(2017)、《血仍未凝:尹玲文學論集》(2016)、《台灣文學史的省思》(2002)、《文學經典與台灣文學》(2002)。與師友合編《台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與陳皓合編,2018)、《輕裝詩集》(辛鬱遺作,與封德屏合編,2018)、《與歷史競走:臺灣詩學季刊社25週年資料彙編》(與林于弘合編,2017)、《逾越:台灣跨界詩歌選》(與徐學合編,2012)、《跨國界詩想:世華新詩評析》(與楊松年合編,2003)。另曾策劃「台灣七年級文學金典」、「馬華文學獎大系」、「馬森文集」、「菲律賓華文風」、「林燿德佚文選」等系列出版品。
企劃執行/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編採與出版研究室
2016年成立,設於文學院L405室,以編輯、採訪、出版議題為重心,舉辦專業講座及實務工作坊,並結合校內課程與系刊《拾幾頁》,積極培養學界跟業界的明日之星。
章節試閱
附錄 文藝編輯學導論(大綱)
李瑞騰
一、編輯是什麼?
(一)編輯:輯而後編
1. 輯,車輿,泛指車子;此指集合之意。
原在四面八方(稿源),如何得之?輯到什麼地步最合適?
2. 編,次簡,以絲次第竹簡而排列之;後為書籍內容之順次排列。
如何排序?依類、依時或依人?要不要加工?如何美化?
(二)編輯是一種知識行為
1. 著於竹帛謂之書,凡是書皆經過編輯的過程
2. 孔子是一位編輯家
3. 劉向、劉歆父子是專職編輯
4. 《文選》、《玉台新詠》及一切詩文選集都是編成的
5. 白居易之自編詩集
6. 古代叢書、類書之編輯
(三)編輯是大眾傳播體系中一種職業,一種工作
1. 廣播、電視的新聞報導必須經過編輯
2. 報社、雜誌社、出版社都設有編輯部
3. 平面媒體的編輯:文字編輯、資料編輯、美術編輯
4. 新興媒體的編輯:網站、部落格、電子書
5. 現代的套書、全集、選集之編輯
(四) 編輯既是一個面向社會的實踐過程,也可以是一種生活情趣或自我完成
1. 編輯什麼和如何編,涉及傳播對象所處環境及其需求,選題具一定程度的社會性,編輯其實是通過匯整及其相關處理方式以對應現實。
2. 編輯也是社群知識力量的動員,共同面對一個有待集思廣益的社會議題。
3. 把編輯理念移到生活層面,可建立各種與自我相關的秩序,使生活兼具感性與理性,有時更是一種自我的完成。
二、媒介與編輯
(一)媒介活動的基本結構
1. 傳播模式
2. 媒介活動
3. 編輯與行銷
(二)不同媒介的編輯行為
1. 報紙文藝副刊
2. 文藝雜誌
3. 文藝圖書
4. 文藝網媒
(三)編輯、作家與文藝社會
1. 編輯如慧眼識英雄,可為作家之伯樂
2. 編輯以其洞察力、企劃力,經由媒介帶動文藝風潮
3. 編輯與作家相互依存,為整個文藝社會之要角
三、編輯流程—以出版為例
(一)稿源在哪裡?
1. 主動企劃
(1)一本書
(2)一套書
(3)一個系列(書系、叢書、文庫)
(4)特定對象邀稿、開放徵稿
2. 作家投稿
(二)審稿
1. 內審、外審
2. 編輯委員會、編輯會議
3. 審查意見表
4. 送回給作者修改
(三)前製作
1. 書名:封面、書名頁
2. 內文通讀、校對
3. 分章分節分輯、標題、引言文案
4. 序、推薦序、列名推薦、推薦語
5. 附錄等
(四)後製作
1. 封面(含摺頁)、封底(含摺頁)、書背(脊)、書腰(封)
2. 蝴蝶頁、書名頁、彩色頁、輯名頁、內頁、書眉、頁碼等
3. 落版、製版、看樣、送印
四、台灣文藝編輯家個案研究(舉例)
1. 編事可以成學,編輯人可以成家
2. 龍瑛宗與戰後《中華日報》日文版「文藝欄」
3. 紀弦與《現代詩》
4. 余光中如何編「文學大系」
5. 楊牧與「新潮叢書」
6. 一代名編王慶麟(瘂弦)
7. 張默的小詩編輯
8. 初安民:從《聯合文學》到《印刻文學生活誌》
9. 杜十三如何編輯自己
10. 向陽和他的個人網站
附錄 文藝編輯學導論(大綱)
李瑞騰
一、編輯是什麼?
(一)編輯:輯而後編
1. 輯,車輿,泛指車子;此指集合之意。
原在四面八方(稿源),如何得之?輯到什麼地步最合適?
2. 編,次簡,以絲次第竹簡而排列之;後為書籍內容之順次排列。
如何排序?依類、依時或依人?要不要加工?如何美化?
(二)編輯是一種知識行為
1. 著於竹帛謂之書,凡是書皆經過編輯的過程
2. 孔子是一位編輯家
3. 劉向、劉歆父子是專職編輯
4. 《文選》、《玉台新詠》及一切詩文選集都是編成的
5. 白居易之自編詩集
6. 古代叢書、類書之編...
作者序
寧為大編,勿任小編
楊宗翰
淡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各大學為因應時代變化與學用合一之籲求,近年間陸續規畫部分課程轉型,「出版編輯」因此得以進入新開設的選修學分之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自多年前便設有「文藝編輯學」、「中文編輯與採訪」、「編輯與出版」等多樣化課程,晚近另於研究所開立「台灣文學與圖書出版專題」、「台灣文學與雜誌編輯專題」,大學部之畢業製作亦闢有「創作編採學群」,提供兼具理論認知及實務操作的學習機會。唯坊間仍有視出版編輯為師徒經驗傳授、不具研究價值的偏見,亟需以嚴肅態度及正式規範之學術討論,予以大力匡正。
二○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淡江中文系舉辦「文學、編輯與出版學術研討會」,邀請到各大學講授編輯課程、從事實際編務、策畫出版選題的學者專家,齊聚淡水校區守謙國際會議中心論學。是日除了論文發表與討論對話,很榮幸邀得中央大學李瑞騰教授進行以「文藝編輯學導論」為題的演講,替這門學科決定座標,啟迪未來。大會還特別設立一場「編輯台上的名編身影」出版論壇,由趙衛民、楊澤、張堂錡三位教授(曾分別任職於《聯合報》、《中國時報》、《中央日報》副刊),談他們記憶中的三位「名編」—瘂弦、高信疆與梅新。想開這樣的會議,自是因台灣許久未見以「文學出版編輯」為主題的研討;會有這樣的設計,乃是期盼能激盪學術界對「當代編輯學」的重新思考。我深知光憑一場研討會,可能做不了太多。但倘若什麼都不做,台灣對出版編輯的理解就永遠停在那裡,怎麼深化?如何「成學」?過往中文世界的各家媒體與著名編輯之所作所為,絕對值得吾人參考、學習與研究。我以為這些「大編」的存在及事蹟,更能映照出今人酷好自稱為「小編」,是何其荒謬與諷刺!滿街小編走,氣短志不高,我很懷疑這種人能承擔什麼大任?「大編」之所以為大,是大在心態,大在視野, 大在對編輯這份職業/志業的企圖與實踐。此類值得敬重跟研究的文學編輯為數甚多,遍布於報紙、雜誌、圖書乃至新媒體之中,這場研討會應該只不過是一個起點。
經審查後大會發表宣讀了七篇論文,感謝學者專家同意將會議文章收入這本書中。應邀擔任本次主持與評論工作的三位教授—周德良(淡江中文系主任、《淡江中文學報》主編)、高柏園(淡江中文系教授、前華梵大學校長、前《鵝湖月刊》主編)與陳俊榮(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前揚智出版社總編輯),對提升會議品質深具貢獻。還要感謝文學院林呈蓉院長出席開幕式致詞,以及對大會工作的持續關心。中文系系助理李尹、中文所學會張慶偉會長帶領碩士班同學的執行效率,一直都是我們這個「全台最愛開會中文系」的有力支撐。願這本書內所錄,能夠作為學術界延伸討論的基礎,並對未來志在成為編輯者有所啟發。
寧為大編,勿任小編
楊宗翰
淡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各大學為因應時代變化與學用合一之籲求,近年間陸續規畫部分課程轉型,「出版編輯」因此得以進入新開設的選修學分之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自多年前便設有「文藝編輯學」、「中文編輯與採訪」、「編輯與出版」等多樣化課程,晚近另於研究所開立「台灣文學與圖書出版專題」、「台灣文學與雜誌編輯專題」,大學部之畢業製作亦闢有「創作編採學群」,提供兼具理論認知及實務操作的學習機會。唯坊間仍有視出版編輯為師徒經驗傳授、不具研究價值的偏見,亟需以嚴肅態度及正式規範之學...
目錄
主編者序
寧為大編,勿任小編/楊宗翰
專題演講
文藝編輯學導論/李瑞騰
研究論文
《中央日報》副刊主編風格析論:以孫如陵、梅新為討論中心(1961-2006)/林黛嫚
大學體制內的出版編輯課程創新與改革:以台北教育大學通識與語創系課程為例/陳文成
民辦書目性期刊的觀察—以《書目季刊》為例/陳仕華
論台灣當代文學之「詩人編輯家」/楊宗翰
新時期中國外國文學期刊的發展歷程—以《外國文學評論》為例/崔潔瑩
博與專:論學術刊物編輯的兼容意識—以《中國女性文化研究》為例/艾尤
世代詩選的出版選題研究/陳進貴
座談實錄
編輯台上的名編身影—瘂弦、高信疆與梅新/趙衛民、楊澤、張堂錡
主編者序
寧為大編,勿任小編/楊宗翰
專題演講
文藝編輯學導論/李瑞騰
研究論文
《中央日報》副刊主編風格析論:以孫如陵、梅新為討論中心(1961-2006)/林黛嫚
大學體制內的出版編輯課程創新與改革:以台北教育大學通識與語創系課程為例/陳文成
民辦書目性期刊的觀察—以《書目季刊》為例/陳仕華
論台灣當代文學之「詩人編輯家」/楊宗翰
新時期中國外國文學期刊的發展歷程—以《外國文學評論》為例/崔潔瑩
博與專:論學術刊物編輯的兼容意識—以《中國女性文化研究》為例/艾尤
世代詩選的出版選題研究/陳進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