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句輕巧樸素,既無強烈措詞,也缺鮮豔色澤,呼應著書名「露珠」一樣:「妳的美麗光芒,在我心中/永不消失,永不消失」。或許因此,讀者感受到的是他那真誠平實的心聲。──前《笠》詩社主編 莫渝
《露珠》精選詩人李昌憲2005至2010年作品,收錄99首創作,共分五輯。
【國外旅遊】一輯中寫蒙古詩歌節及旅遊的所見所聞;【生活抒情】寫個人生活的親情、友情、鄉情的感懷;【人文地景】寫國內旅遊的人文地景與自然生態;【社會關懷】寫政治與社會事件,天災人禍及小市民的生活現實問題;【生態觀察】寫環境破壞帶來的災難及省思。
詩人在本書中,展現出他對於各類題材的精煉掌握,以及時而抒情、時而批判、時而內斂、時而樸質的多變文筆,可謂集大成之作。
作者簡介:
作者/李昌憲
台南人,現居高雄市。曾參加森林詩社、綠地詩社、陽光小集、笠詩社。現為《笠詩刊》主編、世界詩人運動組織(Movimiento Poetas del Mundo)會員。1981年6月出版第一本詩集《加工區詩抄》,並於1982年獲「笠詩獎」。其他出版詩集《美的視界―慢遊大高雄詩攝影集》2014、《高雄詩情》2016、《愛河―漢英雙語詩集》2018、《人生茶席:台灣茶詩─漢英雙語詩集》2020。在年度詩選、國內外之詩選集中,被以英、日、韓、西、德、蒙等文字翻譯及介紹。
章節試閱
詩,是開啟永恆的鑰匙
蒙古詩人們向我們
握手道別 依依離情
烏蘭巴托1的燈火已點亮
兩國詩人們心中的燈火也點亮
我們搭車往烏蘭巴托機場
天空的藍已經看不見了
黑暗遮沒草原
知道我們即將離開
讓我們看一次就難忘
日落草原以後
動人的金黃色絲帶
就懸掛地平線兩頭
這映照久久不散
友誼的手緊緊互握
連結兩國詩人們
在心動深處,握筆寫
詩,是開啟永恆的鑰匙
二○○五年七月十二日-二十日蒙古參加「台蒙詩歌節」
二○○五年十月十五日《文學台灣》56期
1 編按:烏蘭巴托是蒙古國首都。
──────
凝視──題王水河雕塑
母性的凝視裡
人間的情與愛
真真假假
總在揮手的時候
流動著樂喜怒哀
母性的凝視裡
人間的聚與別
猶似夢中
歸鄉遊子的跫音
思念如蓮花開落
母性的凝視裡
人間的美與醜
陸續沉澱
在意識中潛流
化入藝術的肌理
母性的凝視裡
人間的真與善
隨緣頓悟
在時間之河
成為一尊塑像
二○○五年當代木雕藝術采風展
專集《雕塑與詩的對話》二○○五年七月出版
──────
平溪天燈
元宵節到平溪看見
台灣人重新想像
有許多美好的願望
書寫在天燈上
點燃天燈
瞬間漲滿
蓄積的能量等待
一年一度的飛升
美麗的夜空
幸福的氛圍
數不清的天燈
數不清的願望
趕集在元宵節註冊
願望 不熄不滅
天燈 永遠點亮
點亮台灣人的心
二○○七年三月四日元宵節到平溪賞天燈,歸後寫於三重市
二○○七年六月十五日《笠》詩刊259期
──────
阿里山神木
在神木車站躲雨
看到阿里山神木龐然身段
被人工放倒在鐵軌旁
供遊客瞻仰遺容
啊!是曾經被奉為神的巨木
想起造神運動的年代
阿里山神木被雷劈
乾枯之後中空的軀幹
新長出的小樹
被歌頌為神木再生
這是課本讀到的
我終於知道
被騙著長大的記憶
必要重新審視
必要調整位址
數千年生命從挺拔到倒臥
看盡多少朝代興衰
展讀一卷一卷歷史
目送一節一節紅色車廂
消逝在視界與記憶之外
二○○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夜宿阿里山初稿
二○○五年六月四日修訂
二○○六年六月十五日《笠》詩刊253期
──────
南亞海嘯
地殼鬱積的能量
自海底瞬間暴裂
澎湃洶湧的巨浪
毀滅性的襲擊
人類的生命被吞噬
捲入海中漂流
陸地橫屍遍野
人間的悲慘視界
海嘯過後滿目瘡痍
悽慘恐怖的影像傳播
震驚全世界的心
留下那個舉目無親的小孩
站在災難現場
眼淚都已經哭乾了
還舉頭望向天空
無助的哭喊
附記: 我寫〈南亞海嘯〉這首詩,是看到南亞大地震引發的大海嘯;那驚悚恐怖的新聞報導畫面,一幕幕悲慘的場景,映入我心中。那震撼,使我想起九二一大地震的晚上,被震醒後,就一直從新聞現場連線報導,看見災區中台灣家毀人亡。今天又看到中亞發生大地震,巴基斯坦也許又數萬人死亡。
目睹每一次大地震,都造成數萬人死傷,來自大自然的毀滅性力量,見證到人類的生命如此卑微脆弱。而最震撼我的是災難現場倖存的男孩,眼淚都已經哭乾了,還舉頭望向天空,早已定格在我的詩中,無助的哭喊。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台灣現代詩》4期
詩,是開啟永恆的鑰匙
蒙古詩人們向我們
握手道別 依依離情
烏蘭巴托1的燈火已點亮
兩國詩人們心中的燈火也點亮
我們搭車往烏蘭巴托機場
天空的藍已經看不見了
黑暗遮沒草原
知道我們即將離開
讓我們看一次就難忘
日落草原以後
動人的金黃色絲帶
就懸掛地平線兩頭
這映照久久不散
友誼的手緊緊互握
連結兩國詩人們
在心動深處,握筆寫
詩,是開啟永恆的鑰匙
二○○五年七月十二日-二十日蒙古參加「台蒙詩歌節」
二○○五年十月十五日《文學台灣》56期
1 編按:烏蘭巴托是蒙古國首都。
──────
凝視──題王水河雕塑
母性的...
作者序
【序】平實的心聲――讀李昌憲詩集《露珠》
在台灣詩人的系譜脈絡,李昌憲從一九七○年代青年詩社「綠地詩社」、「陽光小集」,到一九八○年代加入「笠」社。加入「笠」社前後,有詩〈廢氣飄飄處處聞〉刊登在《春風詩叢刊》第1號(一九八四年四月)「獄中詩專輯」,這是一首環境生態詩;該刊是份左翼刊物,該期因「內容挑撥政府與人民感情,選載匪幹作品」被台灣警備總司令部查禁。就創作歷程,三十餘年的詩作,包括二○○五年出版的《仰觀星空》和《從青春到白髮》兩冊詩集,李昌憲大抵被定位為「勞工詩人」、「生態詩人」。這兩個面向,都與他的職業和詩人的關心視角緊密結合。
二○○五年,他從華泰電子公司資材部經理職務退休,轉任顧問職赴中國蘇州協助公司建廠,二○○六年六月正式離開熟悉的電子產業,進入人生另一階段。誠如在《笠》詩刊265期(二○○八年六月十五日)專輯「詩人的迷戀」〈迷戀我的舊愛新歡〉乙文,他說退休之後,依舊迷戀五個舊愛新歡:「買書、寫作、品茗養壺、篆刻、攝影」。為此,莫渝稱他台灣新詩界的「五絕詩人」。前年,他考取高雄市街頭藝人證照,正式登入篆刻家。藝人走向街頭,看似優於象牙塔內的詩人;今年,他提出一本攝影詩集《美的視界―慢遊大高雄詩攝影集》,連連傳出喜訊。
本詩集《露珠》是他近五、六年新作品的另一部創作結集,全書分五輯:國外旅遊(15首)、生活抒情(21首)、人文地景(22首)、社會關懷(20首)、生態觀察(21首),共99首(「小詩一輯」分計,則有103首)。這百首左右的詩作,除了生態與勞工兩方面的繼續觀察書寫外,旅遊的體驗、親情的表露及國家定位的思索,都有比較重的書寫。
離開職場,有比較充裕且自在自適的時間,從事旅遊,或國外或島內與離島,有時個人有時隨團,詩人的筆是競爭的筆,走到哪裡就寫到哪裡,影像定格有必要,詩文字的定格更必要。《露珠》詩集內,國外旅遊和人文地景兩輯37首,都是旅行文學的記錄。遠至北亞的蒙古,詩作最多,那是第一屆「台蒙詩歌節」(二○○五年)台灣詩人的「遠征」收穫,見證瀚瀚沙漠的酷熱與遼闊草原的柔美。〈蒙古包聯想〉一詩,感受傳統游牧與現代文明的衝擊:「一九九一年蘇聯解體/草原,是還給蒙古人的草原/天空,是還給蒙古人的天空/蒙古人開始/不一樣的游牧生活//一樣的蒙古包/傳承了千百年/擋過風雪遮過炙熱/卻擋不住/現代文明的入侵」,異種文化的碰撞,仍需結合融匯:
蒙古包外綁著馬匹
為何多買了汽車或機車?
看見不一樣的蒙古人
正發動汽車,快速
追上現代文明
〈詩,是開啟永恆的鑰匙〉乙作是結尾篇,返國前往機場途中,東邊與中天夜色降臨,唯西邊:
日落草原以後
動人的金黃色絲帶
就懸掛地平線兩頭
這映照久久不散
友誼的手緊緊互握
連結兩國詩人們
在心動深處,握筆寫
詩,是開啟永恆的鑰匙
「動人的金黃色絲帶」彷彿永恆的詩篇,悸動著詩人的筆和攝影機,傳遞了詩人對「美」的捕捉與讚嘆。
旅遊擴展詩人的見聞視野及新奇驚豔的感受;而親情的流露,仍是詩人筆端的自然面,尤其是有關對伴侶妻子的著筆,不掩真實真誠。二○○五、○六年間旅居外地(中國蘇州)夜晚難眠,「恍忽中聽見/妻的鼾聲/隔空隔海傳來」(詩〈睡不著〉)這是夢境的寫照,現實情境則是「妻的鼾聲/三月的春雷/響在午夜//突然轉身/抱住我/親了又親」(詩〈妻的鼾聲〉),一夢一實,都是思念的投射。清晨,為取角拍攝一顆「留在花瓣上的露珠」、「閃亮鑽石光芒的露珠」,想及結婚三十年的伴侶。露珠,晶瑩剔透;妻子,相依相伴。在攝影機的鏡頭與文字間同時留住美麗光芒,見識詩人的純情告白。
原題〈紀念二二八〉的〈白鷺鷥〉一作,也發揮類似〈露珠―紀念結婚三十年〉乙詩的技法,讓原本無相關的兩物像/個體(露珠與妻子),在「美」的感應下,串聯起新的關係組合。全詩如下:
孤單的白鷺鷥
縮著一隻腳獨立
面向愛河
一言不發
早凋的英靈
重回現場參加
紀念二二八活動
六十二週年一晃而過
想及歷史性的傷口
再度爆開
鮮血染紅圓山
飯店外棍棒侍候
整個下午白鷺鷥
縮著一隻腳獨立
思索下一步
怎麼飛出去
政治無所不包。「海晏河清」是任何時空下庶民的盼望。一時代一時代過去,任一新時代的掌權者都在把玩權力,滿足少部分同夥(利益共構群)的慾望。一九四七年春天的二二八事件,是台灣歷史重大災難,台籍菁英份子腰折,加害者長期掌控權力階級,抹煞史實,掩蓋真相。「六十二週年一晃而過」,人事全非,當事人及其後代的傷痕無以聊慰。紀念活動的意義與價值,無法獲得合理的公義。一隻白鷺鷥的出現,突顯受難家屬的孤苦無依。史不實,人無言。白鷺鷥,原本與政治無關,與紀念活動無關。只因孤單地出現,「縮著一隻腳獨立」,卻成為詩裡反襯的角色,以及「台灣獨立」的徵象,益增事件的悲涼。
從以上抽樣幾首詩的書寫角度來看李昌憲──一位誠懇正直的詩人,不拐彎抹角,也許不算喃喃自語,倒像蘇聯「悄派」的表現。二十世紀中期,蘇聯詩歌出現「大聲疾呼派」(響派)與「悄聲細語」(悄派)兩種類對立的書寫風向球。兩種詩風,顧名思義,一外展一內向。昌憲兄這本新著,百首作品,篇幅均不長,大都在三十行以內,文句輕巧樸素,既無強烈措詞,也缺鮮豔色澤,呼應著書名「露珠」一樣:「妳的美麗光芒,在我心中/永不消失,永不消失」。或許因此,讀者感受到的是他那真誠平實的心聲。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序】平實的心聲――讀李昌憲詩集《露珠》
在台灣詩人的系譜脈絡,李昌憲從一九七○年代青年詩社「綠地詩社」、「陽光小集」,到一九八○年代加入「笠」社。加入「笠」社前後,有詩〈廢氣飄飄處處聞〉刊登在《春風詩叢刊》第1號(一九八四年四月)「獄中詩專輯」,這是一首環境生態詩;該刊是份左翼刊物,該期因「內容挑撥政府與人民感情,選載匪幹作品」被台灣警備總司令部查禁。就創作歷程,三十餘年的詩作,包括二○○五年出版的《仰觀星空》和《從青春到白髮》兩冊詩集,李昌憲大抵被定位為「勞工詩人」、「生態詩人」。這兩個面向,都...
目錄
【序】平實的心聲──讀李昌憲詩集《露珠》/莫渝
第一輯 國外旅遊
詩,是開啟永恆的鑰匙
以詩握手
蒙古包聯想
蒙古野馬
灰鶴
初生之犢
不一樣的旅程
恐龍化石
沙漠中的哈木林寺
敖包隨想
高棉的微笑
吳哥寺日出
天趣
雪
滑雪者
第二輯 生活抒情
凝視──題王水河雕塑
睡不著
奶瓶的重量
相見歡
妻的鼾聲
春雨
諦聽
月影下──我和我的影子錯身而過
力貫古今
貓眼
族譜
回鄉偶詩
繫夢
仰望大武山──向文學大師致敬
月圓時分
牧童記憶──題〈夥伴〉
蘆葦花
露珠──紀念結婚三十年
一片紅葉
茉莉花事
小詩一輯
第三輯 人文地景
高雄的春天
向日葵
鷺鷥的天堂
踏浪行
平溪天燈
尋訪安平壺
安平壺
在布農部落
拜請媽祖
端午
賽龍舟
夜合花開的浪漫
紅毛港遣懷
看見雙心石滬
台灣欒樹四季風華
楠溪林道
台灣山羌低吼
乘著歌聲
長鬃山羊
螢火蟲的願望
暗夜螢光
蓮華池之夜
第四輯 社會關懷
阿里山神木
在民主廣場
兩派麻雀
兩籠中鳥
老農民
逃禪為詩
旁觀者
胸口的痛
西藏正在用血淚寫歷史
失業潮
背德者
隱藏者
電梯間
毒奶
小市民生活悲情
白鷺鷥
小林村民!請站起來說話
山芙蓉
台北捷運問題
競選
第五輯 生態觀察
南亞海嘯
冬颱
海埔新生地
紅樹林
繁殖季節
小伯勞
賞鳥人
烤鳥問題
招潮蟹
企鵝之死
壁虎
颱風
愛文芒果
魚翅羹
白耳畫眉
寵物犬
鐵柵內的母乳牛
巨變
紅嘴黑鵯
螢火蟲
鷹
後記
【序】平實的心聲──讀李昌憲詩集《露珠》/莫渝
第一輯 國外旅遊
詩,是開啟永恆的鑰匙
以詩握手
蒙古包聯想
蒙古野馬
灰鶴
初生之犢
不一樣的旅程
恐龍化石
沙漠中的哈木林寺
敖包隨想
高棉的微笑
吳哥寺日出
天趣
雪
滑雪者
第二輯 生活抒情
凝視──題王水河雕塑
睡不著
奶瓶的重量
相見歡
妻的鼾聲
春雨
諦聽
月影下──我和我的影子錯身而過
力貫古今
貓眼
族譜
回鄉偶詩
繫夢
仰望大武山──向文學大師致敬
月圓時分
牧童記憶──題〈夥伴〉
蘆葦花
露珠──紀念結婚三十年
一片紅葉
茉莉花事
小詩一輯
第三輯 人文地景
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