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變遷與資訊流通的迅速,許多歷史教育學者發現,當今21世紀,如要吸引年輕學子對歷史教育的重視,「引起他們對歷史文化的興趣」格外重要,因此,身處各級教育現場的歷史教師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透過現代科技工具的協助,在課程設計如能取材生活、教學實務注重互動探索,對於推進歷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確實有相當程度的助益。
本書為香港杜葉錫恩教育基金會主辦之「多元視角探研:兩岸四地中國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之論文成果,此研討會邀請兩岸四地從事歷史教育的研究者與專家,以多元化的觀點及教學方法,表述歷史教學。內容分為兩冊,第一冊為「教育行為卷」、第二冊為「教育現場卷」;「教育行為卷」主要研究歷史教育的理念、構想及課程設計。「教育現場卷」則是研究進行歷史教育的個案,以實踐時遇到的成功及有待優化的地方,引證歷史教育的理念及實踐的課題。
作者簡介:
梁操雅/
香港教育大學前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曾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嘉許為推動本地文化的傑出人士,專責本地教育發展及文化承傳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範圍包括香港史、本地歷史與文化、教育與承傳、課程與評核制度、口述歷史、實地考察探究等,近年著作有《香港考評文化的承與變──從強調篩選到反映能力》、《匠人、匠心、匠情繫紅磡──承傳與變易》、《教育與承傳︰歷史文化的視角》、《教育與承傳 (二)──南來諸校的口述故事》、《實地考察探究︰理論與實踐》、《香港歷史散步》、《葵青:舊貌新顏‧傳承與突破》等。
梁超然/
香港教育大學畢業,先後獲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嶺南大學學士文憑(通識教育)。曾於新亞研究所學習史學方法,受業於李學銘先生。現為中國暨南大學歷史系哲學博士(歷史地理)候選人,研究範圍為晚清人才地域分布。從事教育工作將近二十年。曾任優才書院(中學部)副校長、天才教育協會秘書長、中國歷史教育學會理事;現任慕光英文書院校長、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協會(香港)理事、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客席教授。自少對歷史書沈迷不已,近年尤對日本戰國史、中日關係史、宋代士大夫群體交往以及中國近代史的典籍和著述多有研習。願以治史為終身事業、通史致用。
區志堅/
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香港旅遊業議會課程評審委員,並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德堡大學東亞歷史文化學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東洋文庫等高等院校及學術機構訪問學人,著作有:合編《香港海關百年史》、《北學南移》、《從多元角度看中國與世界》、《知識與認同:現代學者論歷史教育及教科書》、The Perspectiv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及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等,主要從事近代中國學術思想史、社會文化史、香港歷史的教研工作。
章節試閱
(節錄自:第二十二章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歷史為主題的STEAM課程)
三、STEAM課程意味
以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歷史為主題作為STEAM課程是由於這四大發明意味著作為STEM元素的主要四個精神,也望學生在進行探索和搜尋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歷史資料以編程和製作動畫故事時能夠體會到此精神。此四個精神也是作為科技人才要擁有的條件。這四個STEM元素的精神如下所示:
• 造紙術:造紙術比東漢時代的蔡倫(63-121年)時期更早就已經存在。蔡倫是不斷改進造紙術,有耐心和堅毅去不斷探索造紙的材料。造紙術的開發是要有耐心和堅毅去不斷開發的精神,這也意味著科技發展是要有耐心和堅毅去不斷開發的精神。
• 印刷術:印刷術是以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畫上或寫上而形式雕版,然後在雕版刷上墨,把紙放在刷上墨的雕版上加壓形成印製品。先人運用到木等天然資源,以改良而成為有用的工具。印刷術的發展是要靈活運用的精神,這也意味著科技發展是要有靈活運用的精神。
• 指南車:指南車是利用天然磁石固定地指向地球的南北兩極。這指南車導航技術的發展是需要有洞察力去發現天然磁石固定地指向地球的南北兩極而成。指南車的發明是基於洞察力去發明,這意味著科技發展是要有洞察力去發明和發現的精神。
• 火藥:火藥是長期反覆試驗才配製而成。火藥可作為壞的東西,用於炸毀而造成傷害。火藥也可作為好的東西,用於採礦、煙花等。作為科技發展者是要有專業道德去判斷什麼是好的和壞的。這意味著科技發展是要有專業道德去判斷為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的精神。
四、Scratch編程作為STEAM課程的技術接受模式
這項研究採用定量方法來調查學生是否接受採用Scratch編程進行STEAM學習。為了調查學生對採用Scratch編程進行STEM學習的接受程度,學者會採用Wong、Wong和Yeung的模式進行調查和研究。Wong、Wong和Yeung的模式是由Davis技術接受模式及其Venkatesh和Davis和Park、Nam and Cha的模式併合而成。
根據Davis的技術接受模式理論,學生接受Scratch編程進行STEAM學習的接受程度是由他們對Scratch編程的實際使用行為(Usage Behavior,簡稱為「UB」)表示的,該行為由其使用Scratch編程的行為意圖(Behavioral Intention,簡稱為「BI」)決定。他們的意圖又取決於他們的認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簡稱為「PU」)和認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簡稱為「PE」)。PU是學生相信使用Scratch編程可以提高其表現,而PE是個人認為使用Scratch編程的簡易性。這四個構架(即PU、PE、BI和UB)包含在Davis技術接受模式中。例如BI → UB表示BI影響UB,PU → BI表示PU影響BI。此外,其他四個構架,即與主要相關性(Relevance for Major,簡稱為「MR」),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簡稱為「SN」),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簡稱為「SE」)和自我可及性(Self-accessibility,簡稱為「SA」)包含在Wong、Wong和Yeung(2019年)擴展技術接受模式中的技術接受模式。MR是學生的一種信仰,認為其的專業與Scratch編程有關。SN認為重要的其他人希望其使用Scratch編程。SE相信自己可以使用Scratch編程。SA是學習時能夠使用Scratch的自主權。如MR、SN、SE和SA影響到Davis(1989年)技術接受模式。在基於Venkatesh和Davis的擴展技術接受模式中,SN和PE是影響到PU。在基於Park、Nam和Cha的一些模式中,MR影響到PU、SE和SA影響到PE。
(節錄自:第二十二章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歷史為主題的STEAM課程)
三、STEAM課程意味
以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歷史為主題作為STEAM課程是由於這四大發明意味著作為STEM元素的主要四個精神,也望學生在進行探索和搜尋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歷史資料以編程和製作動畫故事時能夠體會到此精神。此四個精神也是作為科技人才要擁有的條件。這四個STEM元素的精神如下所示:
• 造紙術:造紙術比東漢時代的蔡倫(63-121年)時期更早就已經存在。蔡倫是不斷改進造紙術,有耐心和堅毅去不斷探索造紙的材料。造紙術的開發是要有耐心和堅毅去不斷開發的...
作者序
【編者序/梁操雅、梁超然、區志堅】
近年全球很多地區均推行改革歷史教育的政策,尤以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及臺灣,不只是改革中小學及高等院校歷史教育課程,中小學在進行新的歷史教育課程下,出版新一套有關中國歷史及世界歷史科教科書。至於歷史教育的施教方面,也強調師生間的學與教,也有優化已有教育科目。同時,海峽兩岸四地從事歷史教育的教、研人士,在討論歷史教育之餘,也致力引用電子科技、數據庫、圖像教學,致力提升中華文化、歷史教育與二十一世紀學術環境的接軌的工作。歷年來從事香港一地文化推動教育工作不遺餘力的杜葉錫恩教育基金會、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於2019年1月11至12日,假座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辦「多元視角探研:兩岸四地中國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更邀請兩岸四地從事歷史教育的教、研人士,以多元化的觀點及教學方法,表述歷史教學,是次發表五十七篇有關文化及歷史教育的學術論文。及後,與會者均同意把修改宣讀論文,予以出版,收在全書中的所有論文,均經過了三位學者予以評審及給予建議,再給相關作者予以修改。
很多從事歷史教育的教研人士,多強調走在二十一世紀,為吸引年青人注意歷史教育,必先提升他們對歷史文化的興趣,希望教育界先從他們的生活環境,提取材料,進行教育,並先引發他們對歷史文化的好奇心,再在此基礎上培育他們對歷史文化的興趣,更可以多邀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動手動腳找材料」,互動及活動教學尤為重要,二十一世紀的教員,也由知識傳授者,變成知識的引導者。因為要注意提升學生對四周的關注,故也注意學生的情景教育,注意學生對問題的感受,及多元感覺進行教育。此外,現時歷史教育也應多注意配合運用現代電子科技、電子圖像、虛擬實景等施教工具設計課程,培育學生從多元視角,配合課堂教材及授課內容,使走出課室與課室內教學、校本教學,互相配合,故是次研討會的主題尤多強調結合資料,從多元視角及感覺出發,多思考怎樣進行歷史教育課程及科目的改革,加強開拓歷史教育課題。
至於本書的設計,主要分為第一、二冊。第一冊,為教育行為卷;第二冊,為教育現場卷。上冊收集的論文主要為:區域歷史教學和合作、清末民初歷史教科書、當代臺灣中學歷史教育、性別口述歷史教學、中國內地義務歷史教育、「敘事性」因素在歷史教育課的重要、香港中國歷史科電子教學、香港中史發展的情況、初中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課堂研究、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小學歷史教育、歷史學習與深度認知、歷史教材的書寫、中國內地新高中課程的歷史解釋、法律知識與專題研習、北美華人學者探討大中華地區歷史教科書與博雅教育、以「考現學」進行歷史教育、詩歌與道德哲學的教學關係、口述史與歷史教育連繫、中國內地及香港中學經濟及歷史科忽略的課題、中國古代四大發明與歷史為主題的STEAM、「互聯網」與歷史教育、多元文化導向的僑生歷史教育、繪本共讀流程與文化教育、思考歷史學習模式、文獻與口述歷史教學、醫學知識與專題研習、漢語文化學習的課題、檢視中國文化教育等課題,上冊多為研究歷史教育的理念、構想及課程設計。
下冊各篇文章討論的主要內容,為:生命教育與文化傳承,以蓮花寶塔、盂蘭文化節、同仁堂、朱子之路、香港山西商會舉辦實習計劃、「故事學習」學與教、七夕文化、新界歷史文化、香港的孫中山史蹟徑、保釣、元朗區本歷史、南石頭難民營、觀塘區口述歷史、茶文化、華人喪葬文化、香港考古知識、工運、田野考察、深圳福田區的歷史考察、擬孫中山史蹟徑VR教學課題、抗日戰爭為等課題。下冊各篇論文,多研究進行歷史教育的個案,以實踐時遇到的成功及有待優化的地方,引證歷史教育的理念及實踐的課題。
是次論文集的出版,主要源自杜葉錫恩教育基金會資助舉行「多元視角探研:兩岸四地中國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在此十分感謝杜葉錫恩教育基金資助研討會,使是次研討會得以順利舉行,更感謝香港樹仁大學及杜葉錫恩教育基金的行政人員、教員及學生,協助籌辦是次研討會。更感謝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香港教育大學人文學院、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香港中國近代史學會、香港歷史博物館協辦是次研討會,感謝協辦單位提供行政的協助,沒有以上學術機構的支持,是次研討會不能取得美滿成果!及後,再一次感謝杜葉錫恩教育基金資助出版是次論文集,因教育基金的資助,使研討會的成果,得以保存及傳播,在此僅向杜葉錫恩教育基金致以衷心感謝!
除了感謝杜葉錫恩教育基金會的協助外,更感謝杜葉錫恩教育基金會監事及永遠榮譽會長黃華康先生、杜葉錫恩教育基金會主席張雅麗女士在百忙中惠賜推薦序,光耀論文集。編著者也感謝林浩琛先生、吳佰乘先生、梁唯實先生、盧錫俊先生,顧敏妤小姐協助對集各篇論文,進行初步排版工作。當然感謝秀威出版社編輯蔡登山先生、鄭伊庭小姐、杜國維先生、許乃文小姐的協助,處理全書的編務工作,使本論文集得以順利面世。當然要感謝惠賜鴻文的各位作者,沒有各位依三位評審學者的建議,修改研討會的宣讀論文,並予以出版,本書也不可以與讀者見面,編著者更要感謝三位評審學者在短時期評審各篇文章,並給予寶貴建議。
我們深信,是次集合兩岸四地從事歷史教育教研學者的研究成果,只是一個開始,日後舉辦的「多元視角探研:兩岸四地中國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必會使兩岸四地歷史教育研究有更傑出的進展。本書的出版對歷史教育而言,不是完結,而是新的開始。
庚子年正月初四日
【編者序/梁操雅、梁超然、區志堅】
近年全球很多地區均推行改革歷史教育的政策,尤以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及臺灣,不只是改革中小學及高等院校歷史教育課程,中小學在進行新的歷史教育課程下,出版新一套有關中國歷史及世界歷史科教科書。至於歷史教育的施教方面,也強調師生間的學與教,也有優化已有教育科目。同時,海峽兩岸四地從事歷史教育的教、研人士,在討論歷史教育之餘,也致力引用電子科技、數據庫、圖像教學,致力提升中華文化、歷史教育與二十一世紀學術環境的接軌的工作。歷年來從事香港一地文化推動教育工作不遺餘力的...
目錄
推薦序一/黃華康
推薦序二/張雅麗
編者序/梁操雅、梁超然、區志堅
第一章 區域文化,區域教學和區域合作/魏楚雄
第二章 淺析清末民初歷史教科書中的「國恥」與「亡國」話語/李帆
第三章 民主化與中學歷史教育的困境:臺灣經驗的反省與檢討/黃克武
第四章 性別視域中的口述歷史教學與研究/侯杰、梁淑榮
第五章 中國大陸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多樣化實踐分析/徐賜成
第六章 從「敘事性」因素中尋求歷史課教學立意/李凱
第七章 論香港中國歷史教育電子教學化面對的挑戰與機遇/陳志華、何展鵬、岑春彤
第八章 香港中史發展現困局:淺論現況與願景/梁延敬
第九章 初中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國歷史的課堂研究/陳漢成
第十章 淺議20世紀20年代中小學歷史教育的旨趣與取法/朱煜
第十一章 歷史學習與深度認知/林援森
第十二章 歷史教材的書寫:民族主義在香港史/張少強
第十三章 大陸新課程高中歷史解釋素養目標落實的三個基本問題/侯桂紅
第十四章 法律知識與專題研習:向學生教導香港法律史/吳文堅
第十五章 中學通識教育:法律下的言論自由/劉嘉華
第十六章 法律知識與通識課程:基本法第23條/吳佰乘
第十七章 北美華人學者探討大中華地區歷史教科書與博雅教育精神之「中華性」軟實力/陳明銶、鄭華君
第十八章 古今並用:以「考現學」作為「考古學」方法/周俊基
第十九章 詩歌與道德哲學的教學橋樑:竹書〈五行〉篇的情感論/黃君良
第二十章 口述史是通過大腦記憶進行的當代公眾歷史研究/錢茂偉
第二十一章 香港中學經濟及歷史科教學未注意的課題:香港廠商的發展/陳佩玲
第二十二章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歷史為主題的STEAM課程/王志宏、陳凱萱、劉銳業
第二十三章 「互聯網+」助力少數民族文化傳播/許波、陳聖日
第二十四章 簡論多元文化導向的僑生歷史教育/沈宗憲
第二十五章 結合沙維雅模式的情緒繪本共讀流程/蔡逸寧
第二十六章 歷史教育在未來的發展路向初探:「飛」一般的歷史學習反思/魏文輝
第二十七章 文獻、口述與教學:「考據派」口述史的方法及意義/蘇柏玉
第二十八章 醫學與專題研習:中國傳統醫療文化與全球化/鍾彥雯
第二十九章 本港中國歷史教育面臨的問題與思考/李學銘
第三 十章 淺析漢語文化學習者之偏誤及其教學方法: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學習虛詞「都」為例/賴志成
第三十一章 跨學科的中國文化研究和教學:以人工智慧與中國文化研究為例/梁萬如
第三十二章 研學與課堂結合:孔子思想在現代文化教育的意義/胡清雅
第三十三章 基於歷史核心素養的作業設計:以「工業革命」為例/鄒德美
推薦序一/黃華康
推薦序二/張雅麗
編者序/梁操雅、梁超然、區志堅
第一章 區域文化,區域教學和區域合作/魏楚雄
第二章 淺析清末民初歷史教科書中的「國恥」與「亡國」話語/李帆
第三章 民主化與中學歷史教育的困境:臺灣經驗的反省與檢討/黃克武
第四章 性別視域中的口述歷史教學與研究/侯杰、梁淑榮
第五章 中國大陸義務教育歷史教科書多樣化實踐分析/徐賜成
第六章 從「敘事性」因素中尋求歷史課教學立意/李凱
第七章 論香港中國歷史教育電子教學化面對的挑戰與機遇/陳志華、何展鵬、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