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中國傳統禮教與觀念之故,女性在文學創作的數量和表現,早期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至隋代,僅居於聊備一格的地位,至唐代人數和創作數量方小有增長,直到明清時期,由於文人大力的提倡和帝王世家的獎掖,婦女文學勃興,清代女詩人數量來到最高峰,社會風氣對於女性創作至此也轉化為鼓勵和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從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等朝代的婦女詩作類別來看,「閨怨詩」在各朝代的婦女作品比例分別為漢代69%、魏晉79%、南北朝58%、隋67%、唐51%,可說是遠遠領先其他類別的作品。
本書研究的目的首在了解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產生的背景,其次針對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的內容並依據婦女作者身分地位,研究其閨怨的性質和文學表現,最後由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的內容與文學表現,探討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所反映的現象及其研究價值。
書中探討的婦女詩作者包括:戚夫人、華容夫人、蔡琰、蘇若蘭、鮑令暉、劉令嫺、侯夫人、張碧蘭、上官婉兒、李節度姬、黃崇嘏、崔鶯鶯、薛濤、姚月華、晁采、魚玄機、李冶、張窈窕、田娥、謝道韞、班婕妤、卓文君、王昭君、楊苕華、釋寶月、王金珠、武則天、何仙姑……等等。宏觀來看,從女性作者與作品數量而言,相關詩作是隨朝代而漸次增加的。就作品的文學表現而言,也展現出不少女性作者特有的風格和陰柔之美。以作品的內容而言,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不僅扮演著薪火相傳的承繼角色,更是後代宋、元、明、清婦女詩歌愈加發榮滋長的前導。希望藉由本書的研究,了解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在文學上的地位,並肯定這些女性作者在文學創作上所做的貢獻。
作者簡介:
陳瑞芬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
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
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章節試閱
【第三章】隋唐時期的婦女閨怨詩
第一節 隋唐婦女閨怨詩的產生背景
在談到隋唐詩的肇興之前,不禁要回溯到前代的文風,以明文體的演化,實代代相因的。因此唐代近體詩的昌盛,必定肇因於前代,而在唐代因緣際會方才發展成熟而開花結果。鹽谷溫氏在《中國文學概論講話》裡說到魏晉南北朝以來,文學體勢的遞嬗,乃至於唐朝的律詩成形,實為一脈相承之文學軌跡。古詩尚質,樂府重律,近體乃兼而有之,既重內在之真實活潑性更可歌詠,並重文字、聲律格調,因此有人稱近體為唐之樂府。鹽谷溫氏在〈詩式篇〉中亦提到受樂府、古詩影響兼而有之的近體,能夠在當代形成一種最熱門而流行廣遠的文體,不是朝夕可成,而是歷時由眾多文人志士匯集心力眾志完成的時代創作。(註一)因此綜觀兩漢時期的婦女閨怨詩,實受前代詩經、楚辭的餘風影響而帶有濃厚的前朝韻味,只因作者屬宮廷、官宦的身分,故內容較少如民歌能反映一般百姓的生活。魏晉南北朝時期則較多大膽白描的作品具有民歌的特性。到了隋唐更承襲了前朝的遺風而有詩意更加明顯而形式多樣的創作。在隋唐時期婦女閨怨詩產生的背景因素上分禮教的傳統包袱、國勢興衰更迭的影響、家庭因素造成的閨怨和女性本有的多愁善感四點敘述。
一、禮教的傳統包袱
禮教的傳統由周朝宗法封建社會建立後,更展開長期統御中國婦女生活行為、觀念思想和生命價值。在漢代班昭作《女誡》明定婦女應有三從四德的規範,使得婦女在行儀上的教條戒律深固不移(註二)。在教育上,男子有充分的讀書權利,女子是少有讀書受教機會,有則多半是教導她們如何相夫教子和與婆家的生活應對之道(註三)。如劉向的《列女傳》提倡女教,對於女子行為亦有所褒貶,以作為後世的殷鑑,這些對女子警惕的女教範圍都跳不出以家庭為核心的窠臼中。在經濟上,在傳統社會裡女子是沒有遺產繼承權的,在教育上偏狹於生活倫理方面,使得女子更沒有獨立謀生的能力,因此一切都必須依附於男性,經濟的無法獨立造成人格的矮化。由於男女在經濟上的主從關係,使得婚姻上的嫁娶關係也幾近成為生活保障的一種交易。班昭《女誡》和劉向《列女傳》同樣撰寫了女教思想的教科書,《列女傳》其中將女子賢與不賢者均列出,給後代女子一種啟示和殷鑑,而班昭《女誡》則是有系統的將束縛女性的觀念和方法具體化,可謂女教思想理論和實踐的創造者。這種壓迫女性生活和貶抑其地位的思想並沒有因為朝代的結束而消失,漢以後女子的人格更加低落,女教思想的著作和實踐亦代有人才接續之。《禮記‧昏義》中言:「古者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這是在帝王時代,對天子無比的尊崇所立下不合理的一夫多妻制,而這些後宮佳麗有些一生也沒機會見到君王,有的在短暫時日後,又因君王的喜新厭舊而遭拋棄,她們的地位嚴格說並不是妻子,而只是帝王掌中的一種寵物而已。隋代到了煬帝荒淫至極,依〈昏義〉中之宮夫人儀制而蹂虐女性,後宮之眾美女不止所謂「三千粉黛」,唐太宗時數千人,到唐玄宗時最多達到五、六萬人。隋煬帝鑿運河,雖是有益於中國南北交通的流暢,而其真正動機實在是為便於由長安到楊州間縱情聲色、遍遊四十餘所離宮而已。隋煬帝的暴虐使眾多宮娥的生存只因君王一人,造成怨聲四起。識字的嬪妃則以詩文展現其不為人知的苦悶心境,如隋煬帝宮人侯夫人所寫宮中悲情,以歷史人物王昭君自喻其美麗無人欣賞的〈自遣詩〉;或以楊花自喻其心情煩亂有如楊花隨處飛舞一般沒有定所;或以擬人化的寫法,以梅花來映襯自己的哀愁。(註四)如煬帝侍前女吳絳仙,在與君王贈答詩中反映對現狀的不滿。如煬帝宮人杭靜,以諷喻方式寫江都迷樓夜歌,對煬帝的淫佚無度作刻骨的描述。(註五)這些女子們背負著禮教傳統的包袱,對所嫁之人特別是委身的君王應當全然忍受順從,但人類追求理想,嚮往自由與愛情的心卻是強烈的,因此這股怨氣不吐不快,閨怨作品便從而開花結果了。隋煬帝可以說是女教思想的忠實推廣者,他不但親自主導更蔚為風潮,使得後代宮人制度愈加繁盛。唐代婦女雖仍沿襲傳統的教化,但風氣有開放的趨勢,這與唐朝姻親中帶有胡人血統不無關係,加之女權勢力有抬頭的傾向,由唐代歷經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玄宗等皇帝以來,女禍之說頻頻出現,其中武后、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以及楊貴妃,可以稱得上是名列前茅者,其中又以武則天與楊貴妃最為有名。這二位轟動歷史震驚宇內的美女,便是唐代最大兩起亂倫事件的女主角。男性政爭無人稱之為男禍,而女性爭權則以女禍稱之,僅在稱謂上便可看出對女性歧視的痕跡。唐代國祚迭有女權伸展於政治舞台,女子又能在君王前有呼風喚雨的本事,但女教思想在唐代仍與這樣開放的風氣同步存在,在理論創作上有鄭氏和宋若華,鄭氏為唐陳邈妻,作《女孝經》,內容要點為:一、開宗明義;二、后妃;三、夫人;四、邦君;五、庶人;六、事舅姑;七、三才;八、孝治;九、賢明;十、紀德行;十一、五刑;十二、廣要道;十三、廣守信;十四、廣揚名;十五、諫諍;十六、胎教;十七、母儀;十八、舉惡等共十八章。鄭氏依據班昭《女誡》而撰,風行當時更為後代女子啟蒙的教科書,其影響可謂深遠。另一作者為宋若華,宋若華為唐宋之問的女兒,有姊妹五人,世稱尚宮五宋,在宮中司秘禁圖籍總領,所著《女論語》,內容要點為:一、立身;二、習作;三、學禮;四、早起;五、事父母;六、事舅姑;七、事夫;八、訓男女;九、營家;十、待客;十一、和柔;十二、守節等十二章(註六)。全書精神在貞節柔順,塑造沒有自我、凡事屈從的女性典型。在其〈立身〉章言:「行莫回頭;語莫掀唇;坐莫動膝;立莫搖裙;喜莫大笑;怒莫高聲;內外各處,男女異群;莫窺外壁,莫出外庭;出必掩面,窺必藏形。男非眷屬,莫與通名。」〈事夫〉章云:「將夫比天,其義匪輕。」〈守節〉章云:「夫婦結髮,義重千金。若有不幸,中路先傾,三年重服,守志堅心。」可以看出宋氏對於女子的言行舉止、一顰一笑,都有著嚴格規範,女子從出生就成為統一模式教育下的傀儡,不僅對自己嚴苛約束,更要絕對的尊崇丈夫,比之如天高,對亡夫更要守節,這些教條在唐代傳統包袱仍在時,自然發揮了女子信受奉行的功效。因此唐代婦女一方面受到宮廷內的女權開放氣息,一方面又沿襲著傳統禮教壓抑的影響,自然產生出一些怨詩來,社會開放的氣息造成娼妓作品的出現,文學風氣的昌盛造成了各階層婦女的大量創作。由詩作的傳達,閨中的鬱積隨之宣洩,不論是宮廷、官宦家的婦女,抑或是平民、娼妓婦女,甚至女冠女尼和不詳身世的婦女,都有大量對生命的慨嘆或對人事的訴怨作品出現。
【第三章】隋唐時期的婦女閨怨詩
第一節 隋唐婦女閨怨詩的產生背景
在談到隋唐詩的肇興之前,不禁要回溯到前代的文風,以明文體的演化,實代代相因的。因此唐代近體詩的昌盛,必定肇因於前代,而在唐代因緣際會方才發展成熟而開花結果。鹽谷溫氏在《中國文學概論講話》裡說到魏晉南北朝以來,文學體勢的遞嬗,乃至於唐朝的律詩成形,實為一脈相承之文學軌跡。古詩尚質,樂府重律,近體乃兼而有之,既重內在之真實活潑性更可歌詠,並重文字、聲律格調,因此有人稱近體為唐之樂府。鹽谷溫氏在〈詩式篇〉中亦提到受樂府、古詩影響兼...
作者序
【自序】
本文研究的目的首在了解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產生的背景,其次針對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的內容並依據婦女作者身分地位,研究其閨怨的性質和作品的文學表現,最後由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的內容與文學表現,探討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所反映的現象及其研究價值。藉由此項研究,瞭解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在文學上的地位並肯定她們在文學創作上所做的貢獻。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方法、範圍與目的。第二章:兩漢時期的婦女閨怨詩──由禮教思想與政治動亂說明兩漢婦女閨怨詩的產生背景。由離鄉去國之怨、思夫別情之怨、政爭失利之怨闡述兩漢婦女閨怨詩的主要內容。由詩的形式與意境分別說明兩漢婦女閨怨詩的文學表現。第三章:隋唐時期的婦女閨怨詩──由禮教的包袱、國勢的興衰、家庭的因素與女性的多愁善感,說明隋唐婦女閨怨詩的產生背景。由婦女的身分類別以宮廷、官宦、平民、女冠、教坊婦女及身分不詳等六類婦女,分別闡述隋唐婦女閨怨詩的主要內容。由詩句形式、對句運用、字辭使用分別說明隋唐婦女閨怨詩的文學表現。第四章: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反映的現象與價值──由家庭生活反映的卑微地位、作者稱謂反映的次等地位與閨中情愁反映的附屬地位,說明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反映的現象。由文學、倫理學與社會學三方面說明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研究的價值。第五章:結論──就女性作者與作品數量言是隨朝代而漸次增加的。就作品的文學表現言,展現出女性詩作特有的風格和陰柔之美。就作品的內容言,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不僅扮演著薪火相傳的承繼角色,更是後代宋、元、明、清婦女詩歌愈加發榮滋長的前導。
【自序】
本文研究的目的首在了解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產生的背景,其次針對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的內容並依據婦女作者身分地位,研究其閨怨的性質和作品的文學表現,最後由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的內容與文學表現,探討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所反映的現象及其研究價值。藉由此項研究,瞭解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在文學上的地位並肯定她們在文學創作上所做的貢獻。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方法、範圍與目的。第二章:兩漢時期的婦女閨怨詩──由禮教思想與政治動亂說明兩漢婦女閨怨詩的產生背景。由離鄉去國...
目錄
【自序】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目的
【第二章】兩漢時期的婦女閨怨詩
第一節 兩漢婦女閨怨詩的產生背景
一、禮教思想的束縛
二、政治動亂的影響
第二節 兩漢婦女閨怨詩的主要內容
一、離鄉去國之怨
二、思夫別情之怨
三、政爭失利之怨
第三節 兩漢婦女閨怨詩的文學表現
一、由詩的形式上言
二、由詩的意境上言
【第三章】隋唐時期的婦女閨怨詩
第一節 隋唐婦女閨怨詩的產生背景
一、禮教的傳統包袱
二、國勢興衰更迭的影響
三、家庭因素造成的閨怨
四、女性本有的多愁善感
第二節 隋唐婦女閨怨詩的主要內容
一、宮廷婦女的閨怨詩
二、官宦婦女的閨怨詩
三、平民婦女的閨怨詩
四、女冠的閨怨詩
五、教坊婦女的閨怨詩
六、身分不詳婦女的閨怨詩
第三節 隋唐婦女閨怨詩的文學表現
一、詩句的形式
二、對句的運用
三、字辭的使用
【第四章】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反映的現象與價值
第一節 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反映的現象
一、從家庭生活反映的卑微地位
二、從作者稱謂反映的次等地位
三、從閨中情愁反映的附屬地位
第二節 兩漢隋唐婦女閨怨詩研究的價值
一、在文學上的價值
二、在倫理學上的價值
三、在社會學上的價值
【第五章】結論
一、就女性作者與作品數量言
二、就作品的文學表現言
三、就作品的內容言
【附錄】
附表一:兩漢晉南北朝隋代婦女閨怨詩作者身世與身分歸納表
附表二:兩漢晉南北朝隋代婦女閨怨詩作品出處表
附表三:唐代婦女閨怨詩作者身世與身分歸納表
附表四:唐代婦女閨怨詩作品出處表
附表五:晉南北朝隋代婦女詩作者身世與詩作要旨歸納表(非閨怨類)
附表六:晉南北朝隋代婦女詩作者作品出處表(非閨怨類)
附表七:兩漢魏晉南北朝婦女詩作者身世與詩作要旨歸納表(閨怨類而作品存疑者)
附表八:兩漢魏晉南北朝婦女詩作者作品出處表(閨怨類而作品存疑者)
附表九:唐代婦女詩作者身世與詩作分類歸納表(非閨怨類)
附表十:唐代婦女詩作者作品出處表(非閨怨類)
附表說明
【參考書目】
一、著作
二、論文
【自序】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目的
【第二章】兩漢時期的婦女閨怨詩
第一節 兩漢婦女閨怨詩的產生背景
一、禮教思想的束縛
二、政治動亂的影響
第二節 兩漢婦女閨怨詩的主要內容
一、離鄉去國之怨
二、思夫別情之怨
三、政爭失利之怨
第三節 兩漢婦女閨怨詩的文學表現
一、由詩的形式上言
二、由詩的意境上言
【第三章】隋唐時期的婦女閨怨詩
第一節 隋唐婦女閨怨詩的產生背景
一、禮教的傳統包袱
二、國勢興衰更迭的影響
三、家庭因素造成的閨怨
四、女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