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上所見之西南中國》是烏居龍藏於1902年至1903年間走訪中國西南邊區進行田野調查的見聞錄,與其於1907年出版的民族誌專書《苗族調查報告》不同,本書採用日記體紀行,並附十餘幅風俗人物照片或素描圖像。兩書在「鳥居人類學」的形成上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近代中國西南民族研究的開拓性文獻。
鳥居龍藏踏查的地區包括當時清帝國統治下的湖南、貴州、雲南、四川一帶,主要調查當地的少數民族,特別是傳統中國文獻中被稱為「三苗」、「蠻」、「玀猓」等的苗族、彝族,以及藏族等。書中舉凡當地的地理、物產、民族、語言、風俗到建築、考古、藝術等,都有詳細的記錄,這些記述,在百年後的今天看來,尤為珍費。
作者簡介:
作者/〔日〕鳥居龍藏(1870-1953)
日本近代文化人類學家、考古學家,曾任東京大學副教授、國學院大學教授、上智大學文學部部長等職,為日本近代人類學及考古學研究先驅。曾深入走訪臺灣、滿蒙、華北、西南及朝鮮等地進行田野調查,蒐羅大量第一手資料,並留下重要記錄。著作有《鳥居龍藏全集》傳世。
中譯/胡稹
福建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退休教授,現任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本古代文化和文學。
中譯/賴菲菲
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外語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本古代文化和文學。
※此書為【日本人中國邊疆紀行】系列之一
主編:張明杰(浙江工商大學東方語言與哲學學院特聘教授、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
主編:袁向東(廣東技術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文學館館長,日本成城大學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
章節試閱
※節錄自本書〈第一章〉:
●旅行的目的與行程
余產生旅行中國西南地區之想法,起源於前些年到臺灣調查「生番」時產生之一個疑問:彼「番族」與如今居住於中國西南地區之苗族在人類學上是否有密切之關係?於是產生了深入苗族聚居地調查該狀況,以破解上述疑問之念頭。此為主要目的。其次還有調查散居於雲南、四川各地彞族等族之目的。就臺灣「生番」與中國苗族之相似性,拉庫裴利(Terrien de Lacouperie)於其著作《福爾摩沙研究筆記》(Formosa Notes)中曾論述散居於臺灣北部山區之「黥面番」(泰雅族--譯按)與中國苗族之關係,明確表示二部族共為一族。對此意見,余竊予首肯,然亦認為其間論述並非沒有任何疑問。對此若非實地調查,則無法斷定其正確與否。由此余進一步增強了探索苗族,解決人類學方面令人感興趣之問題,其中包括檢驗拉克伯里學說之想法。所幸東京帝國大學亦感到有此必要,命余對其展開調查。余大受鼓舞,立即著手旅行之準備。待行程決定,已是一九○二年七月之事情。
七月下旬搭汽輪從橫濱出發,八月六日到上海,余決定直接換船溯長江而上。長江之壯觀夙有所聞,然實際到江面一看,果然是巨流滔滔,由天涯而來,向天涯而去。至中游江面寬廣無邊,兩岸樹木幾不可辨,其景象若非於中國大陸絕不可見。一路上順次經江陰、鎮江、江寧、太平、蕪湖、池州、安慶、九江、黃州等港口,最後到達中國內地著名商業交通中心--漢口。
(…中略…)
因有此地形,故欲遠赴貴州乃極度困難之事。重要通道僅有兩條:一、自湖南進入;二、自湖北至四川重慶,再由重慶轉而進入貴州。余乃取湖南路徑進入。因事先已安排好調查順序,又因前述古代「三苗」與洞庭湖一帶關係最為密切,故有必要經過該地區。豈料時值辰州附近發生殺害英國傳教士之事件,漢口領事山崎先生力陳湖南路徑危險,勸余勿由湖南進入。然余意已決,故謝其厚誼,惟攜帶翻譯一人,行色匆匆趕往湖南。
(…中略…)
●著法衣,欲剃度
自岳州去位於洞庭湖西岸之常德,通常直線橫渡湖面即可。然而洞庭湖湖大如海,一起風即有驚濤駭浪,險象環生,而且湖淺不便航行,故船家不欲橫渡湖面,而欲中途轉入洞庭湖支流之一之蘆陵潭,之後溯流至常德。余原擬飽覽洞庭湖偉觀,然因船家拒絕橫渡,不得已只能隨其意轉航,以致無法觀看。
據聞此線路附近河盜眾多,常以威脅通行船隻、搶奪裝載貨物與乘客財物為業。政府因此曾大舉掃蕩,屢加討伐,然因渠等巧扮漁夫,無法區分孰良孰盜,故每每難以下手,掃蕩往往無果而終。而此次余乘坐之船隻則倖免其難,平安到達常德。
常德地區自古即所謂「三苗」之地,直至堯舜時代與禹貢時代之初,苗族仍在此繁衍昌盛,如今成為洞庭湖畔重要港口城市之一。沅水流域固不必說,而出入貴州之貨物亦多經由常德轉運,由此形成與湘江流域之長沙、洞庭湖入口之岳州之水路聯繫通道,交通極為便捷,城市相當繁榮。然而亦有不利之處:湖南人排外心強,於中國頗孚盛名,其中尤以常德人為甚,但凡見到外國人即動輒施以危害。余對此素有所聞,故於漢口出發之際已做好一旦發生情況即做好防範之準備。經苦心思慮,余決定屆時扮作僧侶,剃度並著法衣,自忖如此裝扮,則河盜雖冥頑不化,亦不致加害於我。籌措停當後船隻甫到常德,余即取出法衣,並拿出剃刀準備剃度,不料此時常德知府突然上船欲造訪余。知府待確認余來意後,即下令特別配備護勇,以作防衛。余聽後迅速拋棄法衣與在手之剃刀,深謝知府厚誼。自此余得以於光天化日之下,穿洋服昂首闊步從事調查活動。
※節錄自本書〈第一章〉:
●旅行的目的與行程
余產生旅行中國西南地區之想法,起源於前些年到臺灣調查「生番」時產生之一個疑問:彼「番族」與如今居住於中國西南地區之苗族在人類學上是否有密切之關係?於是產生了深入苗族聚居地調查該狀況,以破解上述疑問之念頭。此為主要目的。其次還有調查散居於雲南、四川各地彞族等族之目的。就臺灣「生番」與中國苗族之相似性,拉庫裴利(Terrien de Lacouperie)於其著作《福爾摩沙研究筆記》(Formosa Notes)中曾論述散居於臺灣北部山區之「黥面番」(泰雅族--譯按)與中國苗族之關係...
推薦序
〈導讀〉 陳偉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人類學上所見之西南中國》是鳥居龍藏一九○二至一九○三年的中國西南調查紀行,以日記體撰寫,本書一方面是人類學田野研究的紀行文本,同時也是一種探險旅行文學的文本。
●作為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文本
此次田野調查,是鳥居龍藏受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教室派遣,前往當時清帝國統治下的湖南、貴州、雲南、四川一帶,調查當地的少數民族,特別是在傳統中國文獻中被稱為「三苗」、「蠻」、「夷」等的苗、玀猓(本譯本皆改為中國在一九○五年代實施民族識別之後的「彞族」),以及藏族等。調查結束返回日本後,鳥居就此次的調查發表了數篇西南中國少數民族的族群分布、族群關係、歷史沿革、體質人類學、民俗、比較語言學的論文,也在一九○七年出版了民族誌專書《苗族調查報告》(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教室研究報告第二編)。此行的調查田野紀行《人類學上所見之西南中國》則於一九二六年出版。不論是對當時的日本人類學界或是西方而言,鳥居的西南中國調查,都可以說是近代科學的民族學在西南中國田野調查的先行者之一。
在調查西南中國之前,鳥居曾於一八九六至一九○○年之間,進行四次臺灣調查,其臺灣調查的成果,除了發表在東京的人類學、地理學、博物學等學術刊物上,也出版了民族誌專書。當時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教室的研究報告第一編,即是鳥居在臺灣的蘭嶼調查民族誌。鳥居在臺灣的調查經歷與觸發的問題意識,多少也促使他展開隨後的西南中國之行。當時的日本人類學者如鳥居龍藏、伊能嘉矩、田代安定等人對於臺灣原住民的調查研究,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意識是探討臺灣原住民與臺灣以外周邊族群的關係。同時,鳥居試圖回答當時流傳在西方民族學對臺灣原住民與中國西南的苗族的關係,或者廣義的來說,關於大陸東南亞的原住民族群與臺灣原住民之間人種類緣關係的問題意識。
鳥居在臺灣調查的經驗與調查模式,同樣也應用在他的西南中國田野調查。就其調查模式而言,鳥居在官方與地方頭人的協助下,透過具有一定的問題意識來觀察與記錄旅行中所見族群的文化特質資料與語料。鳥居在臺灣調查時透過殖民地官員的協助旅行,也是透過同行的通譯與地方官署的協助,而找到適當的地方報導人來進行研究 。
在西南中國的調查過程中,鳥居記錄了沿途與各地方官署的互動情形、各地衙門官署的接待與協助、在官署抄錄的當地文獻資料,以及地方官署與沿途驛站往往一地又一地的交接派出士兵護衛他。鳥居在臺灣調查時,曾自豪地認為自己是日本使用攝影於田野調查的第一人;而西南中國的調查,亦詳細地記錄了他在各地拍攝影片的情況。鳥居應用攝影方法來研究,從臺灣到西南中國,地景、居住地環境、人種體質特徵等,是他主要的取材對象,尤具特色的是其中呈現人種體質特徵與文化特徵的人像攝影。鳥居除了在紀行文章中記錄了拍攝的對象與時間,甚至還為了標示所拍攝的族群別,常常讓被拍攝者身上貼了標示族群別名稱的紙片。另外,在田野中除了觀察與記錄外,鳥居也採集標本,這些採集的標本包括了具有族群文化特色的物件,甚至也有沿途所見某些特殊的植物標本。
鳥居的臺灣調查經驗,使他在田野旅行中,常常進行臺灣與西南中國的文化特質比較。各地的苗族、彞族社群的體質特徵、文化特質如服裝、頭飾、裝飾、紋樣圖案、家屋型態、空間安排、爐灶形式等,鳥居往往會將之與其曾經調查過的臺灣原住民進行比較。鳥居在西南中國旅行中曾經用來比較的臺灣原住民族群,主要是南臺灣平埔族、布農族、鄒族、泰雅族等。這些在田野旅行現場就所見與所知的比較,往往是在一定的人種類緣關係的問題意識下,進行文化特質比較的知識生產活動。從臺灣到西南中國,從原住民到苗族,鳥居帶著人種起源與分布的共享的問題意識,日後他在韓國、蒙滿等亞洲各地的田野調查,大致上也延續著類似的方法。
●調查紀行文作為一種旅行文學
如果我們比較鳥居的日記體田野紀行《人類學上所見之西南中國》與後來的正式調查報告《苗族調查報告》,可以發現在日記體紀行中,鳥居在田野現場文化接觸過程中的許多記錄、感想與心得,活生生地躍然紙上。透過當地官署的協助,鳥居的調查路線走過官道、驛站,經過各地的地方行政中心。而在此一路線上,明清以來官方在西南的苗蠻征伐與漢人移民的影響,沿途所見所聞的地景、聚落型態、遺跡等,處處是歷史的痕跡。如果《苗族調查報告》是一種科學性的、比較體系化的民族誌作品的話,《人類學上所見之西南中國》就是在田野調查過程中看到的交織著過去歷史痕跡的田野現狀的紀行文。
當時,雖然已經是庚子拳亂之後,但中國鄉間仍存有仇外氛圍,地方官員似乎還比鳥居更擔心發生意外,除了派兵保護他旅行的安全外,往往也盡力招待此一貴客。鳥居原先的西裝,是留給都市化的通商口岸。他曾在旅程中數度被圍觀的當地人斥罵為「洋鬼子」,於是鳥居在田野中往往需要扮演,他透過改變服裝及戴上假辮髮,扮裝成中國人,甚至也準備了和尚法袍以備萬一,以求融入或通過當地。
這些在現場的、立即的記錄,使我們能瞭解人類學此一田野科學的形成期,田野調查進行的脈絡、田野中的社會史,以及更重要的,鳥居龍藏自己在貴州、雲南、四川長達半年以上的田野中,在各種自然與文化環境下,不同時期的情緒、思考、與面對各種狀況的立即反應。在《苗族調查報告》中,鳥居是一位隱身幕後的全知的學術研究者;而在《人類學上所見之西南中國》中,鳥居則是一位走到幕前的旅行記作者。
對於人類學史、日本殖民地人類學特別是鳥居龍藏的後臺灣調查時期感興趣的讀者,將在這本書中看到鳥居如何將他在臺灣發展出來的調查模式與方法,運用在隨後的中國西南調查上。對於中國的西南邊區以及少數民族感興趣的讀者,將在本書中看到經歷過明清傳統帝國邊疆統治政策影響的邊區的族群政治、人文地理,以及與漢人交織的族群關係;更重要的是,書中呈現了在二十世紀新興民族國家興起之前,在受到民國成立後到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場全面性的戰爭擾動之前,以及在中共建國後的少數民族識別與自治區的族群政治產生全面性的影響之前,西南中國的城鄉關係、產業模式、族群關係、複數的文化型態等面向。對於旅行文學感興趣的讀者們,將在本書中看到一個帶著人類學問題意識的旅人,雖然是預定行程的計畫旅行,沿途仍有許多意料之內與意料之外的見聞,書中有著他對地方風俗的描寫、對自然環境的觀察、對歷史史蹟的記錄與閱讀,對沿途所遭逢互動的官員、士兵、民眾與少數族群等各種人群的描寫。
二○二○年是鳥居龍藏誕辰一百五十週年,也是鳥居的故鄉德島縣的德島縣立鳥居龍藏記念博物館開館十週年,博物館的數位館藏資料中,鳥居龍藏的田野筆記數位檔也陸續公開使用,其中西南中國的調查田野筆記本《清國西部之旅》(《西清のたび》)七冊,也於二○二一年二月公開。
鳥居西南中國之行的相關調查資料,從田野筆記(德島縣立鳥居龍藏記念博物館)、田野期間拍攝的照片(東京大學總合博物館)、採集的標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出版的調查紀行(《人類學上所見之西南中國》)到民族誌專書(《苗族調查報告》),目前都可以從圖書館或者線上資料庫查詢到。想要進一步瞭解鳥居龍藏一百多年前的西南中國調查此一知識生產過程的讀者們,或者想要瞭解當時鳥居所記錄的西南中國之自然與文化地景、清末邊區地方社會、風俗習慣、少數民族文化特質等的讀者們,鳥居留下的這些豐富資料都可以參考。
人類學者在百年前完成其西南中國的調查之旅,他留下的日記、著作、照片、標本並沒有因為旅行結束後發表了研究專著而告一段落,這些物件,仍然以歷史與文化媒介的物件形式,召喚著後來的讀者們。我們對於鳥居的瞭解、對於近代人類學知識生產的探索、對於清帝國邊區族群政策與族群關係的認識,也隨著這些資料的開放與近用,而有更進一步瞭解與認識的可能。
對於鳥居龍藏西南中國調查的多面向再閱讀的旅行,隨著資料的開放才正要有新的展開呢,或許,就從這本《人類學上所見之西南中國》開始吧。
〈導讀〉 陳偉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人類學上所見之西南中國》是鳥居龍藏一九○二至一九○三年的中國西南調查紀行,以日記體撰寫,本書一方面是人類學田野研究的紀行文本,同時也是一種探險旅行文學的文本。
●作為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文本
此次田野調查,是鳥居龍藏受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教室派遣,前往當時清帝國統治下的湖南、貴州、雲南、四川一帶,調查當地的少數民族,特別是在傳統中國文獻中被稱為「三苗」、「蠻」、「夷」等的苗、玀猓(本譯本皆改為中國在一九○五年代實施民族識別之後的「彞族」)...
目錄
主編序/張明杰
導 讀/陳偉智
譯 序/胡 稹
日文初版序/巽軒會同人
凡例
前言 余於中國西南地區旅途中有關人類學之調查研究內容
第一章
旅行的目的與行程
舜與苗族
著法衣,欲剃度
第二章
至武陵縣
武陵桃源之傳說及於該地之遊覽
第三章
詣伏波將軍廟
辰州風俗
由辰州向西風潭
第四章
中國與楊柳
於關帝廟看戲
第五章
行舟益發困難
湖南兇暴民俗
黃獻珍氏宴會
第六章
由洪江司向連州
到達黔陽
第七章
陸行向貴州
自羅薄甸向沅州城
夜宿便水
湖南省最終目的地
第八章
於貴州初見苗人
貴州省風俗習慣
苗人與漢人
第九章
青溪縣
邊看苗人邊赴鎮遠府
遊覽鎮遠府街區
第十章
於某遺跡追思漢苗衝突
第十一章
山路之狀況
苗族老嫗
施平城
第十二章
益發深入苗地
第十三章
苗族村落
新黃平城
第十四章
重安地區「黑苗」風俗
第十五章
地理情況與苗族生活狀況
第十六章
「花苗」風俗
第十七章
貴陽府與「狆家苗」
第十八章
「白苗」、「青苗」與「打鐵苗」
第十九章
八番苗地之調查
第二十章
明代遺民「鳳頭雞」
第二十一章
安順府地理位置與「青苗」及其口頭傳說
第二十二章
安順「花苗」及其圖紋、樂器
第二十三章
「花苗」風俗
第二十四章
探索古文字途中所見之「狆家苗」人
第二十五章
紅岩山上古文字與彝人之關係
第二十六章
諸苗與「里民子」
第二十七章
郎岱諸「蠻種」
初見彝人
第二十八章
「狆家苗」及其集市
第二十九章
自毛口驛向花貢
接近貴州省與雲南省邊界
第三十章
進入雲南省
第三十一章
罹患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之鄉民
霑益州城
第三十二章
雲南省「石敢當」
馬龍城及其知州
第三十三章
知州閱兵與「忠象碑」
第三十四章
關索嶺
回教寺院
第三十五章
雲南省地方茶樓
與日本江州瀨田相似之美景
第三十六章
昆明附近地勢與「散密彝人」等
第三十七章
到達昆明城
第三十八章
昆明城內所見
第三十九章
昆明古代遺跡
法國人勢力
第四十章
向雲南省南部邁出之第一步
春、秋兩季一起來臨之景色
第四十一章
自七孔關坡向路南
與彝人相遇
第四十二章
調查彝人
向路南廳進發
第四十三章
進入路南彝人之領地
第四十四章
珠江上游彝人
第四十五章
花口附近之「狆家苗」
第四十六章
彌勒附近之彝人
第四十七章
前往通海途中所見之「花苗」
第四十八章
石獸與「花苗」房屋
第四十九章
十八寨之彝人
第五十章
黑彝村落
第五十一章
「阿者彝人」村落
第五十二章
婆兮集鎮
寧州「阿者彝人」
第五十三章
益發接近通海──途中所見之彝人
第五十四章
自通海向路居村
「塞檀姆」黑彝
第五十五章
雲南鐵路計劃
花開何時?
陶器殘片 ‧ 洞穴士兵
如「島田髻」之髮髻
滇池
第五十六章
為調查彝人赴四川省
自雲南省去四川省 ‧ 風流之罪
第五十七章
「納斯普」單詞
於四川省附近
履霜越重嶺
第五十八章
冷飯橋之彝人
遇見「里斯人」
至武定縣與所見之各種「蠻夷」
與苗人相遇
武定縣城及其附近之「蠻夷」
第五十九章
旅途中海拔最高地區之「蠻夷」
第六十章
馬案山 ‧ 靈仁之彝人
彝人與「花苗」風俗 ‧ 白彝之單詞
主編序/張明杰
導 讀/陳偉智
譯 序/胡 稹
日文初版序/巽軒會同人
凡例
前言 余於中國西南地區旅途中有關人類學之調查研究內容
第一章
旅行的目的與行程
舜與苗族
著法衣,欲剃度
第二章
至武陵縣
武陵桃源之傳說及於該地之遊覽
第三章
詣伏波將軍廟
辰州風俗
由辰州向西風潭
第四章
中國與楊柳
於關帝廟看戲
第五章
行舟益發困難
湖南兇暴民俗
黃獻珍氏宴會
第六章
由洪江司向連州
到達黔陽
第七章
陸行向貴州
自羅薄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