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豬豬詩文》寶卷發現記〉
一、緣起
我沒有研究過寶卷。我對寶卷的點滴知識,來自中學時的遙遠記憶。
一九七九年,我在山西榆次二中念中學的時候,教我英文的劉瑞民先生是山西大學外語系學生。當年中國恢復研究生考試,劉師報考山西大學姚奠中先生的研究生,最後沒有考上。劉師大學同學李蘇江同時報考,進入複試。記得有一次蘇江先生來和劉師交談,我恰在旁邊,聽蘇江先生說,他複試抽到的題目是有關「敦煌曲子」的,當時懵無知識,根本不知他們所言何物,但留下了深刻記憶。蘇江先生也名落孫山,他後來是《榆次報》主編。我在晉中師專念書時,給《榆次報》投稿,多是經蘇江先生之手刊出的。前幾年他編一冊回憶榆次二中的紀念文集,還約我寫了篇小文章,但劉師和蘇江先生,我已三十年沒有見過面了。後來讀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才有一點敦煌曲子、變文和唐代俗講的知識,知道中國文學裡還有寶卷這種文本。
董大中先生是趙樹理研究專家,但很多人不知道,他也是一位寶卷收藏家。我每年從廈門回家去看他,偶然也要說起寶卷,老先生總說,有幾種還是很稀見的。山西大學尚麗君編《寶卷叢抄》,有些原本就是大中先生提供的。
山西最早關注寶卷流傳的是張頷先生,一九五七年他就在《火花》雜誌發表過關於山西介休寶卷情況的文章,這篇文章後來成了中國寶卷研究的經典文獻。
《地豬豬詩文》抄本,得自於山西太原一家網上舊書攤,我買下的原因很簡單,我判斷是用榆次方言寫成,這非常難得。寶卷後標有抄寫人地址「晉交營兒村」,此地為清代山西交城縣一個村莊的名字。交城縣在太原附近,以文獻流傳的一般規則判斷,距文獻產生地愈近,保存可能愈高,遺存概率也越大,真實性也就比較可靠。
中國寶卷流傳特點是抄本為主,印本次之。印本包括刻本、石印及鉛鉛本。刻本稀見,石印、鉛印本相對易得。當然這是一般觀察,存在許多複雜情況,不可一概而論。中國寶卷主要在民間流傳,抄本存世量反多,常見寶卷多為抄本。抄寫大多粗率,傳播轉借頻繁,多有殘破,保存潔淨完好者更是難得。
山西是中國寶卷流傳的重要區域,介休縣之外,太原、榆次也有流傳。中國寶卷存世量難以估計,隨時可出現未著錄寶卷為文獻常態,不足為奇。寶卷稱孤本宜慎,因抄本、刻本及印本流傳均以複製為主要特點,複製技術決定複製物件的事實存量,但寶卷流傳因與宗教信仰相關,抄寫方式雖原始,但信眾廣泛,事實上的存世文本反而有一定數量。也就是說,研究中存在寶卷為孤本的事實,但在理論上說寶卷為孤本很難成立,只是一個發現早晚的問題。寶卷存世現象,說有易,說無難,以稀見與易見判斷寶卷存世狀態比較客觀。
車錫倫《中國寶卷總目》著錄寶卷數量最富,未見《地豬豬詩文》,山西大學文學院中國俗文學研究中心存中國鼓詞寶卷甚眾,也沒有收藏。尚麗新近著《北方民間寶卷研究》後出,對車著未見目錄多有補充,並詳細統計了目前已知的山西寶卷存世情況,但也未及《地豬豬詩文》,我感覺應是一個稀見文本。
二、形制
寶卷抄本多為小方冊或大方冊(類似傳統帳簿形式),與中國傳統古籍形式略異。寶卷流傳主要在中國下層社會,追求信眾影響決定其存在形式以便捷、易得、製作成本低為主要書冊特點。
《地豬豬詩文》,線裝一冊,綿紙。長二十八釐米,寬十六釐米,半頁七行,每行十九字。三邊框,上為雙線,下為單線,左無邊線,右為單線。二十三筒子頁,四十六半頁。
中國雕版刻本,因工藝要求,四周均具完整邊框,而本冊左邊(裝訂線一側)無邊線,單魚尾,白口,下標「地豬豬詩文」。魚尾標識在雕版中有工藝功能,在抄本中則無,也就是說,抄本中邊框、魚尾的存在是模仿刻本形式,只有裝飾性了。
《地豬豬詩文》無封面,冊尾寫:「大清嘉慶拾貳年山西太原府榆次縣西范村案」,「光緒三拾年四月二十五日吉立」、「晉交營兒村張純仁抄」字樣,可判斷為是一九零四年的一個抄本。寶卷抄本因實用功能,一般較為粗率,但此冊與中國傳統文人抄本形式類似,字跡工整,在已知存世寶卷中形式較為講究。
三、故事
寶卷是佛教傳播中產生的有相對穩定程式的民間說唱形式,早期寶卷多講佛經經義和佛教故事,以宣揚教義廣收信眾為目的,越往後越有世俗化傾向,形成現實生活與佛教教義、佛教故事雜糅結合的趨向。寶卷發展後期則產生了講述現實生活的時事類寶卷,寶卷初期形式與內容高度程式化情況發生變化,時事類寶卷多借用傳統寶卷形式,而內容基本脫離了宣揚教義功能,世俗化傾向非常明顯。寶卷形式的發展,大體趨勢是由繁向簡,文體需適應社會實際,方能廣收宣傳效應。
《地豬豬詩文》篇幅不到萬字,但故事完整,人物眾多,故事懸念層層推進,引人入勝。傳統寶卷中繁雜的開卷、結卷、偈頌及各類曲牌已不再出現,由說唱表演文本,向單純閱讀文本轉化,書冊名為「詩文」而不直稱「寶卷」,與傳統寶卷稱謂明顯不同,可視為傳統寶卷過度期產生的一種「寶卷」變體,以方言「地豬豬」命名也是一種新創作,為以往寶卷中所少見。
目前已知清代寶卷中涉及榆次背景的有兩種,一是《佛說空王如來古佛寶卷》,講榆次源渦村田生善好學行善,卻遭人陷害,後修煉成佛,最後壞人遭報的故事;一是《新刻烈女寶卷》,講榆次城南雙村烈女趙二姑受害,父母告狀,驚動道光皇帝,最後壞人受罰的故事。兩種寶卷有明顯榆次方言痕跡,似可推測原作出自榆次人之手,或在榆次區域內產生。
《地豬豬詩文》脫離傳統寶卷形式,文字全用榆次方言。傳統寶卷常見的三三四字句敘述方式,只在故事轉折時出現,已居次要地位,主要敘述句式變為五字句加七字句韻文,念白極少,只在推進故事時偶出一、二句。此抄本或可視為善書,但與一般善書明顯不同的是故事性極強,開篇文字顯然模仿了《借女弔孝寶卷》句式,甚至連地豬豬的真名「王月」和他的特徵「豁唇」都沒有變過來。時事類寶卷套用名篇格式是常見現象,此抄本也不例外。
《地豬豬詩文》為一勸善故事。說的是清嘉慶十二年,山西太原府榆次縣西范村王家寨,有一人姓王名月,外號地豬豬,豁唇貌醜,家貧無靠,娶鄰村裴氏女為妻。裴氏女有幾分姿色,但嫌貧愛富,看到鄰家子弟,有車有馬,有兒有女,非常眼紅。地豬豬夫妻不和,沒生兒育女。裴氏女一心想改嫁,遂心生歹念,想害死地豬豬。
裴氏女先到李青村,問他舅父二冬廝,流露自己男人不成器,想害他,改嫁個好男人。舅父聽後大罵裴氏女,告她不能害人,害人你也活不成。裴氏女討了無趣,回到大常鎮,求教表兄常德元。常德元心術不正,支持裴氏女害丈夫。
裴氏女回家生悶氣,找藉口到叔父二丙蘭家探親。裴氏女對叔父說自己當初無主意,嫁錯了人,二丙蘭則說,天定命成親,反對她改嫁,知裴氏女有害人想法,叔父大怒,臭罵裴氏女,把她趕了出去,不讓她再登門。
裴氏女母親,小名黑女子,先嫁本村人,害了丈夫,後嫁到車輞村。因多年沒見女兒,讓天喜即裴氏女繼父,來西范村請女兒回家散散心。裴氏女向母親訴苦,黑女子說自己後嫁車輞村後,吃的好穿的好,還說害男人的辦法是在莜麵飯裡下水銀。裴氏女母女說話時,被隔壁名為一幅畫的女人聽到了。一幅畫是個壞女人,出了鬼主意,還答應裴氏女害了男人後,給她介紹個好的。她們三人正說話,鄰居紮根嫂來竄門,聽她們定計害人,勸說害了人,自己也活不成,裴氏女不聽,反說她多管閒事。
裴氏女回到西范村自己家,說在娘家住了幾天,頭上惹了蝨子,拿出錢,讓地豬豬去買水銀來洗頭。地豬豬是個老實人,到合慶隆商號,買了兩包水銀,回家交給裴氏女。恰好對門春桂嫂,無事來竄門。春桂嫂恰是當年和黑女子害裴父的人,裴氏女說水銀已買好了,春桂嫂幫裴氏女買回了莜麵。裴氏女回家做飯,在飯裡下了水銀。
地豬豬勞動回來,又饑又餓,一進家,裴氏女就催他吃飯,地豬豬以為裴氏女對自己回心意轉,非常高興。雖然感覺飯的味道不對,問裴氏女,裴氏女很生氣,說他難伺候。地豬豬惹不起裴氏,把飯吃了。勞動回來,感覺肚子疼痛難忍,在炕上打滾。裴氏女趕快叫地豬豬長兄元昌和嫂子,元昌兩口子到弟弟家,裴氏女也開始裝病。元昌嫂問,是不是吃上不乾淨的東西了。地豬豬就把飯的味道不對,向嫂子了講了。元昌嫂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明白了,當下沒有挑明,而是假裝迎合裴氏女,說你們夫妻不和,不如乘機害死地豬豬,妳改嫁出門。裴氏女以為嫂子和自己一心,就把事情原委告她,還叮囑千萬不要走了風聲。
元昌嫂回到家中,告了元昌和四鄰,元昌氣壞了,但先沒有驚動裴氏女,也沒有驚動官府,而是設了一個圈套。
元昌先請先生來家給弟弟看病,先生一看,說不是霍亂,定是吃了什麼東西,讓準備後事。地豬豬死後,裴氏女假裝哭得厲害,揚言要隨他去死,但乾哭無淚。
元昌怕驚動官府,打擾四鄰,又給祖宗丟人,決定自己處理此事。他先到李青村,通報二冬廝。二冬廝聽後非常生氣,說隨你們怎麼處理,就當我沒有這個外甥女,她也沒有我這個舅舅。
元昌離開李青村,又來車輞村找黑女子,她卻說女兒是好人,不可能幹這事。元昌很生氣,說驚動了官府,動了刑法,你女兒受不了,一定亂說。裴母聞聽怕把當年舊事翻出,就改口說女兒嫁出去,就是你家人,把她活埋了,我也沒意見。
元昌回到自己村,先沒回家,往村南頭去見二丙蘭。二丙蘭聞聽大怒,說天理不容,裴氏女雖是我姪女,你們想怎麼辦就怎麼辦。
元昌見過裴氏女舅家叔家人,心裡有了底。他到木匠鋪,買了一口大棺材,讓人抬回家,還在棺材大頭上錛了幾個大洞,讓老婆哄裴氏女過來。
元昌嫂對裴氏女說,你打扮打扮,一幅畫要過來給你提親。裴氏女不知是計,信以為真,就打扮一番,隨嫂嫂出門,剛到院中,看見裴氏女,眾人一起上去將裴氏女按在棺材中。元昌把話挑明,後生抬上棺材到了墳地,裴氏女哭天喊地,也沒人理。
數九寒天,棺材來到墓地,裴氏女後悔不已,向大哥懺悔,要把自己身上值錢的東西拿下來,求人救己,眾人不答應,棺材入了墓,土塊封墓門,不讓她早死,走氣又露風。
元昌埋了裴氏女,雇了守墓人。有拉煤人經過墳前,聽到哭救聲;有趕車的,聽到是女人聲,都沒人來救,她只好在墓中吃死人。裴氏女後悔自己不該聽常德元、一幅畫、春桂嫂等人的話,覺得對不起舅父、叔父這些好人。過了五六天,元昌找人來到墓地,打起井中水,灌在墓中,凍死了裴氏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