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五四百年‧詩三百篇——代編者的話
一
《大馬詩選2.0》是1974年出版的《大馬詩選》的餘緒。對我而言,它是歷史的懷舊加上對未來的展望。整體懷舊寖寖乎成了內在的歷史意識。漢語詩,從胡適在1921 年出版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迄今百年,它的力量傳遞的版圖,早就超踰兩岸三地新馬菲泰。
馬來西亞正處於這樣的邊陲。大陸早期面對意識形態鬥爭、抗日、愛國主義的干擾,中間還穿插近十一年的文革,斷層陡峭勝似張大千的山水畫。
1986 年5 月在成都掀起「非非主義」風潮,很快點缐成面,現代詩的無政府主義居然領一時風騷:
反理性、反崇高、反文化,反二元對立,「否定之否定」,「還原一切事物的本體」,活脱脫的後現代主義調調。這個時候民歌手崔健出現,綁一塊紅頭巾,唱他的《一無所有》。
近年來中國現代詩壇發生多次論戰,圍繞在民間與學院之間,齟齬不斷。「身體寫作」與「下半身寫作」甚囂塵上。艾青那種充滿革命浪漫主義,謳歌土地與大自然的「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的愛國情懷,已經被紅透半個大陸、余秀華的「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的世俗情愛話語稀釋。
整體而言,大陸詩藝出現停滯,語言欠精練,冗長瑣碎。七十歲上下當年朦朧派的詩人,他們的詩甚至比不上他們初出道、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偷偷寫,暗地裡傳閲的新鲜滾熱辣的詩。北島的疲態,舒婷的退步,可為吾人戒。
二
八十年代的下半葉,我們目睹新馬港台後現代主義的興起,文化硏究從後結構主義、後殖民主義、新殖民主義、女性主義、東方主義,通過有點拗口的中譯湧進大陸新馬港台的文學界。一方面大家學習西方的知識論述,一方面又得加強本土的所謂「區域特色」(local colors)。台語文學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卯足全力為自己定位:
「鄉土文學」這個稱謂,終於被「台灣文學」取代。台灣的不少大專院校設台文硏究所,培養台文的碩博班底。我不認為漢語文學會走向沒落,台灣文學也一定有它的文學位置。文學範式(literary paradigm)的轉移相對緩慢,不符五年政黨輪替或緊或懈的節奏。
台灣近年來在「夢幻組合」余洛瘂楊周鄭的逝世與隱退後,市場化崇尚輕薄短小,詩出現矮化、幼稚化的現象,而大專院校中文系教授的要求,非長詩不歡。是市場化、庸俗化造成的文化錯位?還是學院與街坊品味的斷層真的深得見不到底?詩,真的来到了百年的轉折點了。
三
馬來西亞的寫作(寫詩)環境有改善嗎?沒有。國内的華文日報只剩下一家報章有文藝版。處於邊陲的馬華詩人如何讓自己的詩生命存活?菲式抑且泰式?泰式存活?汶萊式存活?還是印尼式苟活?或者以蜘蛛俠的姿態在網路上跳來跳去存活?
無論哪種存活方式都都離不開「他者」的身分。所有文學與其他藝術的「在地特色」,不過是「他者性」(Otherness)的展示?
李歐梵有一次鄭重其事地提出:邊陲沒有足夠的資源挑戰(文化)的中心。偉哉斯言。他一次性傷透了所有邊緣人的心,讓他們的希望一次性破滅。在同一個時期,我也讀了周蕾(Ray Chow)對於邊緣性(marginality)的高度肯定,中心由於一些因素的羼入而「邊緣化」。過去的「邊緣性」與「偏遠性」(remoteness )幾乎同義。今時今日,網路是可以是無人駕駛汽車的超級高速大道,幾乎無遠弗屆。
後現代主義大師詹明信(Frederic Jameson)在一部以世界為背景討論電影與空間的著作,其中一章〈重繪台北新圖象〉(Re-mapping Taipei),把台北的地理定位為「半邊陲」(semi-periphery )。
他指出他在台北無意尋找區域特色,而是藝術的普遍美學價值。這些複雜的文化、藝術——當然包括現代詩——現象,日後當專文討論,理出頭緒。
四
二零二零年三月六日正式啟動編纂這部書的作業。我曾經用《大馬詩選2.0 重現盛唐》作為號召。
重現盛唐不是重新寫五七言律絕,也不是提倡余光中《蓮的聯想》所謂新古典主義,而是回到詩人輩出、寫詩乃日常的盛唐。整天在喊「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這是自欺欺人的嚷嚷。詩人得寫詩。輟筆不寫卻享受詩人光環的舉措令人發噱;一輩子只寫了兩三首佳作,即自足自滿的詩人在社團裡多得是。
五
四十年多前的《大馬詩選》是廿七家詩的彙編。《大馬詩選2.0》收録五十四家詩,人數多了一倍,54 這個特別的數字紀念五四運動的肇始。
《大馬詩選》的詩人,年紀最大的是已故楊際光,1925 年出生,四十九歲;最年輕的是當時讀著中四、十七歲的藍啓元。《2.0》的長者是79 歲的艾文,最年輕的是在新山南方大學,甫唸完大三的覃勘溫,二十二歲。能夠走到今天參與《大馬詩選2.0》只有艾文、梅淑貞、李宗舜、藍啟元加上我五人。在1974 年《大馬詩選》印行之際,有許多位參與者在美國與台灣唸著碩博,他們是馬來西亞人。時至今日,這批學者教授入籍美國、中國、台灣、新加坡,對於他們,《大馬詩選2.0》只能割愛。
還有寓居中台的馬來西亞華裔詩作者,我們聯繫他們,他們有的猶疑,有的婉拒,這事不能勉強。
國内有幾位活躍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下半葉,到九十年代的中生代,有些因為聯繫不上,或聯繫上了,他們表示太久無詩,無意參與,我們只好作罷。
這年頭講知識產權,這事不能勉強,按理說,五十多、六十歲左右的中生代,有豐富的生活與生命的體驗/體會,是創作底氣最充沛的人生階段。
六
編這部詩選的方法學,說白了並不複雜。但是我用的方法,又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我從2014 年即開始在群組替詩社同仁修飾作品,提出批評。面對《大馬詩選2.0》的近幾個月,我只是加把勁、提出改動的建議,由社友自己斟酌,再打個分數。
2021 年3 月初在臉書設置《大馬詩選2.0》,詩社同仁的詩作過80 分即扺達《2.0》門檻,可以掛貼《2.0》,雖然可掛貼不等於入選。理由不辯自明,拿到更高分數的詩作出現,80 分的佳作便被比下去了。
《2.0》廣徴非社員作品,作品必須在水準之上,否則管理人也是詩社的編委會將它們拆除。我們不用電視節目的噱頭,編委與讀者各佔50 巴,兩組人都打分。海選以最受歡迎得票(得分)最多取勝,網路粉絲力捧偶像,勢必出現情緒性的惡性拉票現象。審核詩作優劣,也用這方法,就近乎搞笑了。
詩選的五人編委會負責評審。彤恩管理臉書的徵稿群組,月蕾助我處理文字檔案,紹球提供技術支援並負責書內的人像及其他設計。我與陸之駿、駱俊廷老中青三代,負責審稿選詩。
七
2021 年3 月6 日徴稿細則寫得很清楚,收入的作品數量不少於兩篇,不多過10 篇。3 月28 日,編委會修改了細則,讓寫慣長詩者,可以選錄他們的作品。超過廿八行、五十六行的長詩佔兩頁、三頁。限於篇幅,每位詩人只能「擁有」不超十頁的篇幅。我們出大書不是印通書。
我從來不把詩人的詩藝,放在他們拿過什麼詩奬去衡量,我們關注的是參與者交上來的十首詩。
詩不忮外求,自身俱足,自成一個美感世界。投稿《大馬詩選2.0》是學者教授,還是引車賣漿之徒,他們過去有拿過什麼詩獎,頒獎的單位夠不夠權威,都不重要,因為irrelevant 。重要的是,大家投進來的作品夠不夠分量。
八
編者負責組稿出書,對參與者的作品如果提出什麼意見,往往就成了說三道四。這問題通過今天的免費電話、網路私訊大體上解決了。作者選出生平最佳十篇作品,編者再從優秀中選出「超優秀」的三、四篇甚至六、七篇,通過自己主觀的喜好與編者客觀的判斷,兩重審核,這部《大馬詩選2.0》,可說是五十四位入選詩人精采的詩表演。
我們需要海選嗎?
九
我們強調「用白話文寫現代詩」,「不要用文言文寫現代詩」之際,我們可以接受新古典主義的表現,或白話詩以古典情境抒寫歷史情懷,寫作不能完全沒有文言支撐。我們不躲避文言,我們要躲開的是嗜痂成癖的套路。1974 年的《大馬詩選》,我在編後話,表示恥與現實主義文學「平行平坐」,那四個字還特別用上楷書。今日的《大馬詩選2.0》已經沒有這種門戶森嚴的隔閡。現實主義詩人,提高了他們的創作的技術自覺;現代主義在加強作品的思想性與社會意識,發覺彼此同多於異。要提升大馬現代詩藝的整體競爭力,我們得聯手經營,讓自己成長為南方的一株奇葩。
十
我們不用主義、流派的一偏之見選詩,我們尊重語文。作家,尤其是詩人,責任是美化、強化民族語文,以主義、時尚、形式為名,任意宰割一個民族的語文,是我們不能容忍的。大家不必是語言學家,也知道語文有其法則。語法、邏輯與修辭,缺一不可。語法對不對,邏輯通不通,修辭好不好、美不美,所有作家都必須認真考慮。
詩人有所謂的poetic license ,但是這執照並非鼓勵作者濫用、刻意誤用,而是讓詩人在恣縱想像、逸興遄飛之際踰越語文的臨界,在墜崖的一刹那站穩自己。李白、杜甫、李商隱、李賀、蘇軾都有臨崖勒馬的能耐。一個頂尖的詩人,寫不出千字平實寫志抒情的散文小品?裡頭肯定有蹊蹺,類似三歲大走路還不穩的小孩,能跳竿能作三級跳,恕我們見識謭陋,還真的沒見過。這樣寫著,大家就不難明白有詩人傳過來通篇都是密碼(外星文),或殘破漢語者,我們毫不猶豫地把它撕下的原因。
十一
這部詩選,按計劃將發薄酬給各參與者,奈何贊助人陸之駿老師,於8 月24 日猝逝,未能做到,深感遺憾。贈書的安排照走。
十二
我們要求作者提供出生年分,無涉隱私。當事人誕生的年分,反映世代的「時代感性」。寫作日期正如詩題,其實是詩的整體的一部分。《隱題詩》與李商隱的無題詩,有難言之隱,無題是有題。至於作品是寫成於望海閣、看山居、忘我齋,屬於文人的舊習氣,在現代主義再現代化的今天,並不可取,決定刪去。作品發表的出處,三百篇裡只有20 多篇註明,使詩的外在形式欠統一,一律刪除。
十三
《大馬詩選2.0》收入詩作恰好300 篇,並非湊合,而是天作之合。坊間有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現代詩不能繼續「小眾化」,抑且甘於這種小眾化的處境。由清朝乾隆時期的進士孫洙(蘅塘退士)與其夫人徐蘭英合編的《唐詩三百首》,共選錄唐代詩人77 位,計311首詩,書成於公元1763 年。唐朝國祚290 年,亡於公元907 年,與乾隆皇帝隔了八百多年,再無任何政治的、人事的瓜葛。孫洙與其夫人,可以依循兩人的文學品味放手選詩。
唐朝從公元618 年肇始到907 年,時間直跨二百八十九年,如果要選年度詩人,要嘛選289 個,要嘛選290 個,選77 人,是7 年半始得一佳果,孫洙不照著時段選擇代表性詩家,而依據自己的美學判斷選詩,膽色不小。在311 首佳作當中,杜甫獨佔鰲頭,一人佔了38 首,而老杜38 首,加上王維28 首,李白27 首,李商隱22 首,僅四位大家已經佔了《唐詩三百首》311 首的三分之一強。
孫氏夫婦編《唐詩三百首》近乎乾坤獨斷,唐玄宗為盛唐君主,其作品僅收錄一首。唐開元盛世的名相有「嶺南第一人」稱的張九齡,詩被列卷首,亦只收録一首。《大馬詩選2.0》收入至少兩首,顯示誠意。編者與所有作者都是當代人,我們不可能像杜38 王維28 李白27 那麼從容自由的選擇佳作。孫洙的《唐詩三百》漏了李賀、寒山、王梵志,後人詬病,《大馬詩選2.0》漏掉一些人,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無意授權參與。沒有一部選集可以做到鉅細靡遺,《大馬詩選2.0》亦然。但是我們有信心,我們投進去的時間與心血,用活脫脫的作品,而不是用冷冰冰的論述,來勾勒出大馬現代詩史。各司其職,論述由學者專家去做。
我們有信心《大馬詩選2.0》,由於提供了相對寬濶的橫切面,多年來被年度詩人的陳規惡習壓搾成隱形的詩人,尤其是詩壇新鋭,能浮上水面。我們也有信心,這部不一定是馬華現代文學讀本的詩選,可以流傳久遠。
十四
《大馬詩選2.0》在編纂的過程中,編委會除了做分內的編稿、選稿工作外,在難以得到共識的情況下,隱去參與者的名字,尋求紫一思、方昂、呂育陶三位老中青客卿的外部意見。謝謝他們的友情相助。在技術上我們得到詩社天狼星出版組李宗舜,詩社媒體組負責人趙绍球的支援,使工作的進行順利,特此在這兒向他們致謝。
2021 年辛丑端午,吉隆坡
2021 年 9 月 8 日 · 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