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桃園學花朵盛開,榮耀臺灣美術史:為《現在進行式:臺灣藝術史的光影實錄》敬致喝采
一、「臺灣美術史」從被遺忘到被重建的滄桑
在政府提出「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鼓勵之下,各個領域的臺灣藝術史得以蓬勃發展,花開遍野,儼然成為顯學。相較於過去臺灣一詞仍是禁忌而整個臺灣史也被視為畏途的時代,臺灣藝術史如今能夠得到重視,我們真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與感動。感慨的是回首許多前輩一路走過的滄桑,他們曾經窮苦潦倒,孤獨寂寞,感動的是含辛茹苦如今已被看見,得到感恩與懷念。當我們今天享受自由,我們還是應該記得他們曾經暗夜低泣。
「臺灣美術史」是一個經歷被忽視、被遺忘、被發現與被重建的知識領域。「臺灣美術史」的歷史跨度非常漫長,可以遠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史前時期、五千年前南島語族開始活躍於這個島嶼、荷蘭與西班牙時期、鄭氏王朝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但是,臺灣美術史往往以現代美術為觀點,而被認為始於日治時期,而忽視在這以前的時期。日治時期臺灣史被放進日本史的脈絡,臺灣社會也因此尚未形成臺灣美術史的觀念。
「臺灣美術史」的觀念首次提出是1955年王白淵在《臺北文物》發表〈臺灣美術運動史〉,1958年再為《臺灣省通志稿:藝文志》撰寫「臺灣美術」一章,只不過時值戒嚴時期,臺灣史又被放進中國史的脈絡,行筆多所顧慮,未能暢言。「臺灣美術史」也就被遺忘,直到1976年謝里法開始在《藝術家》雜誌連載臺灣美術史文章,並於1978年出版《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一書,已被遺忘的歷史斷層才又重新被發現。謝里法一書完成於異鄉的寒夜孤燈,一方面遭遇黑名單不得歸國的困境,史料都是苦求而得,二方面也沒學術經費做為後盾,字字血淚,正可見證臺灣美術史最初的滄桑。
1987年解除戒嚴以後,風氣漸開,自1995年王秀雄《臺灣美術發展史論》出版以來,至今臺灣美術史研究雖然不能說是果實累累,卻也可以說是開枝散葉。2016年政府提出「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確實是讓這個知識領域得以從被發現跨進被重建。所謂「重建」,應該不只是讓臺灣美術史成為一個學術研究的領域,而更是要讓臺灣社會看見過去的篳路藍縷,發現自己的土地,發現前人的腳步,並且知道臺灣美術史足以開展屬於自己的文化認同與美學視域。
二、「臺灣美術史」必須延伸到地方美術史
看見臺灣不能只是看見抽象的臺灣,也要看見具體的臺灣。我們必須走進臺灣的每一個角落才能看見具體的臺灣。因此,臺灣史既然成為史學研究的領域,臺灣的地方史也都應該成為史學研究的領域。
史學原本就有「方志」的觀念,用以記載地方的歷史,然而「方志」往往是官方觀點,並為統治階層的說法,容易忽略民間的具體事實。在當代人文社會科學方法論的衝擊之下,地方史已經漸漸從「方志」轉向「地方知識」,更能貼近地方的自然史與文化史。「地方知識」最初雖被用於人類學,但它的意義與範圍卻更適用地方史研究。1987年解除戒嚴以後,臺灣史研究漸興,不但注重宏觀層面,也重視微觀研究,而地方史研究也就日益蓬勃。地方史不但進入學院研究,也落腳於民間文史研究,從而臺灣各地陸續成立地方史的研究,例如,有的縣市成立縣史館或文獻館,有的縣市成立地方的城市博物館。
既然臺灣史研究已經延伸到地方史研究,臺灣美術史研究也應該要延伸到地方美術史研究。臺灣美術史固然會因為政治、文化與教育權力機構的位置而呈現出特定地理位置的中心觀點,但是每一個地方都會因為自己的自然與文化條件而形成地方美術的特色,因此,我們必須走進地方美術史,才能更為貼近土地與民眾,認識地方的美術知識。2004年,文建會便曾邀請已經返臺定居的謝里法,主編《臺灣美術地方發展全集》,共19冊,為臺灣的地方美術史建立了初步的基礎。過去二十年間,臺灣許多縣市的文化局也都曾編列經費,邀請美術史家撰寫地方美術史書籍,讓我們能夠回到藝術家自己生命立足的土地,看見他們的美術思想與情感根源的地方元素。
然而,書籍畢竟是屬於閱讀的活動,美術知識還是需要觀看的活動做為依據。我們固然應該提供書籍讓民眾透過「閱讀」的活動認識地方美術史,但是如果能夠讓地方美術館展示自己地方出身的藝術家作品,那麼民眾也就能夠透過「觀看」的活動認識地方美術史,認識藝術家的生命歷程,也認識藝術作品內部與外部的地方元素。
三、「桃園學」反省深化桃園的地方美術知識
桃園市自從2016年鄭文燦市長上任以後,就已積極展開桃園美術館的評估、選址、籌備與興建的工作,積極落實桃園美術地方知識的專業研究與民眾服務的各項準備工作。我個人很榮幸能夠參與桃園美術館從開始到籌備的各個階段,歷經許多的會議,看到文化局莊秀美局長邁出沉著穩重的腳步,讓桃園美術館逐步走向實現的目標。
值得特別寫進歷史的是,桃園美術館的發展目標,既重視國際性,也重視地方性。這個雙重目標,在藝術史家與策展人劉俊蘭教授願意出任館長的承諾之下,也已逐漸累積出相當扎實的成績。桃園美術館不但邀請國際知名藝術家前來參與地景藝術節與研討會,也透過地方美術資源的普查工作,整理典藏名冊,建構藝術家基本資料,進行藝術作品詮釋。我們清楚看見,桃園美術館早在建築實體完工以前,就已經做好未來典藏、維護、研究、展示與教育的前期工作。除讚美桃美館各項前期工作之餘,我們更高度肯定《現在進行式:臺灣藝術史的光影實錄》這項演講與出版計畫,它是落實臺灣美術史從中心到地方的研究成果。
鄭政誠教授是著名的臺灣史專家,尤其是在地方史研究成績斐然。三重埔子弟寫出三重埔的地方發展史,深受推崇。如今,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也基於桃園認同成立桃園學研究中心,而這項計畫的提出與執行,便是他的思想與行動已經開花結果。他是我在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的理事同仁,從一開始提出計畫,他就積極招兵買馬。最初,舉辦各種不同美術主題的演講,兼顧整體性議題與地方性議題,兼顧傳統媒材與現代媒材,邀請最優秀的臺灣美術史學家,為桃園民眾提供臺灣美術史知識,帶領走進桃園美術的地方知識。如今,再將演講整理成為文字,出版成書。
這件盛事,我雖因為健康因素未能參與,但從一開始就為之感動。忝為桃園市立美術館的籌備委員、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的會員,參與者都是長期以來為臺灣美術史一起努力的朋友,我很高興能以這篇序文表達謝意、敬意與祝福。祝福桃園學花朵盛開,榮耀臺灣美術史。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兼傳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廖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