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8
為什麼會被礦物吸引
“On some distant hilltop, perhaps half a million years ago, a man raised his eyes to the sky and wondered. In that moment mankind became human. Man began his ages-long search for truth, and left the other animals behind in the grand parade of life.”
這是我高中時英文課本(The Crown English Readers, 三省堂、1963年)裡所寫的一段話,我覺得很有道理,所以儘管過了50年,我仍牢牢記得。比起其他動物來,人類擁有莫大的好奇心,喜歡遭遇未知並享受解謎的樂趣,所以今日的我們才有辦法解明地球的歷史,進而論述未來。我從少年時起,就是自認與公認的礦物迷,朋友和大人們總是覺得我很不可思議,不明白礦物到底哪裡有趣,而我就是在那時讀到前述的文章,因此確定我會對礦物感興趣,甚至開始收藏,其實對人類來說是非常自然的事。小學時的暑假作業裡有一項自由研究,許多人都會製作昆蟲或植物的標本,從來也沒有人覺得不可思議,但一將研究的對象改為礦物時,父母就開始擔心。或許是因為他們看穿了孩子們對昆蟲和植物的興趣都是暫時的,但對礦物的沉迷會是永久,尤其看我不斷將笨重的礦物帶回家,讓他們更擔心家裡的地板會因此塌陷。他們會如此杞人憂天,或許是因為從孩子眼裡看到了不曾有過的熱忱吧。不過這也不能怪我,我會被礦物如此吸引,是因為我感覺到這是通往新世界的入口,何況人類本來就擁有旺盛的好奇心,才會對未知的世界深深著迷到無法自拔。
到山野去尋找,或攀岩敲壁搜尋,甚至翻翻河床上的石頭,只要去到自己喜歡的地方,就會拿起鐵鎚敲敲打打,有時因此被落石砸中,甚至自己變成落石摔下,山野總是存在一定的危險性,而且敲打石頭時得用上全身的肌肉力量,何況想從渾沌的大自然中找到想要的礦物,更需要十足的專注力,也需要從以往經驗中所得來的”法則性”,以及不太有根據的傳聞等要素,全部動員起來才行。儘管沒有相當程度的認真,很難成功採集到礦物,但這些高難度的種種障礙,不但增添了達成目標時的成就感,也增加了礦物對人的吸引力。收藏礦物能帶給人們多方面的成長,創造出收藏品之外的無形價值。
P90
5 方錳礦
一般認為方錳礦很容易黑化,但仔細觀察這個方錳礦,並沒有黑化得多嚴重,其實是與方錳礦緊密共生的水錳石容易黑化,所以整體標本看起來才會這麼黑。為預防變色以利詳細觀察,我特地將這個標本貼上玻璃板,到目前已過了5年,並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化。
6 水砷鐵石
據說微生物對次生礦物的生成有很大的影響,我認為即使是毒性高的砷礦也一樣,因為分解砷黃鐵礦的是微生物,而將被分解的砷濃縮起來的也是微生物。當生物最初誕生在地球上時,微生物就是利用這種活性高的元素才得以繁榮,或許這純為我這種外行人的想法。這個標本是從廢石裡找到,我順著標本的方向做了底座,目的是希望從中找到有用的狀況證據。
7 水膽礬與孔雀石
針狀孔雀石與水膽礬很難用肉眼分辨,因此通常會使用鹽酸來測試,我則是將礦石放在玻璃板上,再滴入鹽酸浸泡,等孔雀石起泡而溶解後,常常就會留下針狀礦物。若呈現綠色就是水膽礬,若呈現藍色就是絨銅礬。我甚至用相同手法測試綠銅鋅礦,結果找到了鈣鋅銅礬。一般認為硫酸鹽礦物與碳酸鹽礦物不會共生,但從此例可以得知,兩者其實常常緊密共生。
8 印度石假晶絹雲母
櫻石最有力的說法是印度石的透入三連晶,但就礦物學的觀點來說,根本無法解釋這種構造。實際上觀察三方所產的這個櫻石標本就能知道,完全不是透入三連晶的構造,因此有關成因的論爭,恐怕又回到了原點。即使是其他產地,產出的櫻石形態也都不太像礦物,所以我始終認為這應該是某種生物的化石。
9 鉬鉛礦
孔雀石被認為是次生礦物,但我一直懷疑應該也有原生的孔雀石,因此鎖定目標在鉬鉛礦和銻華這二種稀有的次生礦物上,不斷在附近礦山裡尋找,最後終於在明延礦山的石英晶洞裡找到鉬鉛礦。由於石英晶洞是沒有受外部影響的封閉空間,我認為在這裡生成的礦物絕對是原生礦物。銻華當然也是在石英晶洞裡生成的。或許是因為次生礦物的定義太模糊,才會招來這種混亂吧。
10 橄欖石玄武岩
玄武岩等礦物的節理多為六角柱狀,但對於這一點卻沒有太多資料做出說明,於是我試著自行思考。
當靠近地表部分的岩漿冷卻固化時,幾乎都會均等地收縮,既然如此,收縮時的核心點應該會分布在均等的位置裡,而相鄰的核心點,彼此之間的距離應該也是等距。只要將相鄰的核心點聯結起來,就能形成正三角形,而若以該點為中心來思考收縮情形,就能算出分裂的位置是正三角形各邊的二等分線,所以只要將二等分線聯結起來,就能形成六角形。基於這個理由,礦石才會順著岩漿冷卻的方向龜裂而去。
11 花崗岩裡的高嶺石脈
據說花崗岩非常容易風化,成為風化土壤「真砂土」。由於風化是從地表開始進行,所以儘管努力尋找痕跡,還是沒能找到線索,反而受地下熱液影響的情形比較常見。就像這片露頭裡雖然出現花崗岩與沉積層的不整合面(照片右上方),但同樣幾乎沒有任何風化的痕跡。白色的礦脈是高嶺石,同樣不像是風化而來的產物,反而比較像是受熱液影響而形成的礦物。